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於南開大學發展史上是不能忘記的。舉例講,其一,新校園在八裡臺落成,8月,學校全部遷到八裡臺。其二,南開大學第一屆學生21人完成學業,於秀山堂舉行畢業典禮,校長張伯苓和時為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的梁啓超與會祝賀。其三,南開暑期學校在八裡臺出現,名師濟濟一堂,顯示了自己的實力。其四,1923年新生入學開學典禮在秀山堂舉行,全體師生參加。張伯苓發表重要講話,他說:「開辦大學之目的,在使學以致大,學以易愚,學以救國,救世界。學能求真理,又能改善人格,故欲達到此目的,須自大學時代作起,一學者終身從事於學理之研究,然作學者須先具以下五種善行:一立志,二敦品,三勤勉,四虛心,五誠意。」其五,成立歷史學系,聘請蔣廷黻、劉崇鋐為歷史學教授,任命蔣廷黻為歷史學系主任,南開大學增加了新的科目與力量。
1923年到校之後,蔣廷黻住在教師宿舍10號房間。蔣廷黻是一位博學之士,興趣廣泛,才華橫溢,南開大學為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臺。
張伯苓很欣賞蔣廷黻的本領和學識。蔣擔任歷史學系主任兼文科主任,文科包括教育心理系、歷史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哲學社會學系,共5個系。他還兼任校評議會委員。大學教員會第一次常委會決定改進校出版物,有教師參與編輯,鼓勵學生主辦,指定蔣廷黻、饒毓泰、凌濟東3位教授為委員,研究此事,寫出書面報告。他還是體育愛好者,參加了李濟之、饒毓泰諸教授發起組成的教職員足球隊。當時南開園時常聽到他演講的聲音,留下他所到之足跡。
彼時南開學風特徵之一,是經常舉行中外名人演講。如哲學家杜裡舒講「歷史之意義」及「倫理之自覺性」,羅素講「哈佛大學的幾個哲學家」,印度詩人泰戈爾講「印度教育狀況」,梁漱溟講「孔子的真面目」,馬寅初講「中國何以無健全之金融界」,以及陶行知、顧維鈞、王正廷等等都在南開學術活動中留下了足跡。蔣廷黻到南開後,更加重視這一學術活動。蔣是一位愛國的民族主義者,於演講中淋漓盡致地發表自己的科學見解。列舉出他1923年的演說題目,即可看出講演的特色。4月給南開中學學生講選課問題。5月7日國恥紀念會在中學禮堂講「『五七』與『雙十節』」,同月講「歷史之新解釋」,還在經濟學會上講「勞工與帝國主義」(此為他在美國的博士學位論文)。6月1日在中學禮堂講「美國大學學生之生活」。10月初給文科學生講學習的要求和方法。10月10日在秀山堂講「民國12年的歷史」。11月為哲學會講「政治與經濟」,下旬講「歐洲社會主義之運動」。根據這樣的記錄,他比其他教授講的次數都多,涉及面廣,有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有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有對世界社會思潮的論述,針對性很強,頗有說服力。據當時人說,聽他一次演講,眼界就得到一次擴大。此言當是不虛,就有關記載舉幾個例證,從中可以看出這位歷史學家樸實的歷史意識。
蔣廷黻認為學文科的人,應該注意幾件事情:第一是國學,他說既是中國人,自然就不應當不懂得中國的國學。不過學文科的人,對於國學尤當特別注意。第二注意社會的狀況,他認為「社會的經驗,也是文科學生所不能缺的」,並且「讀書尤不能包括求學的全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三是英文,要求每小時最低限度能看20頁。第四是要懂得自然科學的某一門門類,他以西方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都是自然科學家為證來說明這一問題。第五要注意身體。這五項,也是今日青年應該努力的。他認為,中國國學源遠流長,涵蓋廣博,內容豐富,應以歷史主義眼光對待這一問題。接受、繼承、發揚優秀的,揚棄非科學的。
在「『五七』與『雙十節』」演講中,蔣廷黻闡述了拯救民族危難的史觀,充分肯定了「五四」學生運動的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史上實佔最重要之位置」。對於如何達到民主,他說:「欲求Democracy之實現,國民須先有團結心與共同心,然後始能易君主為民主。民主國家主權在民,故民有保存其國家之義務。」這裡特別強調以民為本,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在軍閥暴政之下,他的這種思考有極大的價值。同時,他以堅定的語調,發出民族反抗的吼聲:「吾輩皆黃帝子孫,豈容外人將祖遺產業奪去而不顧!」
在「民國12年的歷史」的論述中,也可看出蔣的歷史觀。他鄙視厭惡北洋軍閥,但認為就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發展而論,社會還是有進步的。他說:「民國12年的歷史,是有進步的,此非專就政治一方面立論,乃就國民全體方面立論也。民主國家,主權在民。軍閥政客,乃國民之一部分,不足以代表全國。」他以普通教育的發展和幾所大學的出現,作為自己的論據。
作為教師,貴在言傳身教,言行一致。蔣廷黻令人敬佩之處是他怎樣說就怎樣做。他強調接觸社會,調查社會,1924年春他引領學生到農村和工廠開展實際調查。將經濟史班分為兩組,一組調查八裡臺農村平民生活狀況。二組調查裕源紡紗廠。他自己隨二組前去。調查返回時,還請同學們到起士林吃茶點。這是歷史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是研究的典範。他計劃經過兩三年的八裡臺調查,匯集成冊,成為八裡臺村史。當時論者認為這「對於社會學經濟之貢獻非淺也」。
蔣廷黻豐富了南開的歷史文化,使南開歷史學科一建立,就確立了好的學風,備受學界尊敬。
一所學校好的學風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創建,首先是教師真正厲行自己的使命,傳道、授業、解惑。其次需要青年人對學術權威的尊崇。一所學校,一個學科,如果有一個或幾個學術領軍人物,這個學校就名聲遠揚,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學子來校就讀。南開大學自創建起之所以有吸引力,就是因為在幾個學科領域中有一些傑出的學者,為社會和國家作出過突出貢獻。
今日世界為知識競爭世界,知識程度之高低,關係到國家之強弱興衰,新理想可造成種種新事業,莫不由學問而來。學無止境,學然後知不足。我們應發奮讀書,腳踏實地、孜孜汲汲地學習傳承老一輩學人的學術傳統。
作者:魏宏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