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歸位」,他樂於將所有的東西都「歸位」,比如,他看到媽媽的衣服隨手扔到沙發上,他就會哭鬧著讓媽媽把衣服掛到平時掛的位置上;看到鞋架上的鞋子歪歪斜斜時,他就會把它們擺正,甚至半夜醒來都去看看鞋架子上鞋是否很正……如果他不把東西「歸位」,內心就會非常焦慮,甚至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讓父母去把它們都「歸位」。
身邊小故事
故事1:
一位父親騎自行車帶3歲的兒子去新華書店,結果兒子一下就記住了從家到新華書店的路。當第二次再去新華書店時,兒子就讓爸爸必須走上次的路,而且就連自行車也放在同一個停車場的同一個位置,就連車把朝左還是朝右都得一樣,不能有任何改變,否則他就會哭鬧。
有時候,他帶兒子去外面吃飯或辦事,停車時也要像旁邊的自行車那樣,要是不一樣,兒子就會說:「爸爸,把車把轉過來,就像那個自行車一樣!」他一邊說還一邊指著旁邊的一輛自行車。這位父親心想,簡直比看自行車的還嚴格呢!
過馬路時,堅決不能闖紅燈,兒子看到紅燈亮了,就讓父親停下來,直到綠燈亮了才讓父親騎車過馬路。
故事2:
有一天,7個月大的女兒不停地哭鬧,媽媽趕忙安慰她:「怎麼了,寶寶?」然後就檢查女兒的尿布是不是溼了,但發現尿布乾乾的,沒事兒。於是,媽媽又想,寶寶剛吃了奶,應該也不是餓了。看寶寶躺著的姿勢,應該也是很舒服的……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呢?女兒是哪裡不舒服呢?這位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她就注意觀察女兒,結果發現女兒一邊哭,眼睛一邊瞅著某個地方。這位媽媽順著女兒的眼睛望去,她發現了一把撐開的雨傘。原來,媽媽想到樓下買點東西,天正下雨,於是就順手把雨傘放在了女兒一眼就能看到的最明顯的位置。
這位媽媽想,難道女兒不喜歡這把雨傘?於是,她就把雨傘拿出了女兒的房間。結果,當媽媽再走近女兒的房間時,女兒真的不哭了。
故事3:
小宇4歲了,他的秩序感非常好,而且還保持著對外在秩序的敏感。他每次進家門後,總是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了,然後穿上自己的小拖鞋,再把剛脫下來的鞋整整齊齊地擺在鞋架子上。他做得非常自然,根本就不用媽媽提醒。
有一次,媽媽給他擦臉,小宇竟然推開了媽媽的手,他說:「媽媽,我要用自己的毛巾!」聽小宇這麼一說,媽媽才意識到自己因為太忙亂,手裡拿的毛巾真的不是小宇的,而是他爸爸的。
每次吃飯時,小宇總會把餐具擺放得整整齊齊,當他發現爸爸媽媽的餐具沒有擺正時,就主動幫助去擺正;當他吃完飯後,總會把自己的椅子歸位,如果發現爸爸或媽媽的椅子沒有推到餐桌下面,他就會幫忙推過去……
敏感期分析
關於秩序敏感期,最早在孩子三四個月大時就出現了,但是因為孩子不會表達,而父母又對此不太了解,所以很多情況下,父母常常會誤解孩子的意思。就像故事2中,那個7個月大的孩子雖然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對秩序的敏感,但他已經感到焦慮,已經會用哭鬧的方式提醒父母了。
對於處於這個敏感期的孩子來說,秩序真的很神奇,他會把所有不「到位」的東西都「歸到位」,因為在他看來,周圍的環境就是一個彼此相連的整體,已經在他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秩序。只有在有秩序的環境中,他才會感到安全。所以,當他看到那些沒有「到位」的東西時,就會有一種不安全感,這種感覺就會促使孩子去「歸位」。
而且,在那種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孩子很難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有效的認知,所以他們哭鬧也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對此也應該理解。
引導小妙招
1.理解孩子的「歸位」行為
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一種把物品「歸位」的衝動,如果不歸位,他就會感到很焦慮。就像上面的故事4,那個孩子雖然暫時離開兩次,但他的心始終沒有離開,內心非常焦慮,渴望把拼圖歸位。當老師看明白孩子的心思時,就主動讓孩子去把拼圖歸位,這時,孩子才真正鬆一口氣。所以,父母應該理解孩子「歸位」的行為,並允許孩子「歸位」,甚至是創造機會讓孩子「歸位」。
2.認同孩子的「固執」
很多父母都認為,當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後,就會變得非常固執,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固執」。父母應該認同孩子的這種「固執」,並要認真審視孩子的這種「固執」。比如,孩子會把全家人的鞋子都按順序排好,孩子會把自己的餐具擺正,吃晚飯後會把自己的椅子歸位……其實,孩子在無形中做了很多事,如果孩子不做,父母就得去做,就得去收拾一些爛攤子。所以,父母要利用孩子「歸位」的敏感期,培養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當孩子這麼做時,要鼓勵孩子,表揚孩子,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
這樣,一段時間過後,當孩子對秩序,對「歸位」不再敏感時,他已經養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對秩序的敏感就變成了一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機會。可見,秩序一旦形成,就會轉化為品質,並體現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就會成為素質。也可以說,秩序會成為習慣,習慣會成自然,自然會成就人格,而這一切就來自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