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2歲娃的注意了,孩子突然變得固執,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2020-11-20 熱門網絡小說

兩三歲的孩子非常喜歡給物品找「主人」,比如,媽媽經常穿的拖鞋會被孩子稱為「媽媽的拖鞋」,爸爸經常用的電腦會被孩子稱為「爸爸的電腦」,爺爺經常坐的椅子會被孩子稱為「爺爺的椅子」……孩子會不允許別人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媽媽不能用「爸爸的電腦」,爸爸不能坐「爺爺的椅子」……其實,這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現,父母千萬不要誤解了孩子的行為,要注意保護,讓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

身邊小故事

故事1:

一天,爸爸帶著兩歲半的兒子去看望爺爺。正當全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吃著可口的飯菜時,突然,兒子生氣地衝著爺爺大聲喊起來,一隻小手還指著爺爺的腳,一副非常傷心的樣子。

爸爸趕緊問兒子:「怎麼了?怎麼回事?」兒子傷心地說:「爺爺穿了爸爸的藍拖鞋!」而且兒子非要讓爺爺把拖鞋換下來,讓爸爸穿,否則就不肯吃飯。

原來,爸爸昨天進爺爺家門後換的拖鞋就是那雙藍拖鞋,兒子以為爸爸第一天穿的是那雙拖鞋就是爸爸的,別人就不能亂穿了。於是,爺爺脫下了藍拖鞋,給了爸爸,爸爸脫下拖鞋給了叔叔……全家人又重新換了一遍拖鞋。換完後,兒子才非常滿意地吃起了飯。

在以後的幾天,只要兒子看到別人穿了那雙「爸爸的藍拖鞋」,他就會大喊大叫,直到那個人脫下來他才停止喊叫。

故事2:

一個周末的午後,3歲的華華睡覺醒來,洗完手後就來到客廳,他坐到沙發上,眼睛向四周瞅了瞅。突然,他發現沙發旁邊的「媽媽的凳子」不見了,他一臉的茫然,似乎在說:「媽媽的凳子哪裡去了呀?」

接著,他站起來看看沙發後面,看了好半天,才確定沙發後面沒有「媽媽的凳子」。這時,他再次露出了十分茫然的表情。他又來到餐桌旁邊,發現了「媽媽的凳子」,然後他興奮地說:「媽媽的凳子!」說完,他就去喊媽媽了:「媽媽,媽媽的凳子,你快去坐!」

故事3:

3歲多的旺旺把自己的鞋子給弄溼了,於是媽媽就把剛買的那雙新鞋子拿出來,想給旺旺換上。可是,旺旺卻大聲說:「不穿!不穿!」

媽媽很納悶,問道:「為什麼呀?」

旺旺非常認真地說:「這不是我的鞋子!我不穿別人的鞋!」

媽媽說:「這是媽媽給你買的鞋,穿上吧!」

旺旺還是堅持說:「不,我的鞋不是這樣的!」他就是不肯穿。

這時,媽媽想起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她想,這種內在的秩序已經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了。於是,她就沒再堅持,而是趕緊把旺旺弄溼的那雙鞋子拿來烘乾。

敏感期分析

上面的這3個故事都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特殊表現,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孩子在這個時期,喜歡給物品找「主人」,不讓別人用不是自己的東西,而且他自己也不用別人的東西,因為那些東西在孩子的內心已經形成了秩序。所以一旦秩序被打亂,他就會努力去恢復這種秩序。對成人來說,秩序混亂可能很正常,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很大的事情,他是不允許的。所以,在這個敏感期內發生給物品找「主人」的現象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引導小妙招

1.要滿足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看到父母或家人穿的鞋子、坐的座位「不對」而要求更換時,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應該認為孩子是在任性,是沒事找事。孩子有這種行為發生,表明孩子很正常,到了秩序敏感期。像故事1中的做法就比較可取,這不是慣著孩子,不是加劇孩子的「任性」,這一點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懂,要學會配合孩子。

2.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像故事2中,孩子認為媽媽那雙新買的鞋子不是他的而不穿時,父母也不要拗著孩子來,硬要給孩子穿上也是不妥的,那會破壞孩子內在的秩序感。當然,父母還可以結著孩子的這個敏感期,培養他的好習慣,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不能用,雖然孩子也能這樣做,但有時候也會有例外。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星期一是幼兒園孩子的分享日,當老師把分享物收集到一起,正等孩子們醒來後分享時,一個提前醒來的小朋友——3歲的小亮來到分享物跟前伸手就要拿一個棒棒糖。老師走過去,輕輕地對小亮說:「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的!」聽完老師的話,小亮趕緊把小手收了回來。這時,老師看到分享物的旁邊有一本《格林童話選》,於是就順手拿了起來,想翻看一下。可在一旁的小亮馬上提醒老師:「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的!」老師立刻把書放了回去,並非常真誠地對小亮說:「是的,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

其實,作為父母也應該向孩子傳達並強化這樣的觀念,使之成為孩子的正確認知,從而促使孩子養成「不是自己的不能拿、不能用」的好習慣。

3.保護孩子的秩序

在孩子的眼裡,餐具、潔具也是專人專用的,其實這樣既衛生,又文明,當然孩子可能沒有想這麼多,只是他覺得應該這樣。父母要知道,這不是孩子固執,也不是孩子計較,而是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現。所以父母一定要保護孩子在這一時期建立的各種秩序,這也是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應該知道的重要內容。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四大表現,可能是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別大驚小怪
    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怎麼突然就變成了處女座,其實並不是,很可能只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而已。所謂處女座情節,是說處女座的一切都要隨自己外顯的性格而轉,而且大多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和對他人都很挑剔。固執,愛說不,這些表現說明娃對秩序敏感了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指通過時空形式所表現出的事物或要素間和諧統一的運動狀態,具體表現形態有均衡、比例、對稱、節奏、韻律等)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通常在孩子的一歲到四歲之間出現,嬰兒階段可能表現並不明顯,兩歲半之後會更加顯現出來。
  • 孩子突然愛鬧脾氣?可能是進入"秩序敏感期"了,父母不用著急
    "無理取鬧"發脾氣的情況,多半發生在孩子2-5歲這個階段。可能是進入"秩序敏感期"了在英國的俗語裡有一個用來形容孩子的詞語,叫做"terrible two",意思是"糟糕的兩歲"。
  • 當娃來到「秩序敏感期」:我把娃拉的便便衝走了,他哭鬧了2小時
    2)3~4歲經過第一階段的「執拗敏感期」,娃會來到第二階段的「完美敏感期」,這時的娃對待周遭事物總是近乎苛刻的追求完美,哪怕是切個蘋果也會要求兩邊切的一樣大小。更可怕的是,孩子還會把這種「追求完美」上升到規則層面,並且延伸到周圍人身上。
  • 孩子錯過2歲秩序敏感期,多年後壞習慣很難改,現在開始要多重視
    經歷過的家長們都懂得,自己生的娃哭著也要忍完。一歲還是甜甜的叫著媽媽爸爸的小可愛,到了2歲就變身為家裡的小霸王。這扇門必須重新關上,然後必須由孩子重新打開,最尷尬的是結果很多朋友來我家問你家的孩子有沒有強迫症。有一段時間我都產生了自我懷疑,後來我聽幾次育兒講座,讀了蒙特利的育兒書,才知道孩子正處於一個關鍵期,是秩序敏感期。在這個關鍵期,孩子們會變身小霸王。
  • 孩子無理取鬧又執拗,父母別怪他,孩子可能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例如有的孩子在玩過玩具之後,從之前的亂丟亂放,到必須放回原處,很多家長原本以為是孩子變得乾淨整潔了,卻不知道這正是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象。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理論,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孩子從出生到2歲多是對秩序最敏銳的時期,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 衝掉便便後娃大哭不止,孩子無故發脾氣,或是步入「秩序敏感期」
    衝掉便便後娃大哭不止在一個家長群中,有一個小凱媽媽向其他寶媽吐槽了自己兒子的"奇葩"行為。兒子小凱今年2歲多,是個很乖的孩子。而一直以來,小凱一直有個習慣,那就是上完廁所後必須要自己按下衝水的按鈕。0~6歲是寶寶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而"秩序敏感期"則是孩子在幼兒時一段對秩序極度敏感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裡,孩子認為生活中的事物是有序的,像是玩具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自己必須坐在固定的座位等等,對事物有種近乎固執的秩序感,而當這種秩序感得不到滿足時,孩子便極有可能會大吵大鬧。
  • 敏感期系列 | 孩子一不順心就炸毛?原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而這樣有秩序的環境漸漸地使孩子產生了安全感。為了維護自己的秩序,孩子會對於物品的擺放有不準改變的要求,會對做事情的順序有嚴格的要求,一點都不能夠出錯,所以孩子們會喜歡排順序,會喜歡重複簡單的遊戲,會變得十分固執,會要求從頭再來。
  • 2歲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不給孩子立規矩,今後很難改正
    秩序敏感期的意思是說孩子會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對秩序、次序、順序等等這樣的概念特別的敏感,而在這樣一個敏感期去訓練孩子的秩序感是效果最佳的,所以家長一定要牢牢的抓住這個時間段,這樣未來才不會後悔。昨天她和我說她覺得她沒有把她的孩子教好,孩子現在已經八歲了,但是對於空間的擺放順序和一些生活習慣上的時間順序沒有一點概念。孩子總是不知道要先幹什麼後幹什麼,生活上一團糟,這讓我很擔心她以後的自理能力。我告訴她:「那是因為你錯過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方法不對父母喊破喉嚨也沒用
    在英語裡面,有一個詞語叫做「terrible two」,意識就是「糟糕的兩歲」。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已經大概能猜到,這個詞語就是用來形容孩子的。可以理解為,2歲左右的孩子很讓父母心煩,而且越管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養育過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 孩子也有強迫症?其實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要這樣來應對
    身邊小故事故事1:一位父親騎自行車帶3歲的兒子去新華書店,結果兒子一下就記住了從家到新華書店的路。當第二次再去新華書店時,兒子就讓爸爸必須走上次的路,而且就連自行車也放在同一個停車場的同一個位置,就連車把朝左還是朝右都得一樣,不能有任何改變,否則他就會哭鬧。
  • 把孩子拉的屎衝掉了,他就哭了三個小時!秩序敏感期了解一下
    娃他媽娃他爹,你有沒有遭遇過這樣的情況:著急外出時,看孩子穿鞋很慢,就幫他穿了,反而孩子開始大哭大鬧,沒完沒了;上電梯時,不讓大人先進,否則要求必須退出來再進一遍;聽到敲門聲,必須是孩子先去來開門,如果是大人開的門,他就會大發脾氣;堅持要自己打開零食口袋,如果大人幫忙,孩子也會大吵大鬧;鞋子、書包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
  • 2歲孩子錯過秩序敏感期,6歲後壞習慣很難改,現在開始就要重視
    我家大寶2歲時是經常性「情緒崩潰」,那時就給我折騰得不行。本來以為到了二寶這裡,有了不少經驗,雖然算不上遊刃有餘但也能應付得過來吧。然而事實證明我想到了,二寶2歲時的「持續性強迫症」,又讓我認識到了2歲的孩子到底有多麼不好惹?
  • 孩子看到各種秩序被破壞而大哭時,其實是秩序敏感期到來了
    小朋友諸如此類的行為最近變得異常多,就是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一些舉動,好像沒事找事一樣。 和周圍的媽媽們探討了一下,發現同齡的孩子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我就去翻了很多資料和育兒書,發現這種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來了。
  • 1~6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你以為的任性、矯情,都是不懂娃
    其實,1~6歲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是正常現象,原因很簡單,他們只是到了秩序敏感期。一、秩序敏感期是什麼東西?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夫婦,他們帶著未滿3歲的寶寶外出旅行,當晚他們就住進了旅店。
  • 2-4歲孩子為什麼那麼固執?
    昨天我們講到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可能每件事情都必須要依照著他的想法在秩序敏感期之後,孩子逐漸就形成了一種他自己內在的秩序模式,他會開始堅持自己所建立起來的秩序。我們就會看到孩子有時候對一件事情很固執,我們也叫執拗,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孩子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
  • 0到6歲決不能錯過的兒童敏感期!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不是有時會感覺很煩惱,筋疲力盡,無計可施。看見孩子的一些行為,突然怒火中燒,頓失去耐心?這時很有可能孩子正處於敏感期之中。什麼是敏感期?0-2.5歲:視覺敏感期、聽覺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行走敏感期、語言敏感期、渴望愛的敏感期。2.5-3歲:自我意識敏感期、空間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關注細小事物敏感期。3-4歲:執拗的敏感期、審美和完美的敏感期、色彩敏感期、人際交往敏感期。
  • 2歲孩子為什麼變得如此叛逆?
    帶孩子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懂事,經常讓父母感到頭疼。有過經驗的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在2歲左右會突然變得很&34;,不讓洗臉、不讓洗澡、甚至不讓餵飯!年紀僅2歲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叛逆呢?
  • 孩子這些表現明顯,可能到了自主意識敏感期,這樣引導利於成長
    可是幼兒園老師卻反映,孩子啥都好,就是對自己的物品看得特別緊,非但不讓其他小朋友碰她的東西,就連中午睡覺也不讓老師幫忙鋪被,因為「這是她的」。有小朋友攻擊美美說「真小氣」,把美美委屈到不行。其實這並不是孩子天生「摳門」,而是到了娃的自主意識敏感期了。
  • 3歲孩子總愛把東西擺一排,還不讓動?別怪他,秩序敏感期不好惹
    你家寶寶有沒有這樣子的時候?玩具要擺在固定的位置,衣服穿得不舒服了大哭,脾氣執拗,一旦不滿他的意了,脾氣大的像個火藥桶,一點就爆,哭得特別痛。你是拿他沒轍了,覺得就是他脾氣大,其實這都是暫時的。因為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何為秩序敏感期?
  • 都知道3歲定終身,但2歲寶寶的秩序敏感期,父母同樣要重視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到二歲的時候簡直就成為了一個小惡魔,很多家長都在吐槽,處於這個成長過程中的寶寶實在是讓人愛不起來,即使是作為孩子的親生父母,他們也在不斷的吐槽自己的孩子。,他時常向自己的朋友吐槽,寶寶在二歲之前簡直就像一隻溫順可愛的小綿羊,但是當寶寶到了二歲的時候,簡直就變成了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小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