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今天有將近3000個縣級行政單位,其中有一多半的縣自秦漢以來就已經存在了,如此多的縣,縣名的來歷可謂是多種多樣、五花八門的。比如以水為名、以山為名、以方位為名,以物產、方位、數字、顏色、形象得名等等。在如此眾多的縣名裡,有一類縣名顯得非常引人注目,因為這些縣名都是一個字,俗稱「單字縣」,列舉部分縣名如下:
沙縣、沛縣、壽縣、祁縣、雄縣、洋縣、渠縣、榮縣、淇縣、莒縣、冠縣、夏縣、蔚縣、威縣、義縣、藤縣、豐縣、蕭縣、和縣、滄縣、青縣、灤縣、鄖縣、息縣、鄞縣、梅縣、贛縣、磁縣、魏縣、邱縣、滑縣、……
據有關專家研究,在這些單字縣裡,絕大多數名字來源與在實行分封制的朝代設在那裡的封國有關,後來國除而改為了縣,國名變成了縣名,保留至今。
春秋時期眾多的單字地名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單字縣是在明清時期本為「某州」,是州治所在,但是在民國初期廢府州存縣的運動中,由州變成了縣,也就改成了單字的「某縣」。
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縣級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一些經濟發達的縣實現了「撤縣設市」,由「某某縣」變成了「某某市」。這樣的改變對於多字的縣名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直接把縣變成市就行了。但是對於單字縣來說,直接叫做「某市」就不太符合大眾的語言習慣,顯得格外彆扭了。所以單字縣改為市時,大部分都變成了「某某市」多字縣的格局。
明朝縣誌裡的溫縣縣城
清朝縣誌裡的溫縣縣城
一般來說,單字縣改為多字市時,以加州字的比較多,比如上面所說的灤縣就是改為灤州市,鄞縣改為鄞州區,威縣在前幾年呼聲高漲的撤縣設市活動中,威州市的名字獲得很高的支持。但是這樣的改法也並不是隨意加個「州」就可以的,在歷史上這些地方也確實曾經是某州,今天改為某州市也是合適和恰當的。但是對於歷史上沒有當過州的地方來說,單純加「州」的話就會顯得很突兀,如果讓懂歷史的人來看,可能感覺還是一個笑話。
民國時期溫縣縣城圖
溫縣縣域圖(上為南)
在網絡上,「河南省溫縣如果撤縣設市的話,該改為什麼樣的名字?」是個頗有點熱度的話題。比如很多人就表示,溫縣可以採用加「州」字來命名,可這樣一來就跟浙江省的地級市溫州重名了,並且在歷史上溫縣也沒有當過州治,也不太合適。那麼究竟叫什麼樣的名字好呢?
上世紀60年代末的溫縣縣城衛星圖
其實溫縣的名字很好確定。那就是用「溫縣」作為名字,叫做「溫縣市」,也許有人說了這個名字裡又是縣又是市的,容易弄亂。但是溫縣這個名字是有著比較特殊含義的,如果知道了這一點,再看「溫縣市」就會讓人覺得歷史的底蘊撲面而來了。
浙江省溫州府城圖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往往會認為縣的出現是在秦朝實行郡縣制之後才有的,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縣就已經出現了。其中以晉國設縣最早、最為廣泛,溫縣正是晉國設縣最早的地方之一。
周武王滅商後,任命蘇忿生擔任司寇(相當於後來的刑部尚書),在蘇忿生的家鄉賜封十二邑建蘇國:溫、原、絺、樊、隰、攢茅、向、盟、州、陘、聵、懷。邑是縣的雛形,可見在周初時溫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以狐溱為溫大夫」,由此證明在僖公二十五年(晉文公三年,前635年)時,溫縣已是一個縣。
清朝時的兩幅溫州府域圖
而「妨礙」溫縣改為「溫州市」的浙江省溫州市,其稱為溫州則晚得多,在唐朝上元二年(675年)置溫州,獲得「溫」之名晚了1300年。
因此溫縣如果撤縣設市的話,不必刻意地去加「州」字改為「溫州市」,而稱為「溫縣市」,不僅不會讓人感覺彆扭,反而彰顯出了自己的深厚的歷史底蘊。
您是這麼認為的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