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一些寶媽發帖求助,說自己的孩子突然很愛鬧脾氣,還有一點"強迫症"。比如有一位寶媽說,帶孩子出去玩,他必須要戴上特定的帽子,不給戴或者戴其他的帽子就不肯出門了;下樓按電梯,也必須要自己按,爸爸媽媽幫按了就哭鬧;
還有位寶媽,她表示自己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孩子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坐在媽媽的旁邊,坐爸爸旁邊就是不行;穿衣服必須要媽媽幫忙,別人都不行。諸如此類的還有,家具一定要擺放在原來的位置,被挪走了孩子一定要挪回來;要麼就是穿鞋一定要先穿左邊再穿右邊,反過來就大哭大鬧。
這種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的情況,多半發生在孩子2-5歲這個階段。相信上述的情況,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都覺得孩子有點無理取鬧,然後呵斥他們一頓。但是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這種愛鬧脾氣、有點任性、有點強迫症的表現,是正常的呢?
孩子突然愛鬧脾氣?可能是進入"秩序敏感期"了
在英國的俗語裡有一個用來形容孩子的詞語,叫做"terrible two",意思是"糟糕的兩歲"。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兩歲的時候,會突然變得任性,愛發脾氣,讓父母頭疼著急。這是因為,孩子在2歲左右會進入"秩序敏感期"!
"敏感期"是義大利教育專家蒙臺梭利女士提出來的概念,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孩子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而"秩序敏感期",就是孩子對身邊事物的秩序,有執拗、固執、強迫心理的一個時期。
根據孩子在"秩序敏感期"裡的表現,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內在秩序,一種是外在秩序。
①內在秩序。內在秩序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內心對某一件事情的順序記憶,像動作、行為等。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做事情必須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進行,不然就哭鬧發脾氣。比如上面提到的,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左邊再穿右邊;穿衣服必須要媽媽幫忙,而不能是爸爸。
②外在秩序。外在秩序也很好理解,就是孩子身邊外部環境的秩序。主要的表現是,孩子對家裡物品擺放的位置很敏感,用過的凳子、椅子、牙膏牙刷等必須擺回原位,如果不擺回原位孩子就會不高興。
此外,"秩序敏感期"還分為三個階段:執拗敏感階段、完美敏感階段、審美敏感階段。
①執拗敏感階段。這個階段一般是2-3歲,孩子對物品、事件的進行順序等有很固執的要求,一旦秩序被破壞,他們就會哭鬧,而秩序恢復後很快就能破涕為笑。
②完美敏感階段。一般出現在3-4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心中有自己的規則,愛較真愛追求完美。如果事情沒有達到孩子心目中的"完美",他們會想方設法糾正。
③審美敏感階段。一般出現在5歲後,嚴格來說不算是秩序敏感。孩子在這個階段,對審美有自己的要求。比如只喜歡紅色的衣服,某一種款式的鞋子等。相比秩序敏感,它更趨近於孩子的自我意識。
進入"秩序敏感期",孩子容易無理取鬧:
說了那麼多關於秩序敏感期的概念和定理,父母也許也很好奇,為什麼當秩序被破壞,孩子就會無理取鬧,哭鬧不休呢?這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秩序感被破壞,進而導致安全感沒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是喜歡某種常規的生活節奏"。當孩子開始認識這個世界,他們需要身邊的環境和自己的記憶吻合,以此來維持心中的秩序感,他們才有安全感。一旦秩序感被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就沒了。也就是說,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後容易無理取鬧,實際上是維護自己內心安全感的表現。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不好管教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秩序感被破壞了,內心沒有安全感,對父母的管教一概不聽從。如果父母沒有管教好孩子,可能會讓他們養成很多壞習慣。
面對進入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父母不用著急,用3個方法輕鬆應對:
①尊重孩子心中的"秩序"
首先,父母要做到的一點就是尊重孩子心中的"秩序",接受他們的固執。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順序有近乎偏執的原則,往往容易因為秩序感被破壞而出現一些過激反應,如果哭鬧等。而實際上,孩子這些秩序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父母完全可以尊重他們的"秩序",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②創造穩定有序的家庭環境
頻繁地更換生活環境,會給孩子的秩序感和安全感帶來衝擊。如周一到周五,把孩子放到爺爺奶奶家讓他們帶,周末父母再接回來自己帶。這樣頻繁地更換生活的場所,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的生活習慣也有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
孩子心中的秩序感,還來自於穩定有序的家庭環境。父母可以營造有秩序的生活環境,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井然有條的秩序,也能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③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父母可以嘗試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利用孩子對秩序的敏感,規定他們按時吃飯、按時休息、用完的東西和玩完的玩具都要放回原位等。基本的規則和通過孩子秩序敏感期的強化後,會成為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