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青白江舉行解讀《成都市青白江區全面深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並同時發布了五大重點領域優化營商環境具體舉措,標誌著青白江區優化營商環境進入3.0時代。
作為青白江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指導方案,這份3.0版本的《實施方案》聚焦解決企業反映的新痛點、新難點、新堵點,圍繞極簡審批、極速通關、極優服務、要素保障、配套服務五大方面,提出了25項148條改革措施,彰顯了青白江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的決心。
創新開展「極簡」審批!在全國率先打通準入準營環節
辦事是否簡便、流程是否透明、準營門檻高不高,改革成效好不好,市場主體的感知最敏銳、最深刻。
針對一些企業面臨註銷流程多等問題,青白江創新開展從企業準入、準營到退出全過程的「極簡」審批模式。
如何「極簡」?首先,在企業準入階段實施「確認制」改革。在自貿區探索通過全面實名制、信用承諾制和自主申報制,以標準化、程序化的模式確認市場主體資格和一般經營資格,實現「即時確認,立等出照」。在企業準營階段實施「簡易事項準入即準營、一般事項承諾即準營、複雜事項綜合許可」三項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打通準入準營環節,承諾提速85%以上。以預包裝食品許可改備案改革為例,在青白江,這項許可在企業登記註冊環節時,一併辦理備案手續,一次性減少8項申請材料,實現領照即可營業。
相比企業開辦,企業註銷則像將一張白紙印跡「擦淨」。而企業「註銷難」,難在提交材料繁多、辦事流程複雜、全程耗時較長。
那麼,青白江又是如何做到企業註銷「一件事」一辦到底的呢?該區審批和營商環境局局長秦鴻美表示,青白江探索實施「證照註銷一次辦結」改革,建立企業註銷「一次辦」專區,將營業執照註銷和食品、貨運等47個許可證註銷合併到一窗辦理,實行「一窗受理、並聯審批、一次辦結」,實現一次註銷、整體退出。
這樣的極簡審批好不好,企業用「入場券」來投票。今年1-11月,青白江每天誕生94家企業,同比增長1倍多,不斷向上攀升的市場主體增速曲線是最好的證明。
打造極速通關模式!推廣運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平臺
「我們看好成都青白江區的交通優勢,其鐵路港優勢明顯。」玉湖集團(香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蔣文勝如此表示。12月1日,玉湖環球食品供應鏈中國西部基地-青白江項目正式籤約落戶成都國際鐵路港。
「每月大概要出口200—400箱商品。」作為早期入駐成都國際鐵路港企業之一,如今的四川邦達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從貨代到全國訂艙、海外建倉,業務拓展到報關、保稅倉儲、跨境電商等等,對於通關效率的提升,該公司副總經理張立平有著切身體會,「真是越來越通暢!今年的貿易額爭取達到20億元。」
國際貿易,最怕的就是「國際堵車」。青白江區國貿和物流局副局長何剛坦言,港區實施「7×24」小時預約通關模式,實現進出口貨物全程電子放行管理,進一步壓縮貨物通關時效,進口時效提升57%,出口實效提升33%,「我們就是致力於打造極速通關模式,讓貨物如過江之鯽!」
為何如此信心?何剛透露,目前港區推廣運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平臺,實現進出口申報業務全部通過「單一窗口」辦理。另一方面加快搭建成都國際鐵路港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持續提升電子化、無紙化程度,推行進出口貨物「先放行後改單」。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港區正投運鐵路口岸大型貨櫃檢測設備(H986),開展非侵入式查驗、智能審圖,持續提升鐵路口岸貨櫃貨物查驗效率,壓縮整體通關時效。
「文勘前置」!在全國率先將「企業繳費」變為「財政列支」
青白江建設項目審批有多快?以「萬達廣場」項目為例,從立項備案到竣工驗收備案僅僅用了不到50個工作日。
這樣超高的審批效率,在青白江已為常態,而在提速的同時,做優精細化服務,積極探索項目前期審批「一件事、一套表」,統一受理、同步評估、同步審批、統一反饋,來破解審批快而不精、企業體驗感不強等問題。
在項目用地管理方面,將劃撥決定書、建設用地批准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三證合一」合併辦理。實施「一站式中心」改革,實現社會投資小型倉庫、廠房等工業類建設項目全過程一站式辦理。開展「清單制+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小型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項目審批環節不超過4個,審批用時不超過12個工作日。
眾所周知,完成地下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是建設項目開工的重要前提,在一定意義上,文勘效率直接決定項目開工效率。在以往,文勘時間平均25天/100畝,如今壓縮至3-7天/100畝,並在全國率先將「企業繳費」變為「財政列支」。
值得注意的是,青白江文勘工作,不僅「提速」,更是「提前」,按照「文勘前置」改革思路,在自貿試驗區、各產業功能區著力推行文勘「區域評估」,推進「拿地文勘」向「拿地開工」轉變。以萬達項目為例,僅用時8天,青白江就完成了佔地305畝該項目文勘工作,項目實現拿地後即可辦證開工。
要素賦能!探索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支持體系
生產要素集成是決定企業投資流向的關鍵因素。
這一次,青白江推出了集降低能源、土地、信貸等要素制度性成本的「綜合解決方案」。
對能源獲得方面,成友昌母嬰(成都)用品有限公司焦女士體會很深,通過國網APP申請用電,從申請到企業獲得用電,僅2個環節,辦理時間3.5天,節省了16.5天。青白江持續推進公用設施接入便利化改革,將水電氣信報裝系統與政務服務資源共享平臺對接,公用設施報裝「線上辦理、一網通辦、一窗受理」,逐步實現接入能源「零上門、零成本、零審批」。
在用地保障方面,青白江更是底氣十足,探索在產業功能區內實行「標準地」出讓和「標準廠房」出租模式,在歐洲產業城、成都國際鐵路港含綜保區兩地,分別已建成標準化廠房46萬平方米、26萬平方米,高效及時解決中小微企業用地和廠房需求,目前已入駐康佳、華鼎國聯、巨石、美國諾伏克、英國利潔時等數十家大、中、小微企業。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增長才有力。在獲得貸款融資方面,針對中小微企業獲得信貸困難的問題,青白江建立民營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推動設立包括「種子-天使-VC-PE」等各周期的專項產業引導基金,探索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支持體系,助推企業創新創業和區內主導產業集群化發展。
提升獲得感、滿意度!促進「人、城、產」融合發展
「國務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正高級工程師......唐偉,有很多頭銜.
2018年3月,唐偉經人才引進到青白江區工作,其主持設計的「國產首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反應堆壓力容器研製」項目榮獲中國核能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來到青白江2年多,我幾乎沒有什麼後顧之憂,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所在公司每年的業績都以30%的速度在增長,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唐偉說。
人才是創新創業的主體,更是營商的主體。沒有吸引聚集並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才環境,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營商環境。青白江深諳其道,以企業及其員工的獲得感為改革的評價標尺,致力於以更優的政策支持、更快的政務服務、更全的民生配套持續提升企業及其員工獲得感、滿意度,促進「人、城、產」融合發展。
如何提高企業及其員工的獲得感呢?據了解,青白江一方面強化政策支持,制定出臺促進智慧財產權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榮獲中國專利獎、四川省專利獎的,給予區級配套獎勵,對企業發明專利取得零突破、數量上臺階、發明專利引進、發明專利年費給予資助。充分運用「青」松辦智慧政務平臺,探索分級分類建立政策兌現周期機制,鼓勵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另一方面,則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政務服務,探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繼續深化政務大廳「綜合窗口」改革,實現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70%「全程網辦」、90%分類「一窗辦」,100個「一件事」集成服務。與此同時還加快養老設施建設,探索創新「醫養康養」結合模式,全方位加強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品質等,增強企業及其員工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據悉,青白江堅持法治引領,推動公平、正義、競爭、有序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制定《關於破產程序中有關稅務問題處理的辦法》,規範破產涉稅事項的處理;出臺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案件實施細則,加強小額訴訟程序適用,明確適用的案件範圍;制定破產案件繁簡分流機制,簡易破產案件審理天數控制在5個月以內。在全國率先探索在市場監管領域引入紀檢監察工作監督機制,實現紀檢監察、社會監督「雙軌制」,保障雙隨機監管規範公正,維護風清氣正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