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有時會因為孩子說話不清而疑惑,明明在小時候說單個字詞的時候不怎麼明顯,怎麼長大一點能說長句後口齒不清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有些話語甚至難以理解?即使是這樣,不少父母仍然覺得這是語言發育的常態,不用過多人為幹預。
我們機構在上個月底的時候,就接收了這麼一位小學員。起初孩子快2歲時話開始多了起來,小嘴叭叭地整天說個不停,雖然有些字的發音不很標準,可鑑於年齡還小,家長也就沒有多在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孩子上幼兒園,老師的一次提醒才讓父母醒悟。
孩子剛上幼兒園沒有一個月,老師有一次單獨把媽媽叫到辦公室,說孩子口齒的問題比較嚴重,班上其他小朋友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有些小朋友因為聽不懂孩子的話而不願意和他玩,漸漸地疏遠他,寶貝現在有變孤僻的趨勢了。你說,這事兒不就是父母耽誤的嘛!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們曾經不止一次地介紹過構音障礙,它分為器質性、功能性、認知性和運動性四大類。器質性構音障礙是指孩子先天或後天的部位損傷,功能性則是俗稱的大舌頭,認知性專指智力低下、自閉症患兒,運動性則是後天外傷導致的。在這四大類中,功能性構音障礙的發生率是最高的。
我們先說一下構音障礙是如何產生的。精準正確的語音需要唇、舌、齒、顎等器官的協同配合,不同器官採用不同的形態、力量、位置,才能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才有了我們所熟知的舌根音、舌尖音等。如果幼兒的發音出現問題,那就是這幾個器官的功能發生問題。
這裡多說一點舌系帶的問題。一部分知道些語言知識的家長對舌系帶恨之入骨,仿佛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但凡孩子說話表達出現問題,就要把責任一股腦推給舌系帶,想要剪而後快。其實,這也是家長對舌系帶的一種誤解。構音障礙的產生需要多個器官的配合,舌系帶短的發生率實則很低,都不到大舌頭的十分之一。
就我們的經驗和很多權威機構和期刊的調查數據顯示,構音障礙中發生率最高的是功能性構音障礙,一些地區的發生率高達近10%,普遍在0.78%-5%之間。這種構音障礙完全來源於家庭教育和語言環境,是需要父母反思的。
按理來說,孩子最晚在4歲就完成了人生初期的語言發育,3歲之後就不會存在太過明顯的構音障礙。如果孩子在3歲後仍然出現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的問題,並且孩子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那麼十有八九是大舌頭了。
不得不說,構音障礙足夠稱得上是一個傳奇了,就連鼠疫、肺結核這些曾經是人類死敵的不治之症都在如今沒落,大舌頭仍然在人類的歲月長河中屹立不倒,確實是一個奇蹟。這倒說明了一個事實:藥品等化學療法是無法根除構音障礙的。
在面對構音障礙時,家長都談不上有什麼反應,無視是他們採取最多的態度。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幹預,而是因為他們並不覺得孩子口齒的「小毛病」值得過多關注。看起來,構音障礙的危害和口吃確實沒得比,畢竟口吃的一些初步症狀就足以讓家長擔驚受怕了。
作為矯正機構的工作人員,小編還是希望諸位家長在面對構音障礙時能多留一個心眼,哪怕是平日有意地糾正也是對孩子莫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