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行為秩序敏感期,「五步」幫寶寶養成好習慣,哪還用大吼大叫

2020-07-29 橘媽育兒官方

文丨橘媽

養成習慣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很多孩子一輩子也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身邊很多已經工作幾年的年輕人,雖然單獨出來住已經很長時間,但是都談不上能夠照顧自己。

每天晚上不能自己的入睡時間,刷手機刷到爽,然後早上起不來,沒時間吃早飯,甚至牙也不刷臉也不洗就出門上班,中午晚上都是外賣,衣服總是攢一堆才洗,偶爾做頓飯,吃完飯後鍋碗瓢盆就會堆在水池裡留到下一次做飯才洗。

利用行為秩序敏感期,「五步」幫寶寶養成好習慣,哪還用大吼大叫

年輕人這樣的生活狀態,一方面是因為工作忙碌,沒時間照顧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樣生活的孩子不是一個兩個,想來他們的爸爸媽媽知道孩子這樣照顧自己,肯定著急,免不了大吼大叫一頓嘮叨。

但是,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小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和行為習慣敏感期內,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寶媽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

敏感期這個詞,是荷蘭一位生物學家研究動物成長過程中使用的名稱,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研究兒童行為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成長存在同樣的現象,所以在幼兒教育上引入了敏感期這個概念。

利用行為秩序敏感期,「五步」幫寶寶養成好習慣,哪還用大吼大叫

所謂兒童敏感期,就是指孩子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

孫瑞敏說:「孩子在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選擇自己的發展之路,結果會比我們想像的好。」

所以,跟隨孩子的成長發育規律來決定每個時期孩子學習的重點,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習慣的培養也是一樣,抓住孩子行為習慣培養最佳時期,才能讓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順理成章,事半功倍。

和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相關的敏感期有3個:

1.秩序敏感期。

2-4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

利用行為秩序敏感期,「五步」幫寶寶養成好習慣,哪還用大吼大叫

這個階段孩子對生活環境中的秩序特別敏感。比如做事情的先後順序,整理過程中的擺放順序,認識事物的邏輯順序等等。

給孩子創造有秩序的環境,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適應環境,認識事物,有安全感和掌控感。孩子對秩序敏感力常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當環境符合孩子的內在秩序,孩子的智能和行為模式也就逐漸建立起來。

蒙臺梭利說,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

而這個有序的環境,也就是習慣的本質。

2.動作敏感期。

0-6歲整個區間都是孩子的動作敏感期。

利用行為秩序敏感期,「五步」幫寶寶養成好習慣,哪還用大吼大叫

因為孩子的動作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的肢體動作逐漸變得協調、靈活,左右腦均衡開發,肌肉控制力加強,自我行為意識也就逐漸成熟。

在孩子動作敏感期中間,每個動作和行為的習慣養成,都非常快速,可以說是塑造孩子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的好時機。

3.社會規範敏感期。

2.5-6歲是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

生活習慣不僅是內心秩序和動作的事,更關係到群體活動、生活規範、日常禮儀等等社會規範,而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內,對接受這一訓練是非常適應的。

這個階段孩子逐漸脫離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對社交、群體活動非常感興趣,更願意去遵守規則,對規則類的習慣接受度良好。

利用行為秩序敏感期,「五步」幫寶寶養成好習慣,哪還用大吼大叫

這個階段還是建立孩子自律能力的好時機,大部分人沒有辦法做到自律,而如果孩子能夠在這個階段學會自我控制,嚴格要求自己,那對孩子以後的人生將會非常有幫助。


講了習慣培養的時機,接下來我們再講講習慣培養的具體步驟,給依然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的寶媽提供一個具體的參考。

簡單來說,這個方法叫做「五步法」:

第一步,媽媽做,孩子看;

第二步,媽媽做,寶寶模仿;

第三步,互相討論;

第四步,寶寶做,媽媽指導;

第五步,孩子獨立做;

就拿讓寶寶養成刷牙習慣來舉例,最開始讓寶寶學習刷牙,就可以用五步法來進行。

利用行為秩序敏感期,「五步」幫寶寶養成好習慣,哪還用大吼大叫

第一步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看到爸爸媽媽做什麼,寶寶也會感興趣,想要自己嘗試。

我們就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讓寶寶觀察我們刷牙的動作。把寶寶拉到面前,然後仔細的刷自己的牙齒。

第二步,寶寶看了之後會主動嘗試模仿,一開始可能只是模仿個大致樣子,孩子還根本不知道如何刷牙,沒關係,鼓勵孩子模仿的動作。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討論,告訴孩子,我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刷牙,每天晚上睡覺前也要刷牙,這樣才能保護我的牙齒,你要像我一樣保護你的牙齒嗎?然後跟寶寶講解具體的動作,為什麼要擠上牙膏,為什麼要豎著刷,為什麼不要把牙膏咽下去。

第四步,讓寶寶自己嘗試一下,寶寶不會的地方媽媽可以幫助他,但是不要一直在旁邊糾孩子的錯誤,讓孩子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第五步,鼓勵孩子獨立完成,早上起床後,邀請寶寶一起去刷牙,各刷各的,或者是寶寶起床後,引導寶寶自己去刷牙,幫他在洗漱臺前放一個小板凳,讓寶寶自己刷。

利用行為秩序敏感期,「五步」幫寶寶養成好習慣,哪還用大吼大叫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讓孩子長大之後擁有好好生活的能力,管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習慣不會拖學習習慣的後腿,否則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有良好的規劃,而且身體沒有調整好最佳狀況,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我小的時候不喜歡午睡,夏天的時候午休時間長,我就偷偷跑出去玩兒,不顧大太陽曬,也不管有沒有人,任憑媽媽怎麼哄都不要午睡。

後來到了初中高中,學習壓力變大,只有中午睡一會兒,下午的精力才能達到,但是我因為沒有午睡習慣,躺在床上就是睡不著,以至於每天下午的課都聽的昏昏沉沉。

另外,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可以在小時候完成。

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有作業,每天放學後讓孩子先寫作業再玩兒,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完就可以玩兒,早寫完早玩兒,寫的時候不能看電視,這些習慣養成之後,孩子的效率就會變高,除非中間孩子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才會改變自己的學習習慣。

相關焦點

  • 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怎麼辦?父母別再大吼大叫,壓制不如順著來
    但是實際上如果等孩子已經走出家門,二十幾歲再開始嘮叨孩子生活中的壞習慣已經太晚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在小時候就被爸媽給培養好的。尤其是在孩子的行為秩序敏感期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秩序感的培養,決定著孩子未來行為習慣的養成,這是孩子樹立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也是家長幫助孩子培養好良好的習慣最佳的時刻。
  • 沒辦法幫孩子養成任何習慣?試試「五步法」,不用大喊大叫
    尤其是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和行為習慣敏感期內,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寶媽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敏感期這個詞,是荷蘭一位生物學家研究動物成長過程中使用的名稱,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研究兒童行為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成長存在同樣的現象,所以在幼兒教育上引入了敏感期這個概念。
  • 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他變得內向、膽小,可嘗試3這三種補救方法
    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他變得內向、膽小,可嘗試3這三種補救方法寶媽們是不是常常有這種感慨?在還沒有孩子之前,經常看到媽媽教訓孩子的時候大吼大叫,就暗自下定決心以後一定會好好對待孩子,努力做一個溫柔的媽媽。再比如,寶寶明明已經很困了就是哄不睡,自己就盼望孩子睡了趕緊休息會,這個時候你常常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當你每次都很累的時候,再遇上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你立馬就能火冒三丈,河東獅吼。什麼科學育兒,專家說的,育兒書上寫的都拋之腦後了。
  • 2歲寶寶錯過秩序敏感期,10年後壞習慣難再改,現在重視還來得及
    秩序敏感期,是寶寶技能技巧和認知能力發展迅速,易受影響的時期。利用秩序敏感期,為孩子創造有利於技能技巧和認知能力發展的條件,能對寶寶未來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蒙臺梭利認為: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中養成的秩序感,能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和習慣。
  • 2歲寶寶「強迫症」太可怕,寶媽別擔心,這正是養成好習慣關鍵期
    因此當寶媽發現寶寶出現類似「強迫症」等行為,比如對環境的布局有強烈的要求、對某些事物有強烈的佔有欲、對某些事情發生軌跡有強烈的要求等等。這個時候寶媽就需要注意了,寶寶可能就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雖然說寶寶進入秩序敏感期,對很多寶媽來說都很糟心,但其實秩序敏感期可以說是幫助寶寶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
  • 想培養高效能的寶寶,就要掌握「金不換」的秩序敏感期
    在《悅寶大咖說》第二季微課直播第四期中,悅寶園金牌講師Patricia老師對於家長如何把握秩序敏感期,培養寶寶做事的條理性以及幫助寶寶形成各種生活上的好習慣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細緻解讀。寶寶們在這個時期出現的許多讓人崩潰的行為其實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但這些需求往往會因為家長對秩序敏感期了解的不夠而被忽視或誤解,從而影響到寶寶的未來成長。所以本次微課中,Patricia老師就從各個方面對秩序敏感期進行了深度剖析~秩序敏感期能為寶寶帶來什麼好處?第一,秩序會為寶寶帶來快樂。
  • 敏感期系列 | 孩子一不順心就炸毛?原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愛心和耐心,多去了解一下寶寶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只要你滿足了寶寶內心的需求,每個寶寶都會順利地度過秩序的敏感期,而父母也不會再認為,「重來」這一階段就是大人最為苦惱的時期。在生活中,父母如果遇到孩子堅持維護秩序這種情況,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孩子出現這種行為,不是任性調皮、不是無理取鬧,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是正常的情況。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不是慣著孩子,而是尊重孩子。懂得合理地配合孩子,滿足孩子正常的生理需要是父母應該做到的。
  • 請理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孩子幫媽媽重新開了門,把媽媽迎回家,這才破涕為笑。場景二:吃飯前媽媽擺好了碗筷。孩子一看,不樂意了:「媽媽,這不是我的碗。我要用我的碗!」「一樣的,今天就用這個吧。」「不,我就要用我的碗,我的蘋果碗!」
  •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有得吃就好了,還挑三揀四的。「其實這不是孩子『作』,而是因為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了。什麼是秩序敏感期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寶寶在0-4歲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 寶寶做事總重複?心理專家:3個方法助力度過秩序敏感期
    3歲多的寶寶,總喜歡按照自己的規則,去做一些事情。不但喜歡自己重複做;遇到成人破壞了他的規則,還要求重新再來一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家長們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在2歲到6歲期間,會經歷秩序敏感期。
  • 深度解析秩序敏感期:育兒之痛的根本在於不懂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
    孩子只是還不善於表達,大腦發育也不均衡,還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反過來,已經為人父母的成年人,有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你是耐心傾聽還是敷衍了事?面對孩子大哭大叫,你是暴跳如雷還是給他安撫?你問過孩子為什麼生氣嗎?引導過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嗎?
  • 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他變得內向、膽小,可試試這4種補救方法
    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脾氣往往都會越來越暴躁,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小孩子都會比較淘氣,家長們認為「打」才會聽話,孩子沒有經過磨練,沒有接受過懲罰, 就不知道聽話。教育並不是一門簡單的科學,很多問題光靠吼是解決不了的,對孩子大吼大叫只會導致出現內向、膽小等心理問題。
  • 父母總是對寶寶大吼大叫,會使性格出現問題,影響其心理健康
    在寶寶上幼兒園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寶爸寶媽一起度過的,而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事情。由於他們的天性如此很愛玩,並且很調皮,所以總是會惹得爸爸媽媽生氣。很多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爸爸媽媽的大吼大叫,其實這種問題出現之後很容易影響寶寶的性格。
  • 找到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還孩子以溫柔
    可是膩歪兩天之後,就開始相見生厭,一有不和,我媽就對我輕則訓斥,重則大吼大叫。我都這麼大了,她還是如此,她有一句經典的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子裡:我生了你,還不能夠罵你嗎?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會火冒三丈,現在回家的欲望也越來越低了。作為一個從小被吼到大的孩子,我受到了深深地傷害,內心也充滿了疑惑,難道我媽媽真的不愛我嗎?我也不想這樣的事情再發生在我養育下一代的身上。
  • 秩序敏感期到了,趁機培養孩子好習慣
    小明的爸爸媽媽最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只要其他人碰到了小明的玩具,小明就一定會大發脾氣。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小明的爸爸媽媽感到非常的詫異,其實在小明的這種變化中就隱藏著很多知識,導致小明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由於「秩序敏感期」來了。
  • 孩子錯過2歲秩序敏感期,多年後壞習慣很難改,現在開始要多重視
    有一段時間我都產生了自我懷疑,後來我聽幾次育兒講座,讀了蒙特利的育兒書,才知道孩子正處於一個關鍵期,是秩序敏感期。在這個關鍵期,孩子們會變身小霸王。但是良好的引導會巧妙利用這個關鍵期讓其成為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時期,比如自己收拾書包等。
  • 寶寶從1歲開始,家長就要培養娃這兩個好習慣,越晚越不容易養成
    ,但從1歲開始後變得十分黏人,每當我出門上班時都會哭鬧不止,想要用哭來獲取關注並試圖操作自己,真是快崩潰了。其實,我也是從那時候過來的很理解父母的感受,孩子在1歲之前缺乏行為控制能力,也沒有太多的自我意識,這個階段幾乎能任由父母擺布,多數寶寶都會是個乖小孩。
  • 當娃來到「秩序敏感期」:我把娃拉的便便衝走了,他哭鬧了2小時
    秩序敏感期對娃的意義來說很深遠,家長如果注意引導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1)發展秩序感、道德感面對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如果能夠正確引導而不是「單純的認為孩子就是沒事找事」,那麼就可以很好地引導娃的秩序感、道德感。
  •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發生什麼?你可知道?
    關注成長樹若是你問一個媽媽,孩子在什麼時候最省心?
  • 黃金的「秩序敏感期」,別再怪孩子無理取鬧了
    吃飯時每個人都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媽媽的拖鞋客人不能穿;玩具玩完一定要放回原處;穿衣服一定要先穿上衣,再穿褲子,然後襪子,順序錯了就要脫下來重新穿……你的寶寶是不是有這些「不可理喻」的表現?其實,這是寶寶進入了秩序的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