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引力波會以光速傳播?

2020-12-16 老胡說科學

時空中的波紋就是引力波,它們以光速在空間中向各個方向傳播。雖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式中從未出現過電磁學常數,但引力波無疑是以光速運動的。描述整個宇宙需要兩類基本理論。一方面,有量子場論,它描述了電磁力和核力,並解釋了宇宙中所有的粒子以及控制它們的量子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廣義相對論,它解釋了物質/能量和空間/時間之間的關係,並描述了我們所經歷的引力。在廣義相對論的背景下,出現了一種新的輻射類型:引力波。然而,儘管這些引力波與光無關,但它們必須以光速傳播。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電磁輻射的速度可以由真空中的麥克斯韋方程推導出來。什麼方程(可能與麥克斯韋方程類似?)提供了重力波必須以光速傳播的數學證明?這是個很深奧的問題。讓我們深入了解細節。

可以寫出各種各樣的方程,比如麥克斯韋方程,來描述宇宙的某個方面。我們可以用多種方式把它們寫下來,因為它們有微分形式(左)和積分形式(右)。只有將他們的預測與物理觀察進行比較,我們才能得出關於其有效性的任何結論。乍一看,麥克斯韋方程組並不一定能預測光速輻射的存在。這些方程清楚地告訴我們有關的行為:

靜止的電荷,運動中的電荷(電流),靜電(不變的)電場和磁場,以及這些電場和電荷如何相互移動、加速和變化。現在,僅僅利用電磁學定律,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物理上相關的系統:一個低質量的帶負電荷的粒子繞著一個帶正電荷的高質量粒子旋轉。這是盧瑟福原子的最初模型,伴隨著一場巨大的生存危機。當負電荷穿過空間時,它會經歷一個不斷變化的電場,並因此而加速。但是當帶電粒子加速時,它必須將能量輻射出去,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電磁輻射。

在原子的盧瑟福模型中,電子繞帶正電荷的原子核運動,但會發出電磁輻射,並看到軌道衰變。這需要量子力學的發展,以及玻爾模型的改進,才能理解這個明顯的悖論。在經典電動力學的框架內,這有兩個效應是可以計算的。第一個效應是負電荷會螺旋進入原子核,就好像你在放射能量,你必須從某個地方得到能量,唯一能得到能量的地方就是運動中的粒子的動能。如果你失去了動能,你不可避免地會向中心旋轉,吸引物體。

你能計算出的第二個效應是發射輻射發生了什麼。麥克斯韋方程組中有兩個自然常數:

ε0,自由空間的介電常數,這是基本常數描述兩個電荷之間的電力在真空中。μ0,自由空間的滲透性,可以認為是常數,它定義了兩個平行生產的磁力進行電線在真空恆流貫穿而過。當你計算電磁輻射產生的屬性,它表現得像一個波的傳播速度等於(ε0μ0)1/2,這恰好等於光速。

相對論性電子和正電子可以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但會以足夠高的能量發射同步輻射(藍色),阻止它們運動得更快。這種同步加速器輻射是盧瑟福多年前預測的輻射的相對論類比,如果你用引力場和電荷來代替電磁場和電荷,它就有一個引力類比。在電磁學中,即使細節很容易算出來,整體效果也很直觀。經歷外部電磁場變化的移動電荷會發出輻射,這種輻射既能帶走能量,又能以特定的傳播速度移動:光速。這是一個經典的效應,可以在完全不涉及量子物理的情況下推導出來。

現在,廣義相對論也是一個經典的引力理論,完全沒有涉及量子效應。事實上,我們可以想像一個非常類似於我們在電磁學中建立的系統:一個運動中的質量,繞著另一個質量旋轉。運動的物體會經歷一個不斷變化的外部引力場。它將經歷空間曲率的變化,這導致它發射輻射,帶走能量。這就是引力波的概念起源。

對於電磁學中的輻射反應,也許沒有比引力理論中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更好的類比了。太陽是最大的質量源,因此使空間彎曲。當一顆巨大的行星穿過這個空間時,它會加速,這就意味著它必須釋放某種輻射來保存能量:引力波。但為什麼——作為一個將傾向於問——這些引力波以光速旅行嗎?為什麼重力的速度,你可以想像它可以取任何值,必須與光速完全相等?也許最重要的是,但我們怎麼知道?

想像一下,如果突然使出終極宇宙魔法,讓太陽消失,會發生什麼。如果這樣你就不會看到天空變暗8分20秒,這是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1.5億公裡所需要的時間。但萬有引力不一定是相同的。正如牛頓的理論所預測的那樣,引力有可能是一種瞬時現象,宇宙中所有有質量的物體都能同時感受到,跨越浩瀚的宇宙距離。

一個關於行星如何圍繞太陽運行的精確模型,然後太陽以不同的運動方向穿過星系。如果太陽完全消失,牛頓的理論預測它們將立即以直線飛行,而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內行星的軌道運行時間將比外行星短。在這種假設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如果太陽在某一特定時刻以某種方式消失,地球會立即以直線飛行嗎?或者地球會繼續在橢圓軌道上運動8分20秒,直到以光速傳播的不斷變化的引力信號到達地球時才偏離軌道?

如果你問廣義相對論,答案更接近後者,因為不是質量決定引力,而是空間的曲率,它是由空間中所有物質和能量之和決定的。如果你把太陽拿走,空間就會從彎曲變成平坦,但只是在太陽物理位置上。這種轉變的影響會向外輻射,產生非常大的漣漪。引力波——像三維池塘裡的漣漪一樣在宇宙中傳播。

無論是通過介質還是在真空中,每一個傳播的波紋都有一個傳播速度。在任何情況下,傳播速度都不是無限的,理論上,重力波傳播的速度應該與宇宙中的最大速度相同:光速。在相對論的背景下,無論是狹義相對論(在平坦空間中)還是廣義相對論(在任何廣義空間中),任何運動的速度都是由同樣的東西決定的:它的能量、動量和靜止質量。引力波,像任何形式的輻射一樣,有零靜止質量,但有有限的能量和動量,這意味著它們沒有選擇:它們必須始終以光速運動。

這有一些有趣的結果。

任何慣性(非加速)參考系中的觀察者都會看到引力波以光速運動。不同的觀察者會看到引力波的紅移和藍移,這是由於所有的影響——比如源/觀察者的運動,引力波的紅移/藍移,以及宇宙的膨脹——電磁波也會經歷這些影響。因此,地球的引力不是被現在的太陽所吸引,而是被8分20秒之前的太陽所吸引。空間和時間與光速有關這一簡單的事實意味著所有這些表述都必須是正確的。

當一個質量繞另一個質量運行時,就會發出引力輻射,這意味著在足夠長的時間尺度內,軌道會衰減。在第一個黑洞蒸發之前,假設之前沒有其他物質噴射過地球,地球就會螺旋上升進入太陽的任何剩餘部分。地球被吸引到大約8分鐘前太陽所在的位置,而不是今天的位置。最後這句話,關於地球在8分20秒之前被太陽吸引的說法,是牛頓的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之間真正革命性的區別。它之所以具有革命性,是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引力只是以光速將行星吸引到太陽之前的位置,那麼行星的預測位置將與它們實際觀測到的位置嚴重不匹配。

牛頓定律要求瞬間的重力速度達到如此精確的程度,如果這是唯一的約束條件,那麼重力的速度肯定比光速快200億倍,認識到這一點真是太妙了!但在廣義相對論中,還有另一個效應: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在運動。當一顆行星運動時,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引力脈動,從它上升到下降的不同位置。

當一個物體穿過一個彎曲的空間時,由於它所處的彎曲空間,它會經歷一個加速度。當它穿過空間曲率不斷變化的區域時,它的速度也會產生額外的影響。這兩種效應結合起來,與牛頓引力的預測結果略有不同。在廣義相對論中,與牛頓引力相反,有兩個重要的區別。當然,任何兩個物體都會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引力,通過彎曲空間或施加一個長程力。但是在廣義相對論中,這兩個額外的部分在起作用:每個物體的速度影響它如何體驗重力,在引力場中發生的變化也是如此。

有限的重力速度會引起引力場的變化,這與牛頓的預測大相逕庭,與速度相關的相互作用的影響也是如此。令人驚訝的是,這兩個效應幾乎完全抵消。正是這種對消的微小不精確性,讓我們得以首次測試牛頓的「無限速度」或愛因斯坦的「重力速度等於光速」模型是否符合我們宇宙的物理學。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為了測試重力的速度是多少,通過觀測,我們需要一個空間曲率很大,引力場很強,加速度很大的系統。理想情況下,我們會選擇一個大的、質量大的物體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引力場中以一個不斷變化的速度運動的系統。換句話說,我們想要一個系統,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區域裡,有一對緊密的軌道運行的,可觀測的,高質量的物體。自然與此相配合,因為雙星中子星和雙星黑洞系統都存在。事實上,任何有中子星的系統都有能力被非常精確地測量,如果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如果我們的視角與中子星極點發出的輻射完全一致。如果這種輻射的路徑與我們相交,我們可以在中子星每次旋轉時觀察到一個脈衝。

雙星脈衝星的軌道衰減率與重力和雙星系統的軌道參數高度相關。我們利用雙星脈衝星的數據將重力的速度限制在光速的99.8%以內,並在LIGO和Virgo探測到引力波之前的幾十年就推斷出引力波的存在。然而,直接探測引力波是科學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沒有它,引力波的存在仍然是有疑問的。作為中子星的軌道,脈衝星攜帶著大量關於這兩種成分的質量和軌道周期的信息。如果你在一個雙星系統中觀察這個脈衝星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它是一個非常規則的脈衝發射器,你應該能夠探測到軌道是否在衰變。如果是,你甚至可以提取出輻射的測量值:它傳播的速度有多快?

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的預測對光速非常敏感,以至於甚至從第一脈衝雙星系統在1980年代發現,我們有約束重力的速度等於光速的測量誤差只有0.2% !

類星體QSO J0842+1835,其路徑在2002年被木星引力改變,間接證實了重力的速度等於光速。當然,這是一個間接的測量。我們在2002年進行了第二類間接測量,一次偶然的巧合使地球、木星和一個非常強的射電類星體(QSO J0842+1835)沿著同一條視線排列。當木星在地球和類星體之間移動時,木星的引力彎曲允許我們間接地測量重力的速度。

結果是確定的:他們絕對排除了引力效應傳播的無限速度。僅通過這些觀測,科學家們就確定了重力的速度在2.55×108 m/s和3.81×108 m/s之間,完全符合愛因斯坦299,792,458 m/s的預測。

兩顆合併中子星的藝術家插圖。波浪形的時空網格表示碰撞產生的引力波,而窄光束則是在引力波(天文學家探測到的伽馬射線爆發)幾秒鐘後射出的伽馬射線束。引力波和輻射必須以相同的速度傳播,精確到15位有效數字。但是,引力的速度等於光速的最有力證據來自2017年對一顆千諾娃星的觀測:兩顆中子星的吸氣和合併。一個壯觀的多信使天文學的例子,引力波信號首先到達,記錄在LIGO和室女座探測器。然後,1.7秒後,第一個電磁(光)信號到達了:來自爆炸災難的高能伽馬射線。

因為這個事件發生在1.3億光年之外,重力和光的信號到達時的時間差小於2秒,所以我們可以限制重力與光速之間可能的偏離。我們現在知道,根據這個,它們的差值小於10^15分之1,或者說小於光速的1 千萬億分之一。

長時間以來被認為是由中子星合併而來的快速伽馬暴。它們周圍富含氣體的環境可以延遲信號的到達,這解釋了觀測到的重力信號和電磁信號到達之間的1.7秒差異。當然,我們認為這兩個速度是完全相同的。只要引力波和光子都沒有靜止質量,重力的速度就應該等於光速。這1.7秒的延遲很可能是由於引力波在不受擾動的情況下穿過物質,而光在電磁作用下發生相互作用,當它穿過空間介質時,極有可能使它的速度減慢一點點。

重力的速度確實等於光速,儘管我們不是用同樣的方法推導出來的。麥克斯韋把電和磁這兩種以前獨立而又截然不同的現象結合在一起,而愛因斯坦只是把狹義相對論的理論擴展到一般的所有宇宙時間。雖然引力速度等於光速的理論動機從一開始就存在,但只有通過觀察證實,我們才能確定。引力波確實是以光速傳播的

相關焦點

  • 引力波的傳播速度是多少?會比光速更快嗎?
    但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看來,引力是物體壓彎空間產生的幾何效應,並且引力也不是超距作用,引力在空間中的傳播速度為光速。而且廣義相對論預言,物體在空間中加速運動時,空間的曲率會不斷發生變化,從而輻射出時空漣漪,即引力波,其傳播速度也正好為光速。那麼,牛頓和愛因斯坦對引力的描述哪個更符合實際情況呢?
  • 引力波和光速都是299792458m/s,是巧合還是必然?
    【二】:引力的作用被光速束縛,引力也無法突破光速,或者說引力的速度就是光速。 看到這裡,有物理直覺的讀者一定為追問:為什麼引力的速度嚴格等於光速,這裡面必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這裡我必須聲明:在天文實際測量中,並沒有得到引力完全等於光速的結論,這其中最大的原因來自於誤差。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光速是恆定的,並且是不可超越的,但在宇宙間能夠達到光速的不僅僅只有光,還有引力、磁場和電場,同樣它們也能以光速進行傳播。什麼是引力波?在1916年,愛因斯坦首先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他認為引力波其實是由宇宙中某些最劇烈和充滿活力的過程所引起的波紋,而且他的數學曾經計算表明巨大的加速物體會破壞時空,從而使時空會有起伏「波紋」並向遠離源的所有方向傳播,更厲害的是這些宇宙波將會以光速傳播,並攜帶有關其起源的信息以及有關引力本身性質的線索。
  • 為什麼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比如空氣、水和鐵。但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它們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那麼,聲音和光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而光卻可以呢?變化的電場會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反過來又會產生電場,這樣就會形成電磁波。電磁場建立的速度為光速,這就是光的傳播速度。根據量子力學,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們還能表現出粒子性,光被認為是由光子組成的。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光子一旦產生就會以光速運動,因為它們的靜止質量為零。
  • 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這提供了證據,光速對所有觀察者都是相同的,而與沿光傳播方向相對,垂直,相對於或垂直於光傳播方向的任何其他運動無關。只要在一個特定方向上創建了幹涉圖樣 ,無論您如何定向探測器,它都應保持不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引力波探測器構造成具有垂直臂的原因:因此,當波通過它們時,兩個不同的臂將受到不同的影響。 當引力波通過時,一隻臂壓縮而另一隻臂膨脹,然後反之亦然。考慮到地球的曲率,LIGO,Virgo和KAGRA探測器彼此成角度。它們全部同時工作時,無論入射波的方向如何,多個探測器將對引力波信號敏感。
  • 光可以在真空環境下傳播,為什麼聲音卻無法在真空中傳播?
    在雷電交加的天氣中我們通常會先看到閃電的出現再聽到雷聲的轟鳴,這是因為聲音傳播的速度比光慢得多。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光與聲在傳播過程中的差別呢?相信很多朋友在初中的物理教材中就已經學過了與聲波有關的知識,從課本上我們知道聲音的產生是靠物體或介質發生振動來完成的,從本質上來說聲波就是機械波,它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根據廣義相對論,當兩個緻密星體近距離彼此繞旋時,該體系會產生引力輻射。輻射出的引力波帶走能量,所以系統總能量會越來越少,軌道半徑和周期也會變短。   泰勒和他的同行在之後的30年時間裡面對PSR1913+16做了持續觀測,觀測結果精確地按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周期變化率為每年減少76.5微秒,半長軸每年縮短3.5米。廣義相對論甚至還可以預言這個雙星系統將在3億年後合併。
  • 為什麼引力速度必須等於光速?
    引力速度等於光速首先是來自廣義相對論的推論,然後經過了大量的觀測證實,而確立起來的一個宇宙基本規律。引力傳播的速度不像是光速那樣,可以通過隨處可見的可見光去測量,由於引力看不見也摸不著,並且十分微弱,所測量起來十分困難。
  • 天文新寵:引力波 | 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按照廣義相對論洛倫茲不變性的推導,愛因斯坦預言,引力以光速傳播。比如,太陽突然出現,它的引力是以光速向外傳播,地球將在8分鐘後感受到引力,太陽突然消失,地球也是8分鐘後感受到引力的消失。這就是引力波的概念。我們按「相對論」的高逼格,重新表述:質量發生變化,導致時空結構改變,時空結構的變化將以「波」的形式傳播。
  • 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引力波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因為黑洞巨大的引力,它會拖拽著周圍的空間也會發生變形和扭曲,隨著它們的旋轉還會釋放出陣陣的引力波!引力波向外擴散以光速前進,因為引力波是空間本身的震蕩,所以不會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攔到它。然後就這樣光速行駛13.4億年之後抵達了地球,13.4億光年的距離已經讓引力波衰減得非常嚴重,它穿過地球穿過我們每個人的時候,我們是不會有任何感覺的,不過在地球上卻有一群科學家們一直期待著它的到來!他們為此還建立了龐大的設備,等待了很久!心中期盼著來吧,任何一個引力波過來都可以。
  • 怎樣理解光子中微子伽馬射線X射線電磁波引力波這些不是一碼事
    光子則是電磁波的載體,電磁輻射是靠光子來傳播的。所以x射線、伽馬射線、光子、電磁波這一堆名詞都是一個圈子裡的東西。引力波和電磁波有一定的共性,但更多的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存在。從共性來說,它們都是以「波」的形式傳遞,都有頻率,傳播速度都是光速,它們都是長程力,理論上影響無限遠。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兩個黑洞共舞會釋放引力波,超新星爆發會釋放引力波,月亮繞著地球會釋放引力波,悟空揮動起金箍棒來也會釋放引力波,你在路上和心儀的妹子擦肩而過時候,除了你的砰然心動,你,還是在釋放著你的引力波。對啊,你說對了,引力波就是另一種光,這種「光」的本質是時空的波動,但是還是可以把它理解成除了電磁波(光)之外的令一種光。
  • 引力波、電磁波、光子、x射線、伽馬射線和中微子在本質相同嗎
    標題裡實際上有三種不同的東西:引力波、電磁波和中微子。至於光子、X射線、伽馬射線跟電磁波是同一樣東西,電磁波和光子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屬性,科學上稱為波粒二象性,它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傳播粒子光子的兩個屬性。而X射線和伽馬射線則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也可以說是攜帶不同能量的光子。
  • 引力波探測,一種證明量子理論的方式
    但隨著LIGO對引力波的直接探測,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引力波的存在是證明——第一次證明——引力確實是一種本質上的量子力的關鍵。下面是我們的方法:任何在引力場存在下加速的物質都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是以光速在空間中傳播的一種能量形式。
  • 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我們真的探測到了引力波!
    在1960年左右,引力波的物理意義開始明朗,物理學家認為,引力波可以被看成是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並且可以被看成是攜帶著引力能。這就說明,引力相互作用是以光速傳播的。想了解引力波所對應的時空幾何,需要把剛才光滑的蘋果變成粗糙的橘子:橘子表面有兩種彎曲的幾何結構。大尺度的時空幾何代表了宇宙空間中的引力,而小尺度的幾何代表了引力波。
  • 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全球引力波探測站點丨圖源:LIGO-Virgo這些探測裝置之所以如此龐大,完全是因為引力波的頻率太低、波長太長。就以編號為GW150914的首個實測引力波為例,它的頻率只有約150Hz左右,其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0萬公裡/秒,所以波長足有2000公裡,相當於地球半徑的三分之一。
  • 光如何在三維空間傳播,光速為什麼是一個常數固定值
    真空零點能:無物質時空間保持基本態當三維空間無物質時,空間的真空還具有零點能,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這種無物質的空間真空狀態即是捲縮的第四維空間,那麼光如何在空間傳播呢?光而光波的每一份光量子,由於斥力作用令一份份光量子排斥開,在空間發生位移,而排列位移遵循空間零測地線傳播。這就是光在三維空間的傳播路徑,實際是第四維空間在三維空間的投影。
  • 電磁波和引力波
    圖2(a)無線電通訊網(b)引力波的全球探測網即使是黑洞碰撞產生的強大引力波,傳播到地球時對地面上物質產生的影響也只是微乎其微,因為這些事件都是發生在很遙遠的宇宙空間。否則的話,我們也就不可能在這兒討論引力波了。引力波和電磁波一樣以光速傳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時間,天文學中經常用光旅行所用的時間來表示距離,稱之為「光年」。比如說,照在我們身上的太陽光就是太陽在8分鐘之前發出來的,也就可以說,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是8「光分」。而LIGO這次探測到的引力波呢,則是兩個黑洞13億年前發出的,或者說,雙黑洞與地球的距離是13億光年。
  • 2017 諾貝爾物理學獎給了引力波發現者
    引力波傳播示意圖差點被愛因斯坦親自否認的引力波在 20 世紀早期,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理論,解決了在牛頓的理論體系下一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並基於該理論提出了一些看上去很怪異的預測,在某些特定環境之下,加速物體能夠對這個曲率產生變化,並且能夠以波的形式向外以光速傳播。關於引力波最形象的描述可能就是「時空漣漪」了。宇宙中,兩個質量極大的物質(比如黑洞)相互高速地環繞,會讓周圍的時空產生一陣陣的「漣漪」。就像在平靜的水面丟下一個小石塊,水面會有一圈圈的波紋向外擴散,這時候水面就是時空,水的波紋就是引力波。
  • 為什麼光速是宇宙最快速度?超光速會有什麼後果?
    光速非常快,以至於人類曾經認為光速快到無限。但通過木衛一星蝕的天文現象,人類首次確認光速是有限的。此後,隨著實驗精度的不斷提高,人類測出的光速也變得越來越精確,大小將近每秒30萬公裡。最終,人類乾脆把光速定義為299792458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