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地區,小孩子說話發音不準,大人就會說這個孩子是「痴脷根」,也就是大舌頭。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發音不準,就把原因歸咎於孩子舌系帶過短。
對於「孩子發音不準,是由於舌系帶過短」,舌系帶只想說:「這個黑鍋我不背!」
很多家長認為,小朋友發音不清晰就是大舌頭,其實不一定。因為有很多音都與舌根無關,剪舌系帶(舌根)是沒有用的,只有zhi chi shi等翹舌音,才會受到舌根的影響。不過,有些小朋友舌根不是太短的話,也不會影響發音。
要根據語言治療師的確定,家長才決定剪不剪舌根。當發現小朋友說話不清晰時,可以先到兒童保健科進行診斷。
洋洋(化名)今年5歲,可是他的發音,卻沒幾個能聽清楚的。幾經輾轉介紹,洋洋父母帶上洋洋來到我院兒童保健科就診。
孩子的媽媽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他說話不清。但聽老人說,長大後慢慢就會好,就沒有引起重視。到現在快要上小學一年級了,還發音不清,而且孩子越來越自卑,與同齡小朋友的互動越來越少,才慢慢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經過對孩子進行一系列的檢查,排除了孩子舌頭和聽力、智力方面的問題,最終診斷為「功能性構音障礙。」
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構音障礙呢?
構音障礙的三種主要類型:
器質性構音障礙——構音器官的形態異常導致的構音障礙,如「兔唇、顎裂。」
運動性構音障礙——由於神經病變,言語肌肉的麻痺,收縮力減弱和運動協調所致的言語障礙,如「腦癱。」
功能性構音障礙——指構音器官的形態、功能無異常,有正常的聽力,語言發育水平達到4歲水平以上,構音錯誤並呈固定狀態。
像洋洋沒有智力、聽力、構音器官等方面的問題,發音時把「哥哥」說成「多多」,「派」說成「拜」,「褲子」說成「兔子」,「吃飯」說成「撕飯」等,「b、p、d、t、g、k、c、s」等發音存在置換。這個就屬於「功能性構音障礙。」
功能性構音障礙可以糾正嗎?
對於功能性構音障礙患者來說,大部分都存在呼吸方式、口面部、舌頭、下頜、顎咽等肌肉力量及協調控制的問題;發音部位的錯誤,掌握不到正確的發音位置。
在兒童保健科,言語治療師會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標準化評估和靶向的訓練。每個孩子訓練的時間存在個體差異,這和孩子學習能力、錯誤發音類型、錯誤音多少、家庭訓練強度密切相關,有的可能只需要1~2個療程,有的需要3~5個療程或更多。基本都可在言語治療師的糾正下完善發音。
構音障礙要等大點再看看嗎?
「等大點吧,大點就會好。」——這是很多家長的誤區。
在漢語拼音中,一共有23個聲母,在不同的年齡段,兒童聲母習得的順序也是不同的,這裡有一張表,家長可以對照著自查一下:
2歲7個月~2歲12個月:b,m,d,h
3歲1個月~3歲6個月:p,t,g,k,n
3歲7個月~3歲12個月:f,j,q,x
4歲1個月~4歲6個月:l
4歲7個月~5歲12個月:z,s,r
6歲1個月~6歲6個月:c,zh,ch,sh
孩子如果不能夠順暢地構音、理解和表達,小到影響閱讀書寫、交流和社會交往,嚴重則被同學朋友孤立,最終導致自卑,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語言是兒童學習和認識四周事物的媒介,語言能力是否正常,往往會影響兒童的整體發展。
如果孩子4歲以後,大部分發音還是含糊不清,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確診,並進行構音訓練。
對構音障礙的患者進行訓練,4~6歲是一個比較好的糾正時間,因為2~3歲小孩的理解能力不一定跟得上,難以理解治療師在訓練中的要求;而6歲後因為已經形成較為固定的錯誤發音方式,之後的訓練相對會更困難,而且也影響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正常學習。
所以,建議家長不要錯過糾正的黃金時間,早幹預,早治療。
治療師介紹
何惠婷,本科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兒童保健科康復治療師。主要開展兒童保健科門診言語治療項目,多年從事於構音障礙治療,口吃,自閉症,語言發育遲緩,精神發育遲滯等方面的言語治療。
來源:兒童保健科;編輯:泳君;編審:盧敏;審核:汪周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