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敏感期是所有娃都會經歷的階段,家長如果能引導得當,將非常有助於他的成長。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昨天群裡聊天的時候,有個新手寶媽說了這個麼個事,結果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她家孩子4歲了,最近「強迫症」越來越嚴重了。
寶媽說之前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沒這麼嚴重,現在連大人的行為都要限制了,一旦做的不合他心意,孩子就會嚎啕大哭。
對此,群裡的寶媽紛紛表示,自己的娃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有的家長還以為「因為孩子是處女座」才會這麼矯情的,如今看來並不是。
最有趣的是皮蛋媽媽,「可別提了,我家皮蛋前幾天因為他上完廁所被我衝了,不是自己衝的,跟我的哭鬧了兩個小時。」
大家在鬨笑的同時也都紛紛表示,「這種感覺太理解了。」
那有沒有人想過,為啥孩子會這麼「矯情」呢?其實,這孩子的成長發育的必經階段,被稱為「秩序敏感期」。
咱們接下來就好好說說啥是「秩序敏感期」。
「兒童秩序敏感期」幾乎貫穿娃的整個童年,不同年齡段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1)1~3歲
這個時期的娃開始將內在的「秩序感」逐漸外化。對身邊事物「秩序化」有著近乎苛刻的欲望。
比如對各種物品的擺設、行為動作發生的順序、以及物品的所有權等等,都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
娃一旦不順心意就會感到焦躁不安,焦慮非常,甚至還會表現出非常極端的對抗反應,這階段也被稱為「執拗敏感期」。
2)3~4歲
經過第一階段的「執拗敏感期」,娃會來到第二階段的「完美敏感期」,這時的娃對待周遭事物總是近乎苛刻的追求完美,哪怕是切個蘋果也會要求兩邊切的一樣大小。
更可怕的是,孩子還會把這種「追求完美」上升到規則層面,並且延伸到周圍人身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要求身邊的人和他一樣遵守他的規則。
3)5歲之後
這時候孩子的「秩序敏感」已經進化到審美層次,娃對於身邊現實的一切會稍顯忽略,但對「時空秩序感」和「秩序美感」會非常關注,因此。這階段也被稱為「審美敏感期」。
比如畫畫時會注意到比例是否合理,開始會注意到透視感,搭積木的時候也會更加注重空間結構的美感等等。
秩序敏感期對娃的意義來說很深遠,家長如果注意引導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
1)發展秩序感、道德感
面對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如果能夠正確引導而不是「單純的認為孩子就是沒事找事」,那麼就可以很好地引導娃的秩序感、道德感。這對今後培養他守規矩、重信諾都很有好處。
相反,如果破壞了娃的秩序感,孩子今後很可能變得不懂規矩,喜歡胡鬧,嚴重的甚至會影響人生走向。
2)促進娃的認知能力
孩子有了秩序感,就會促進初步的思維邏輯發展,以及因果推演的能力,這對娃今後提升分類、歸納、整理、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幫助。可以增加娃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認知力。
3)形成自律的生活
注意引導娃的「秩序敏感期」還會幫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娃的生活變得井然有序,為今後形成強大的自律習慣打下基礎,這對孩子今後的生活會有很大幫助。
1)尊重娃的秩序感,接納孩子的固執
蒙特梭利曾經說:「秩序對於兒童來說,是生命的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生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對外界的適應。」
雖然娃還小,但秩序感確實天生的,而且在他們認為,秩序是不可更改的,因此,我們當父母的,要儘量尊重娃的內心秩序,別隨便嘗試去改變孩子。
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家長都應該儘量遵循娃的秩序感。不然孩子容易感到不舒服,導致缺乏安全感。
2)引導孩子有規律的生活,培養娃的好習慣
趁著娃有秩序感的時候,家長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培養娃,幫他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這對孩子今後的人生會提供巨大的幫助。
3)尊重孩子對於個人物品所屬權的執著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娃,通常會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產生近乎瘋狂的偏執。甚至別人碰一下都不行。這種情形會讓家長害怕娃養成「自私」、「不懂分享」的壞習慣。
因此,很多家長在這點上都容易犯錯誤。
家長多數時候會強迫娃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這就非常容易破壞娃的秩序感,讓娃感到不滿。嚴重的甚至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信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