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一個父母來說,孩子學著開口說話,嘗試著叫出「爸爸」、「媽媽」的時候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光,也正是在這個時間,孩子在語言能力的發展中邁開了他成長當中最重要的一步。
在孩子會說話之後,有一些父母偶然會發現自家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往往說不清楚某些字音,或者是容易混淆不同字音。
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字音方面,孩子表現的更為明顯,比如家裡面的老二叫「哥哥」的時候往往叫做「得得」。
一些父母開始也沒有在意,反而覺得孩子這樣的叫法比平常的大眾化叫法更讓人接受,他們也就聽之任之了。
但是隨著孩子開始要上幼兒園,這種說話的方式從單純的「哥哥」 「得得」蔓延到了其他的發音上面。
這個時候,他們才開始著急了起來。
為什麼原本覺得可愛的童言萌語一時之間人人喊打?這裡面到底是存在什麼樣的秘密?
要說這種童言萌語的命運可真說得上是多舛,從一開始的被人接受和追捧,到後面孩子父母的人人喊打,這期間倒是經歷了不少的風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戲劇性的變化,其實還是和它背後那個可能影響孩子說話的大問題有關。
這個大問題其實就是功能性構音障礙,一個在唇、齒、舌、顎等各個方面都沒有明顯特徵,但就是影響孩子說話發音的問題。
事實上,孩子將「哥哥」說成「得得」只是它影響到的眾多問題當中的一個而已,要真說起來,功能性構音障礙影響的說話問題那可真是太多了。
那麼為什麼孩子將「哥哥」說成「得得」會成為功能性構音障礙影響說話的一個典型呢?
這就要從孩子自身的語言發展和語言特點說起。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兒童的語言從八九月就要起步,到一兩歲左右逐漸可以進行單字、詞的說話表達,再到三歲左右爆發,直到五歲半左右基本定型。
也就是在語言發展的這段時間,很多奇奇怪怪的發音就會出現,而g、k音作為發音中的輔音,在發音過程中充當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它被當做典型也就不奇怪了。
而在語言特點當中,g、k音的發音也很典型。
比如在發g時,軟顎上升,舌根隆起抵住軟顎,氣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閉而積蓄起來,然後舌根下降,脫離軟顎,氣流迸發而出,爆發成聲。
發k的阻礙部位和發音方式與發g同,只是在發k時,衝出的氣流比發g時要強許多。
從這兩個方面來說,g、k音成為功能性構音障礙問題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問題也很正常。
只不過,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清楚什麼是舌根音,也不知道標準的發音方式,他們只知道自己這種發音方式沒有人提出反對,他們就這樣一直說下去了,於是錯誤發音便形成了固定的條件反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
這一點,就是很多孩子功能性構音障礙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
必須重視起來,這些原因絕對不要忽視
1.語言環境不良
從方言角度來講,有的方言地區是缺失部分字音的表達,所以在孩子說話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接觸到這類普通話中的字音,更多的是用其他字音來代替,比如「哥哥」說成「得得」、「高興」變成「dao興」都是如此。這其實就是輔音聲母替代發音。
2.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這個老師有的時候可能也不一定是正確的。不管是孩子自己自發的發音還是父母教導的發音,其實都會給孩子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孩子的「仿音期」,這種發音方式一旦形成習慣就很難改變了。
不管是語言環境中發音的替代,還是不良的語言習慣,其實都是功能性構音障礙可能出現的特徵,不能覺得孩子能說話,沒有明顯發育缺陷就可以高枕無憂。
父母要做的,不是沉迷於孩子可愛的話語,而是應該從「美夢」當中醒過來,避免孩子的語言出現更大的問題。
至少,足夠的重視可以保證「哥哥」說成「得得」的語言矯正。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