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13歲的曉曉(化名)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然而,在一次單元測試中,她只考了全班第五。她覺得這是人生「汙點」,甚至因此喪失了鬥志,不想去學校。一向嚴厲的母親狠狠批評了她一頓,不料小姑娘一氣之下竟拿美工刀割傷了自己的手臂。所幸那一刀割得不深,但接下來的半個月,她整天窩在家裡,情緒低落。直到心理指導老師跟她初步聊了聊後,才發現她的心理問題已比較嚴重。就醫後,曉曉被診斷為抑鬱症。然而,也就這樣的考不了第一就是人生「汙點」?一言不合就以自戕來發洩不良情緒?怎麼小小年紀就得了抑鬱症?曉曉的種種表現看似「離經叛道」「難以理解」,某種程度上又似曾相識。現實中,的確有一些逐漸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外形高大,內心卻不夠強大,具有明顯的偏執傾向,乃至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有研究顯示表明,在全球範圍內,抑鬱症已成為青少年繼車禍之後的第二大致死原因。事實或許因國家和地區而異,但重視孩子的心理成長,應當成為一種教育共識。
在目前的環境裡,我們經常用意氣風發來形容處於人生黃金階段的青少年們,但是正是如此得意之年的青少年們卻很容易受到青少年抑鬱症發作的影響。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病率較高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了,例如高考壓力、情感受傷、心理壓抑等是常見的青少年抑鬱症發病原因,不過具體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是什麼呢?現在的早戀已經從高中提前到中學,甚至小學,而懵懂、速食的愛情更是讓諸多感情經驗不足的學生倍受傷害,脆弱的感情一旦出現變故,就很容易誘發青少年抑鬱症。
再者,目前學生學習壓力過大,需要面臨升學、中考、高考、考研等無休止的考試,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疲憊不堪,這也是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之一。而且,有的學校風氣不好,同學之間不比學習,而是在吃、穿等方面互相攀比,家庭條件較差的同學容易出現自卑心理,甚至誘發青少年抑鬱症出現。況且,很多青少年深陷虛擬網絡,一旦重新回到現實社會,很容易出現悲觀厭世、情緒低落等抑鬱症狀,同時可伴有頭痛、不明疼痛、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等軀體症狀,這是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
當前中國的青少年群體裡,抑鬱症正在呈現爆發之勢,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這背後必然有著深刻的社會因素。如今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和豐富,使很多青少年從小到大嬌生慣養,不愁吃,不愁喝,沒有受到應有的挫折教育,心理年齡普遍要比實際年齡小的多,最終成為「巨嬰」,心理脆弱,在社會中稍遇挫折困難,即很容易消極悲觀,甚者尋死覓活;現今移動手機等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了青少年人的精神伴侶,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每天都被海量的、超負荷的信息所包圍,嚴重耗損著大腦的能量,使人們常常處於身心疲憊的狀態,導致大腦處理關鍵信息、決策判斷和自我調節的能力越來越弱,導致人體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運作混亂,最終誘發抑鬱症。
由此,也就很多家長只知道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需求,卻忽略了對孩子精神需求的給予,導致學生心理脆弱,不能和家長、老師、同學正常溝通,經不起挫折和打擊,容易誘發青少年抑鬱症,走上極端之路。孩子的心理問題並非一日之寒,往往是多種不良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而且孩子種種不符常理行為的背後,多與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關。其實,也反映了不少父母存在的教育問題,諸如「我爸媽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們一見面就拿我們的成績做比較,我怎能不拼命學?」「從小到大,爸媽總在家裡吵個不停,我只有拼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今後才能遠離他們」等等,也是其他孩子的心聲,折射出父母過高期待所產生的嚴重後果。
相對而言,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以前此病多發於生活壓力比較大的中青年人群。但是如今抑鬱的情緒已經蔓延到青少年的身上,而且發病率還很高。那麼,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病原因有哪些呢?其中也有神經質因素,這在許多研究證實,神經質是兒童和青少年罹患抑鬱症和體驗更多應激的易感因素。神經質和青少年抑鬱症之間的相關性是比較明確的。這是青少年抑鬱症發病原因中最讓人無可奈何的一種。也不排除一些個家族遺傳背景,畢竟家族遺傳性也是青少年抑鬱症發病原因之一。大量的臨床實踐統計結果表明,家庭精神疾病史,特別是父母罹患抑鬱症與孩子患抑鬱症的風險相關。這也提示了有抑鬱症史的父母,不要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傳染給孩子。
應該說,在近年來像青少年抑鬱症人群呈上升趨勢,而因為不堪抑鬱折磨而選擇自殘、自殺的情況也屢屢發生。了解會導致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分析是什麼,可以有效幫助青少年預防這種心理問題的出現。青少年抑鬱情緒的出現,一般都有一些心理或精神的促發因素,如青少年的父母死亡或離異、父母對子女採取排斥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早年曾有嚴重的不幸經歷,青春期後又碰到精神上的創傷,以及失戀、身患疾病、人際關係不協調、學習成績不良或其他負性生活事件等,均易於誘發抑鬱情緒。
即便如此,對於培育身心平衡、心理健康的孩子,這固然是需要學校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主題班會等幫助孩子解壓,引導其正確看待挫折與失敗,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家長要轉變觀念,從只關注成績轉向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從做孩子學習的監工轉向做孩子信賴的成長夥伴。因為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是第一責任人,應該及時觀察、勤於反思、勇於改正,將教育重心轉向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善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和達觀的生活態度上。而尤其是在對於學習優秀的孩子,要經常為之鬆綁,鼓勵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是持續在學業上加壓。
但無論如何都要認識到,人生是一場長跑,唯有讓孩子在心理、品格、學業等方面都做好準備,才可能順利衝過終點,成為人生贏家。孩子也只有內心強大,熱愛生活,樂於交友,具有抗挫折力和創造力,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倘若只關注孩子學業,對孩子只有學習成績一條評價標尺,無疑是讓稚嫩的心靈難以承受之重。一旦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乃至發生悲劇,則悔之晚矣了唄。諸如此類。
(聲明:「河南教育雲平臺」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