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人物】蔣廷黻教育思想舉例

2021-02-13 南開校友

1923年於南開大學發展史上是不能忘記的。舉例講,其一,新校園在八裡臺落成,8月,學校全部遷到八裡臺。其二,南開大學第一屆學生21人完成學業,於秀山堂舉行畢業典禮,校長張伯苓和時為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的梁啓超與會祝賀。其三,南開暑期學校在八裡臺出現,名師濟濟一堂,顯示了自己的實力。其四,1923年新生入學開學典禮在秀山堂舉行,全體師生參加。張伯苓發表重要講話,他說:「開辦大學之目的,在使學以致大,學以易愚,學以救國,救世界。學能求真理,又能改善人格,故欲達到此目的,須自大學時代作起,一學者終身從事於學理之研究,然作學者須先具以下五種善行:一立志,二敦品,三勤勉,四虛心,五誠意。」其五,成立歷史學系,聘請蔣廷黻、劉崇鋐為歷史學教授,任命蔣廷黻為歷史學系主任,南開大學增加了新的科目與力量。

1923年到校之後,蔣廷黻住在教師宿舍10號房間。蔣廷黻是一位博學之士,興趣廣泛,才華橫溢,南開大學為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臺。

 張伯苓很欣賞蔣廷黻的本領和學識。蔣擔任歷史學系主任兼文科主任,文科包括教育心理系、歷史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哲學社會學系,共5個系。他還兼任校評議會委員。大學教員會第一次常委會決定改進校出版物,有教師參與編輯,鼓勵學生主辦,指定蔣廷黻、饒毓泰、凌濟東3位教授為委員,研究此事,寫出書面報告。他還是體育愛好者,參加了李濟之、饒毓泰諸教授發起組成的教職員足球隊。當時南開園時常聽到他演講的聲音,留下他所到之足跡。

 彼時南開學風特徵之一,是經常舉行中外名人演講。如哲學家杜裡舒講「歷史之意義」及「倫理之自覺性」,羅素講「哈佛大學的幾個哲學家」,印度詩人泰戈爾講「印度教育狀況」,梁漱溟講「孔子的真面目」,馬寅初講「中國何以無健全之金融界」,以及陶行知、顧維鈞、王正廷等等都在南開學術活動中留下了足跡。蔣廷黻到南開後,更加重視這一學術活動。蔣是一位愛國的民族主義者,於演講中淋漓盡致地發表自己的科學見解。列舉出他1923年的演說題目,即可看出講演的特色。4月給南開中學學生講選課問題。5月7日國恥紀念會在中學禮堂講「『五七』與『雙十節』」,同月講「歷史之新解釋」,還在經濟學會上講「勞工與帝國主義」(此為他在美國的博士學位論文)。6月1日在中學禮堂講「美國大學學生之生活」。10月初給文科學生講學習的要求和方法。10月10日在秀山堂講「民國12年的歷史」。11月為哲學會講「政治與經濟」,下旬講「歐洲社會主義之運動」。根據這樣的記錄,他比其他教授講的次數都多,涉及面廣,有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有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有對世界社會思潮的論述,針對性很強,頗有說服力。據當時人說,聽他一次演講,眼界就得到一次擴大。此言當是不虛,就有關記載舉幾個例證,從中可以看出這位歷史學家樸實的歷史意識。

蔣廷黻認為學文科的人,應該注意幾件事情:第一是國學,他說既是中國人,自然就不應當不懂得中國的國學。不過學文科的人,對於國學尤當特別注意。第二注意社會的狀況,他認為「社會的經驗,也是文科學生所不能缺的」,並且「讀書尤不能包括求學的全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三是英文,要求每小時最低限度能看20頁。第四是要懂得自然科學的某一門門類,他以西方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都是自然科學家為證來說明這一問題。第五要注意身體。這五項,也是今日青年應該努力的。他認為,中國國學源遠流長,涵蓋廣博,內容豐富,應以歷史主義眼光對待這一問題。接受、繼承、發揚優秀的,揚棄非科學的。

在「『五七』與『雙十節』」演講中,蔣廷黻闡述了拯救民族危難的史觀,充分肯定了「五四」學生運動的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史上實佔最重要之位置」。對於如何達到民主,他說:「欲求Democracy之實現,國民須先有團結心與共同心,然後始能易君主為民主。民主國家主權在民,故民有保存其國家之義務。」這裡特別強調以民為本,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在軍閥暴政之下,他的這種思考有極大的價值。同時,他以堅定的語調,發出民族反抗的吼聲:「吾輩皆黃帝子孫,豈容外人將祖遺產業奪去而不顧!」

在「民國12年的歷史」的論述中,也可看出蔣的歷史觀。他鄙視厭惡北洋軍閥,但認為就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發展而論,社會還是有進步的。他說:「民國12年的歷史,是有進步的,此非專就政治一方面立論,乃就國民全體方面立論也。民主國家,主權在民。軍閥政客,乃國民之一部分,不足以代表全國。」他以普通教育的發展和幾所大學的出現,作為自己的論據。

作為教師,貴在言傳身教,言行一致。蔣廷黻令人敬佩之處是他怎樣說就怎樣做。他強調接觸社會,調查社會,1924年春他引領學生到農村和工廠開展實際調查。將經濟史班分為兩組,一組調查八裡臺農村平民生活狀況。二組調查裕源紡紗廠。他自己隨二組前去。調查返回時,還請同學們到起士林吃茶點。這是歷史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是研究的典範。他計劃經過兩三年的八裡臺調查,匯集成冊,成為八裡臺村史。當時論者認為這「對於社會學經濟之貢獻非淺也」。

蔣廷黻豐富了南開的歷史文化,使南開歷史學科一建立,就確立了好的學風,備受學界尊敬。


一所學校好的學風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創建,首先是教師真正厲行自己的使命,傳道、授業、解惑。其次需要青年人對學術權威的尊崇。一所學校,一個學科,如果有一個或幾個學術領軍人物,這個學校就名聲遠揚,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學子來校就讀。南開大學自創建起之所以有吸引力,就是因為在幾個學科領域中有一些傑出的學者,為社會和國家作出過突出貢獻。

今日世界為知識競爭世界,知識程度之高低,關係到國家之強弱興衰,新理想可造成種種新事業,莫不由學問而來。學無止境,學然後知不足。我們應發奮讀書,腳踏實地、孜孜汲汲地學習傳承老一輩學人的學術傳統。

作者:魏宏運  

相關焦點

  • 蔣廷黻改造清華大學歷史系|清華趣聞22
    教育主張        「使教育人性化,與中國生活的實際事實相關聯」——蔣廷黻反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主張「使教育人性化,與中國生活的實際事實相關聯」。他批評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狀況,力倡加以改革。
  • 國士無雙 蔣廷黻的成功與缺憾
    撰文 | 馬勇如果就個人經歷而言,湖南人蔣廷黻早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當時最負盛名的新史學大師,相信歷史學不僅可以記錄歷史,而且在很多時候,歷史學可以參與歷史的創造,成為歷史的一部分。1923年,蔣廷黻學成歸國,擔任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開始中國近代外交史的創建工作。
  • 西洋史傳統如何影響中國:蔣廷黻的哥大歲月
    蔣廷黻想重點探討勞工運動與帝國主義運動之間的關係,他列舉了幾位社會主義思想家的理論,指出馬克思和考茨基認為工人對國家的概念會越來越淡漠,不會像之前那麼愛國,而饒勒斯和伯恩斯坦則依舊認為愛國主義是工人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們都不會支持帝國主義或具有擴張性的民族主義」。蔣廷黻提到了馮·伯恩哈迪(F.von Bernhardi)、約翰·霍布森(John A.
  • 蔣廷黻:被原配糾纏18年,至死未成功離婚,去世後,原配出席葬禮
    一、從天才兒童到海歸博士,初登歷史舞臺便嶄露頭角1923年春天,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書桌上擺放著這樣一張求職簡歷:蔣廷黻,湖南省寶慶府人。11歲入明德學堂就讀,接受西式教育。17歲赴美留學,在派克學院半工半讀。
  • 南開校父嚴修的教育思想
    但是,嚴修之於南開中學的作用絕非局限於重大決策和出力最多。南開中學的教育理念,是嚴、張兩位先生教育思想的體現。而在兩位先生的合作中,嚴修作為校董,即學校的主要出資人,其教育思想在早期南開中學的辦學實踐中更具有主導作用,是嚴修和張伯苓共同創造了早期南開教育的業績。嚴修的教育思想是其所在時代的產物。嚴修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衰落走向滅亡的時代,也是一個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
  • 由蔣廷黻說起
    最開始的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卻建立在「中體西用」的思想上,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硬生生的接在中國腐朽的封建制度上,這無疑是行不通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也是必然的;接著開始了戊戌維新變法,比之前進步的是,維新派的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光依靠西方的科技而不改變本國的制度是不行的,於是他們反對封建君主專制,提倡建立君主立憲制,但是,主張改革的始終是一小部分人,而是是知識分子
  • 陳紅民:費正清如何為哈佛爭取「蔣廷黻資料」
    蔣廷黻(1895—1965)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因在《獨立評論》發表時政文章而名聲大噪,被延攬從政,先後擔任過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駐蘇聯大使、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署長、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等重要職務。學界一般將其視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學者從政的典型」、「外交家」。
  • 張彭春與「南開」教育
    其實,張伯苓先生的許多教育思想最好的詮釋者和執行者是張彭春,他是張伯苓校長的胞弟南開學校另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倆相差10多歲。對張彭春來說,張伯苓可說是亦師亦兄。       在南開學校,學生們眼中的張彭春是以南開戲劇活動的核心人物為主要身份,稱其為「張九爺」,他在戲劇方面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可能由於張彭春在南開任職任教總是斷斷續續,中間穿插到國外從事教育考察研修、藝術(中國戲曲)交流推廣及外交工作,所以他在南開教育方面的建樹往往被人忽略。
  • 大學教育系列 |「南開之父」張伯苓:教育「在造就完全的人格」
    張伯苓先生出生於天津15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航海著名思想家嚴復是他的老師南開小學1932年南開學校共有五個部分:南開中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南開大學及南開經濟研究所但教育的範圍又絕不能局限在書本教育、知識教育應特別注重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以期「造成德育、智育、體育完全發達
  •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一部典型的漢奸著作
    近日看完了王&君推薦的《中國近代史》(蔣廷黻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6),雖然此書只是一個小冊子,但裡面的內容卻包涵了自由主義者的很多思想
  • 南開大學:為了這件事,將每年籌集1000萬!
    在艱難的條件下,滕維藻帶領南開大學積極發展國家迫切需要的應用性學科,先後建立了博物館學、法學、旅遊外語、旅遊經濟管理、金融學、保險學、審計學、國際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編輯學等一批新的學科專業,形成了專業、系科比較齊全的文科教育學科體系。滕維藻如何將自身發展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南開大學師生以"淑世""潤身"這四個字作答。人所少有,我所專長;人尚未及,我能先登。
  • 古希臘時期的教育人物及思想
    古希臘時期的教育人物及思想古希臘時期誕生了眾多輝煌的思想成就,其主要代表為古希臘三哲。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在各地區的考試內容中均有涉及此部分內容。主要考察內容為人物與代表觀點中的對應以及人物的地位,考試形式主要為客觀題,單選,多選,判斷。因此,在各位考生備考時,可以按照人物的順序對相關考點進行整理,重點把握。
  • 讓梅蘭芳揚名世界的人——張彭春 | 南開人物(6)
    1916年夏,張彭春獲碩士學位歸國回母校任教,擔任南開中學專門部主任,被推選為南開新劇團副團長,開始了在南開中學的話劇活動。1917年8月至1918年底張伯苓赴美國考察教育期間,代理南開中學校長。1916年首先提出創辦大學的設想,張伯苓稱他是「南開大學的計劃人」。1919年為南開大學的發展,張彭春再次赴美深造,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著名教育家杜威,攻讀博士學位。
  • 【南開人物】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姜立夫(上)
    他們所做的貢獻也成為推動著南開一路向前的力量,在南開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百年南開,桃李芬芳。這些南開曾經的師者,同樣值得我們緬懷銘記。姜立夫,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抗戰時期的「新中國數學會」發起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數學所所長。對中國現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他從事圓素和球素幾何學的研究。
  • 教育理論中人物尊稱及其思想匯總
    教育理論中人物尊稱及其思想匯總很多考生在備考教師資格或者教師招聘考試的過程中,都會一個困擾,教育理論中出現的人物太多、思想太多,往往會混淆,下面就我們在教育理論備考過程中涉及到的一些人物尊稱及其思想給各位考生進行匯總。
  • ...技術學院與園區南開學校舉行共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教學一體化...
    12月8日,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園區南開學校舉行「大中小思政教育教學一體化建設」籤約儀式,開展共建活動。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南開學校校長張國發、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領導李子錚、王鵬蒞臨此次籤約活動,參加儀式的還包括兩校思政課及德育工作優秀教師代表和優秀學生代表。籤約伊始,張國發和王鵬致辭。
  • 開拓創新的南開大學MBA教育
    開拓創新的南開大學MBA教育  一、南開大學商學院MBA教育概述  南開大學的商科教育始於1919年。在張伯苓校長「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南開大學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工商管理教育學府。
  • 2020年南開大學宣傳思想工作專題培訓班開班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郝靜秋 攝影 宗琪琪 喬仁銘)12月17日,南開大學宣傳思想工作專題培訓班開班式暨首場報告會舉行。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天津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石剛受邀作首場專題輔導報告。南開大學黨委常委梁琪主持開班式。
  • 南開大學馬院舉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
    2020年7月6日上午,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飛書會議平臺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師生「同學同研」專題教研會。會議由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生升教授主持,南開大學副校長王新生教授參會並致辭,專家學者、習思想概論課教學團隊教師代表與學生代表作專題報告。
  • 天津三寶之一的南開大學,最早竟是私立學校?
    南開大學創辦於極具歷史意義的1919年,創辦人是著名教育家嚴範孫和張伯苓。早期的南開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其經費主要依賴基金團體和私人捐贈。所以本著「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也是受到投資少的限制),學校規模一直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