文 / 睛明曉夢
圖 / 網絡
老子的理想國是什麼?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在疫情期間,我們全民抗疫,從全民戴口罩,到全民居家隔離——鄰居(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除非必要(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真正實現了小家(國)寡民的境界。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全民歇業,十倍百倍的公司、行業、娛樂(什伯之器)都停止下來,時間好像靜止下來。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因為害怕病毒,大家不敢外出,自動呆在家裡隔離,全國遠程交通停止,讓出差工作和出門旅行的人也暫停腳步。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疫情期間,全民隔離,少了很多社會事故紛爭。
民復結繩而用之——
老子的理想國是「小國寡民」,但是在我們體驗過兩個月這樣的理想國之後,大家就感覺熬不住了。大家都覺得,再隔離下去,得不償失。這是為什麼呢?在國家來說,要復工復產促進經濟復甦,在國民來說,要賺錢養家出行玩樂。我們看看歐美國家對待居家隔離和戴口罩的態度就知道,在全球貿易、崇尚自由的現代文明實行老子的小國寡民是多麼的困難。老子的理想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社會所實行的農耕文明。
古時的聖王引導、管理百姓的方法在於農耕。百姓從事農耕,不光是可以得到土地的收益,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心志。百姓務農就淳樸,淳樸就容易管理,容易管理那麼國家就能穩定,國家穩定君主的威望就會尊貴,君主尊貴他發布的法令就能得到很好的實行,民力才可以專一致用。而且,百姓從事農耕,家產就會積累增多,家產一多就不會四處遷徙,因為害怕遷徙就會老死在住地,這樣也增加了社會的穩定。
孟子說「無恆產者無恆心」,恆心,也可衍生為道德規範,大家都知道商人是不講什麼道德規範的,士農工商,商人是唯利是圖、沒有道德底線的代名詞,所以商人在古代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如果百姓棄農從商就會四處遷徙,哪裡賺錢就往哪裡跑,這樣的人家產就會簡便,國家要是遭遇禍患他們就會輕裝出行遠走他鄉。現在全球貿易一體化,大家賺的錢都是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幾乎都是無形資產,這更加加重了人口的流動性。沒有國界、人種、風俗人情、是非觀念的邊界,這樣的局面不但沒有出現全球經濟繁榮昌盛的結果,反而加重了金融經濟的泡沫和貧富差距的擴大化,英國脫歐、美元霸權、石油壟斷、經濟殖民、貨幣貶值……商貿至上,全球經濟一體化似乎在向著全球經濟一鍋粥的局面發展。這是商業文明不如農耕文明穩定、質樸的地方。
百姓棄農從商對全民素質、心志的影響也非常巨大。從商者喜歡揣摩智謀術數,詭計多端,視法令為有漏洞的蜘蛛網,玩弄法律,事事都喜歡鑽空子,指鹿為馬,顛倒是非,掛羊頭賣狗肉,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把壞的說成好的。就拿現在來說,幾大電商平臺憑空製造幾個購物節,說是打折優惠讓利顧客,其中的彎彎繞繞卻不會讓消費者有明明白白舒舒服服的消費體驗。
我們一邊在人心浮躁,金錢至上的商業社會裡煎熬,一邊在體驗了兩個月的「小國寡民」的理想國之後,同樣感受到了煎熬。畢竟,人是群居的動物,即使享受孤獨,卻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依靠可以取暖,即使暖到汗流浹背,可能也比一個人趟在農耕文明的涼水泥田裡有溫度吧。
也許,以我們現代人這膚淺的力量感,只夠我們在午夜夢回中緬懷那男耕女織的理想國吧。人們依據時令耕種,珍惜光陰,不到老死不停止耕作,不生病不休息。男子不織布有衣穿,女子不耕田有飯吃。農忙時節,不興土木,不興兵役,百姓不得聚眾飲酒妨害農時。不得同姓婚嫁,男子不得外出入贅妻家,女子不準外嫁他鄉。農夫不得經商,非規定時節不得砍伐捕獵,非管理船隻的官員不得駕船入澤,國家不得因戰事耽誤農時,不得因土木工程延誤農民務農,百姓如果不努力耕種田地,就沒收他的家產。從以上可以看到,國家法令從上至下都是以農業為重中之重來服務和保障的,喪失農時、危害到穀物的收成稱之為國家的大災難,所以,老子的理想國,是土地生產的理想國,是農耕文明的示範和昌盛。
在農耕社會,能夠種地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有恆產。那麼在商業社會、工業時代、智能機器的時代,我們人人都能夠種的那塊田地又在哪裡?是商業嗎?是交易嗎?為什麼我們在疫情期間是差一點就實現了老子的理想國呢?差的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食不知味、睡不安寢, 所以兩個月我們都熬不住——並不是每個人都懂的做商業,做交易。我們還有農民,我們很多人還停留在農耕社會,而那塊適合農耕社會的土地卻越來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