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留言問題
「我家寶寶最近脾氣有點大,今天幫他收拾玩具,他都不讓我碰...」
「下班媽媽回到家,忘記及時換上家裡穿的睡衣和拖鞋,他非拉著我完成這一個步驟,才能做其他事情。」
「我家的小惡魔,今天把他換到床的左邊睡覺,他都不願意,非要調回來」
看到這裡,很多朋友會說,「你孩子是有強迫症吧!」我可以淡定的回答家長們:「這叫秩序敏感期。」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女士發現並提出的。簡單來說,是孩子產生了對秩序(規則)的需要,而當這種需要被滿足時,就產生了快樂感,反之則會產生不安哭鬧。
幼兒的秩序敏感期,是幼兒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敏感期時期,幼兒對一些事物的發生秩序、物品的擺放位置以及事物的完整形態,都有著強烈的要求。
根據蒙臺梭利的觀點,幼兒的發展中有兩重秩序感,即「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
內部的秩序感,是幼兒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
外部的秩序感,則指向幼兒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的認知。
兒童秩序敏感期是從幼兒出生後的幾個月一直到6歲,並呈現為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必須要重新來。
在這一時期,他們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物品的所有權等等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果一旦所喜歡習慣的遭到破壞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的激烈反應(大哭大鬧)。 因為在這個時期「秩序」是可以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如果秩序被打亂,會給孩子帶來不安甚至痛苦。
如何建立「秩序敏感期」?
/接納孩子
當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時,會為了自己內心的秩序而跟家長「對著幹」或者以各種方式脅迫家長「順從他」。
在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秩序感。 當孩子提出合理或非原則性需求時,不必跟孩子「死磕」,理解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需求。
可能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做的很多行為會被父母誤理解為「胡攪蠻纏、不講道理」,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他的需求都是「善意」的。滿足秩序需要給孩子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也梳理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從而讓ta覺得接納了他的情緒與做法。
/提供有序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認知,當然孩子的智能也無從建構。
此,大人們需要做一個好的榜樣,在日常的家用品中,做到擺放有序,每次使用過後及時歸位。因為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序規律的環境是可以滿足孩子對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對孩子秩序感產生積極影響。
培養孩子自己收拾的能力,收拾玩具和自己的衣物,不僅能夠讓孩子養成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加完善的成長空間。
/給予足夠的耐心和選擇空間
很多時候有強迫症的並不是孩子,是很多家長。他們看不慣孩子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從而不由自主的出來幹涉或者指手畫腳,不僅會引起孩子的強烈不滿,還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最好的辦法就是尊重她的想法, 隨她沉浸在自己的秩序世界中, 實現她自己的秩序構想, 發揮想像力。 讓孩子自己選擇是培養孩子主見的很好的方法,也是應對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有效方式。
給孩子自由玩耍、自主選擇,就是給孩子成長的機會,他們會從中認知自我、感受世界;同時也是家長成長的機會,我們會更加理解我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父母。
「秩序敏感期」爸媽如何做
所以面對這個時期寶寶的一些執拗行為,我們該怎麼做,去幫助寶寶度過秩序敏感期?
✦ 認真學習和理解幼兒的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幼兒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
如果家長誤解了或者輕視了秩序敏感期,會對幼兒成長和發展的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學習和理解孩子的敏感期,幫助他們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 請尊重幼兒的秩序敏感期
在幼兒1~3歲階段,請尊重他的執拗敏感期。
比如,物品擺放要有固定位置,做事(吃飯、出門、睡覺、讀書等)按著固定的順序進行。
在幼兒3~5歲階段,請尊重他的完美敏感期。
不要破壞他對完美的迷戀和追求,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願。尊重孩子每一個敏感期,陪伴他們開心度過。
✦ 如果破壞幼兒的秩序,接受他們的抱怨和不滿
如果當父母不小心破壞了幼兒的秩序敏感期,家長也不要指責和抱怨他們,並向孩子道歉。
而當有些事件做錯了又不能彌補,請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幼兒表達他的不滿和怒氣。接受和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同時更好的和生活、世界建立自己的聯繫。
秩序感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和品行。面對孩子,我們不妨多點耐心,理解和慢慢引導,幫助他們自信獨立的度過,而收穫的也將會是一個尊重規則、生活有序、具有良好素質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