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十五歲才明白」?讀黎海濱先生佳作有感~

2020-12-13 悟在中年

【原創】作者:坐在路邊鼓掌的老喬

編發:黎海濱(whlihaibin)

-

最近購買了湖北日報黎海濱老師的書籍《我的不惑之年——四十五歲才明白》,我必須承認當時正是這個書名吸引了我。不惑之年不是40歲嗎,為什麼作者卻說是45歲呢?

黎海濱先生散文集《四十五歲才明白》~

拿到書後我首先閱讀了書名的同名文章《45歲才明白》以及《迎頭撞上「44歲現象」》,在文章中找到了「44歲現象」的理論來源,原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已經把44歲作為青年和壯年的分界點。

而百度搜索上也有對於「44歲現象」的詞條解釋:44歲現象,是指男人步入中年後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危機現象。由於生理上的變化,使44歲的男人在心理、思維和工作等方面都會發生顯著變化。大多數44歲男人都會有精神上的孤獨和壓抑。

我們當然不是學術上討論是否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否需要更新,這不是我輩所能企及的。「四十不惑」更多是一個幾千年來加在我們頭上的約定俗成的規律,我們在內心已經認可,到了40歲就應該不惑,否則就是不成熟,不成功,而這就帶來巨大的焦慮感和挫敗感。

但是當下達到「四十不惑」何其難!如果按照23歲本科畢業進入社會,看上去有17年的時間來實現「從懵懂到不惑」,但是這17年大抵要完成以下大事:工作上實現「管理層突破或者創業轉型」,生活上實現「組建家庭、買房買車、生育孩子、孝敬老人」,身體上實現「保持健康、堅持鍛鍊、拿手項目」。以上這些指標全部達到,才只是具備了「四十不惑」的基礎條件,還需要一切不能有突發情況。

任何一個決策失敗都可能會瞬間讓已經靠近的「不惑」狀態遠離。比如沒有在畢業10年左右攢到足夠的首付,錯過了買房子的時間窗口,則可能這輩子就錯過了。比如沒有在30歲之前遇到可以結婚的人,可能一下人就成為剩男剩女了,再一回首竟然連談戀愛的人都沒有了。

甚至已經達成了「四十不惑」的硬體條件,以為可以自然過渡了,這時候仍然不允許有錯誤的決策。比如工作15年後準備創業了,結果把打工的血汗錢全部燒掉,在巨大的創業壓力下帶來新的困惑甚至抑鬱。比如已經趕潮流也好傳統觀念作祟也好,竟然生了一個二胎,結果瞬間讓自己原本平衡的生活進入新的焦慮。

如果我們的思想中和傳統上把「不惑之年」從40歲延後到45歲,這寶貴的4-5年,將讓我們的人生豁然開朗、步履從容。

4-5年的時間夠我們做很多事情了。我們可以用這4-5年時間來彌補、驗證和修正很多事情了,而這些路是每一個人無法避開的。

4-5年時間可以讀一個碩士學位或者博士學位了。當我們在15-20年後再回校園,對於自身的深入認知帶來的自發選擇,將迸發強大的學習和研究的力量。

4-5年時間可以進行一次全程的創業體驗了。你將經歷從創意到產品,從招聘員工到合伙人進入,從聚焦到多元,從盈利到虧損,從更換辦公室到遣散員工。無論創業的結果怎樣,你將收穫對於自己的深入認知,這也是進入不惑境界的必經之路。

4-5年也可以給你生活上帶來重大經歷了。你可以更換一份工作,甚至更換一個行業。你可以結束一段感情,再開始一段感情。你可以從兩人世界到三口之家。你可以離開一個城市,再紮根於另外一個城市。

不惑之年從40歲延後到45歲,其實並沒有延長歲月,它給與的一份從容和穩健,去除的是焦慮和急躁。而這樣的心境和認知,倒反會讓我們可能在40歲之前達到「不惑」。

《四十五歲才明白》~

————

小編寄語:以文會友,同悟中年人生!

相關焦點

  • 四十五歲才明白:「悟商」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本文作者的散文集《四十五歲才明白》~-四十五歲才明白:人的一生,總在得與失之間徘徊。窮苦時渴望富有,孤獨時渴望友情,暮年時渴望青春,死亡時留戀生命。但有一點,我們要始終謹記,不要貪得無厭。錢財也好,名望也好,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 這五種中年不順心,其實是心智不成熟|四十五歲才明白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老話說:「四十不惑」。然而我發現,身邊有許多年過四十五歲的中年男女,尚未解開人生的迷惑與困惑,滿臉煩悶糾結、心浮氣躁的神色,日子還是過得彆扭、憋屈。本文作者的新作《四十五歲才明白》~-第五種中年不順心,就是我們經常在生氣的時候做決定。能否始終保持積極心態,是衡量我們心智是否成熟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 四十五歲才明白:「領取而今現在」啥意思?就是活在當下喲~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少年讀詩詞,讀一句記一句,一字一解,力求快快弄懂、背熟。那種讀法,有如餓漢吃飯,只為填飽肚子。中年讀詩詞,隨意翻讀吟誦,不求甚解,但求切合此時此地的心境與情懷。這種讀法,恰如老僧品茶,品的是茶,更是韻味與意趣。夜讀。
  • 穿越人文時空的工學博士——讀康耀紅先生《弗措記》有感
    特別是知道他20多歲就開始出版學術著作,備受國內同行推崇,書中有言今後的人讀書重要,學會檢索更重要。我當然聽不明白。許多年以後,我才知道他是站在專業的高度放眼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潮流,慧根獨具,智者眼光。康先生為人真誠,充滿活力,是一個熱愛讀書做學問的人。我們喜歡傾聽他沉著睿智的言談,景仰他博聞強記、聰敏過人、言之有文、出口成章的風採。
  • 清舊書院學員讀《國學概論》有感(第13篇至第20篇)
    所以,今天清風老師甘當領路人,告訴我們這扇門在哪裡,帶領我們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是我們之幸!在魚龍混雜的當下,明師的出現就像一盞明燈引導我們前進的方向,感謝您的出現,清風老師!另外一個例子,前段時間我對家譜非常感興趣,看到某某祖公曾任州知官,我就去找縣誌來查證,雖然縣誌裡不帶標點符號的行文還不習慣,但我卻了解到了地方志是如何編寫的。我想,通過參與清舊書院的國學知識學習,會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和提高我們對事物真相的查證與考證。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 清舊書院學員讀《國學概論》有感(第7篇至第12篇)
    國學之本體告訴我們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太炎先生還介紹了之國學的方法:辨書籍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辨文學應用。國學之博大精深由此可見,真的並非讀幾本簡單明快的白話文所能通曉。太炎先生說:「對於古書沒有弄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分是偽,容易使我們走入迷途;所以研究國學第一步要辨書籍的真偽。」
  • 56歲的辛棄疾搬家,寫下千古佳作,初讀笑出眼淚,再讀心酸不已
    42歲的時候,辛棄疾再一次因讒言被貶,退居江西信州,這一次被貶,長達20年之久,直到64歲,辛棄疾才再次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從42歲到64歲,辛棄疾一直都是滿懷抱負無所施展的狀態。56歲的時候,辛棄疾準備搬家,但是,沒想到準備搬過去的地方著了火,辛棄疾搬家不成,便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初讀讓人捧腹大笑,再讀才能讀懂他的心酸和無奈——水調歌頭·我亦卜居者將遷新居不成,有感,戲作。時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我亦卜居者,歲晚望三閭。
  • 【好書大家讀】讀《人間值得》有感
    【好書大家讀】讀《人間值得》有感 2020-06-14 0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好書大家讀】讀《沒有任何藉口》有感
    【好書大家讀】讀《沒有任何藉口》有感 2020-06-09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讀蘇東坡有感
    ——讀蘇東坡有感 2020-12-11 2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五歲的年齡,尷尬又兩難
    為什麼是四十五歲,而不是四十歲,也不是五十歲?因為四十五歲,作為一個人的一生來說,他一點也不尷尬,他和四十歲的年齡一樣,是一個黃金的年齡,成熟的年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年齡的人 ,「老年」二字還離他們太遠。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論語》有感15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論語》有感15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假期時學校要求讀《論語》,剛拿到這本書時,感覺古文深奧、枯燥,沒有一點興趣,後來堅持讀了一個晚上,感覺不錯,再後來臨睡前每天都要看一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
  • 非常事乃非常人所作——讀兩本關於作曲家杜鳴心先生的書有感
    這也是為什麼34年都過去了,世事滄桑,然他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依然不時在自己的腦中迴響。如果說自己以前只是對杜先生的音樂略有認識的話,此兩本書卻使筆者對杜先生及其家人有所了解。放下書,由衷感嘆「非常事乃非常人所作!」此不僅僅是對杜先生而言,同樣也是對不識字卻知大度而敢作敢為的杜奶奶(杜鳴心的母親),更是對為愛情不惜身敗名裂敢於駭人驚世的張平女士。
  • 讀《梅花魂》有感
    「為什麼你們當初不逼我」: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讓孩子吃苦讀《梅花魂》有感 張佳怡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很感人的課文,名字叫《梅花魂》,這篇課文使我受益匪淺。 學完這篇課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作者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外祖父從小就教她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思念家鄉詩句的時候外祖父便會落淚,有一次作者不小心把外祖父珍藏的墨梅圖給弄髒了,外祖父很生氣,說梅花圖是不可以隨便糟蹋的,因為梅花是我們祖國的名花,愈是寒冷,它卻愈精神、愈秀氣,也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花。
  • 讀《儒林外史》有感
    讀罷倒是心生歡喜。他在外邊賺錢給芸娘治病,卻把錢花了與青樓女子歡度春宵就讓人氣憤。杜少卿不一樣,有人勸他找個年輕貌美的妾,總比三十多歲的妻子陪著遊玩好。他卻說「娶妾的事最傷天理」「一個人佔了幾個婦人,天下必有幾個無妻之客」。
  • 青春風鈴 ▏讀《哈姆雷特》有感
    讀寫微號 - 閱讀 寫作 教育 文藝
  •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因為你不肯慢慢賺錢,所以一直很窮」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因為你不肯慢慢賺錢,所以一直很窮」怕的不是你窮,是你不想變富!說句很實在的話,我們現在不談及夢想,一心只想「搞錢」。但後來,無意間接觸了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才慢慢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覺得自己醒悟的太晚了。您可能好奇,我對股神巴菲特說的話都不信,怎麼會因為一個王陽明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甚至開始好奇王陽明是誰?
  • 國學動漫作品妙先生,人物角色刻畫生動,是一部不錯的上乘佳作
    彩條屋的動畫《大護法》姊妹篇《妙先生》我對這部動畫電影的劇情設定,電影節奏,畫面音樂音效對白都特別滿意,人物的性格還有劇情邏輯以及世界觀的構建都非常到位,這部電影我會給它打8分,這部《妙先生》主演講述了三種存在的物質『彼岸花』『火蟬』『冰紈玉』它們之間生物平衡被打破而引發的一系列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