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有強迫症?其實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要這樣來應對

2020-11-20 熱門網絡小說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歸位」,他樂於將所有的東西都「歸位」,比如,他看到媽媽的衣服隨手扔到沙發上,他就會哭鬧著讓媽媽把衣服掛到平時掛的位置上;看到鞋架上的鞋子歪歪斜斜時,他就會把它們擺正,甚至半夜醒來都去看看鞋架子上鞋是否很正……如果他不把東西「歸位」,內心就會非常焦慮,甚至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讓父母去把它們都「歸位」。

身邊小故事

故事1:

一位父親騎自行車帶3歲的兒子去新華書店,結果兒子一下就記住了從家到新華書店的路。當第二次再去新華書店時,兒子就讓爸爸必須走上次的路,而且就連自行車也放在同一個停車場的同一個位置,就連車把朝左還是朝右都得一樣,不能有任何改變,否則他就會哭鬧。

有時候,他帶兒子去外面吃飯或辦事,停車時也要像旁邊的自行車那樣,要是不一樣,兒子就會說:「爸爸,把車把轉過來,就像那個自行車一樣!」他一邊說還一邊指著旁邊的一輛自行車。這位父親心想,簡直比看自行車的還嚴格呢!

過馬路時,堅決不能闖紅燈,兒子看到紅燈亮了,就讓父親停下來,直到綠燈亮了才讓父親騎車過馬路。

故事2:

有一天,7個月大的女兒不停地哭鬧,媽媽趕忙安慰她:「怎麼了,寶寶?」然後就檢查女兒的尿布是不是溼了,但發現尿布乾乾的,沒事兒。於是,媽媽又想,寶寶剛吃了奶,應該也不是餓了。看寶寶躺著的姿勢,應該也是很舒服的……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呢?女兒是哪裡不舒服呢?這位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她就注意觀察女兒,結果發現女兒一邊哭,眼睛一邊瞅著某個地方。這位媽媽順著女兒的眼睛望去,她發現了一把撐開的雨傘。原來,媽媽想到樓下買點東西,天正下雨,於是就順手把雨傘放在了女兒一眼就能看到的最明顯的位置。

這位媽媽想,難道女兒不喜歡這把雨傘?於是,她就把雨傘拿出了女兒的房間。結果,當媽媽再走近女兒的房間時,女兒真的不哭了。

故事3:

小宇4歲了,他的秩序感非常好,而且還保持著對外在秩序的敏感。他每次進家門後,總是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了,然後穿上自己的小拖鞋,再把剛脫下來的鞋整整齊齊地擺在鞋架子上。他做得非常自然,根本就不用媽媽提醒。

有一次,媽媽給他擦臉,小宇竟然推開了媽媽的手,他說:「媽媽,我要用自己的毛巾!」聽小宇這麼一說,媽媽才意識到自己因為太忙亂,手裡拿的毛巾真的不是小宇的,而是他爸爸的。

每次吃飯時,小宇總會把餐具擺放得整整齊齊,當他發現爸爸媽媽的餐具沒有擺正時,就主動幫助去擺正;當他吃完飯後,總會把自己的椅子歸位,如果發現爸爸或媽媽的椅子沒有推到餐桌下面,他就會幫忙推過去……

敏感期分析

關於秩序敏感期,最早在孩子三四個月大時就出現了,但是因為孩子不會表達,而父母又對此不太了解,所以很多情況下,父母常常會誤解孩子的意思。就像故事2中,那個7個月大的孩子雖然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對秩序的敏感,但他已經感到焦慮,已經會用哭鬧的方式提醒父母了。

對於處於這個敏感期的孩子來說,秩序真的很神奇,他會把所有不「到位」的東西都「歸到位」,因為在他看來,周圍的環境就是一個彼此相連的整體,已經在他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秩序。只有在有秩序的環境中,他才會感到安全。所以,當他看到那些沒有「到位」的東西時,就會有一種不安全感,這種感覺就會促使孩子去「歸位」。

而且,在那種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孩子很難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有效的認知,所以他們哭鬧也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對此也應該理解。

引導小妙招

1.理解孩子的「歸位」行為

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一種把物品「歸位」的衝動,如果不歸位,他就會感到很焦慮。就像上面的故事4,那個孩子雖然暫時離開兩次,但他的心始終沒有離開,內心非常焦慮,渴望把拼圖歸位。當老師看明白孩子的心思時,就主動讓孩子去把拼圖歸位,這時,孩子才真正鬆一口氣。所以,父母應該理解孩子「歸位」的行為,並允許孩子「歸位」,甚至是創造機會讓孩子「歸位」。

2.認同孩子的「固執」

很多父母都認為,當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後,就會變得非常固執,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固執」。父母應該認同孩子的這種「固執」,並要認真審視孩子的這種「固執」。比如,孩子會把全家人的鞋子都按順序排好,孩子會把自己的餐具擺正,吃晚飯後會把自己的椅子歸位……其實,孩子在無形中做了很多事,如果孩子不做,父母就得去做,就得去收拾一些爛攤子。所以,父母要利用孩子「歸位」的敏感期,培養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當孩子這麼做時,要鼓勵孩子,表揚孩子,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

這樣,一段時間過後,當孩子對秩序,對「歸位」不再敏感時,他已經養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對秩序的敏感就變成了一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機會。可見,秩序一旦形成,就會轉化為品質,並體現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就會成為素質。也可以說,秩序會成為習慣,習慣會成自然,自然會成就人格,而這一切就來自童年。

相關焦點

  • 孩子也有強迫症?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要這樣來應對
    我們總覺得只有大人才有強迫症,其實小孩子也會存在強迫症,並且絲毫不比大人差到哪去。 小劉家裡的孩子就有這樣一個毛病,雖然說現在已經三歲了,可是孩子還是特別敏感。有一天小劉想要給孩子整理一下書包,可就在這個時候孩子卻惡狠狠地打了小劉一下,並說道:「你別動我的書包!我好不容易把書包整理乾淨。」小劉聽到孩子的話之後,趕緊把所有的東西又都放到書包裡。
  • 孩子犯了「強迫症」?NO!其實是「秩序敏感期」來啦
    「我家的小惡魔,今天把他換到床的左邊睡覺,他都不願意,非要調回來」看到這裡,很多朋友會說,「你孩子是有強迫症吧>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必須要重新來。/給予足夠的耐心和選擇空間很多時候有強迫症的並不是孩子,是很多家長。他們看不慣孩子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從而不由自主的出來幹涉或者指手畫腳,不僅會引起孩子的強烈不滿,還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尊重她的想法, 隨她沉浸在自己的秩序世界中, 實現她自己的秩序構想, 發揮想像力。
  • 孩子犯了「強迫症」?家長別急,可能是秩序敏感期來了
    ,家長總是感覺難以理解,覺得孩子是無理取鬧,甚至懷疑「這麼小就有強迫症了嗎?」其實不是孩子有強迫症,可能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了。了解秩序敏感期我們前面有講到,秩序敏感期對孩子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家長首先要正確認識秩序敏感期,清楚孩子在這個階段會有怎樣的行為。這樣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心理建設,對於孩子的行為也不會感到無奈、生氣或反感,而是理解與包容。
  • 孩子出現「強迫症」?秩序敏感期到了,趁機培養孩子好習慣
    不,這是秩序敏感期到了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度過這樣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孩子對於秩序會變得非常敏感,如果秩序被破壞了那麼孩子就會大吵大鬧。比如,玩具擺放的地方發生了變化,穿衣服的順序發生了變化等等都是秩序遭到破壞的表現,這個特殊的時期孩子表現的就像是強迫症一樣,甚至讓很多家長感到特別的不耐煩,實際上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了。
  •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長第一次體會到孩子的「叛逆」
    寶寶在到了兩歲之後,開始出現很多奇妙的想法,對一些事情的秩序也有了些強烈的需求。他是賤賤的,會希望一些物體或者生活上的習慣,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安排,甚至有些孩子會像強迫症一樣,會要求一件東西,必須按照他的方法去放,即使家長們去移動,孩子還會親手將它放回原來的位置,這就說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已經來了。
  • 兩歲的孩子有「強迫症」?不,其實是「秩序敏感期」到來了
    這個階段的寶寶確實令人惱火,但是,作為家長,我們要冷靜的處理孩子的情緒,如果「兇」孩子,或者強制去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只會導致矛盾激化。那麼,令家長頭疼的「Terrible Two」應該怎麼應對呢?其實,你仔細回想一下孩子「鬧騰」的點,有沒有發現,孩子想要的無非就是「尊重」二字,要求我們尊重他的物權、他的選擇、他的想法。
  • 孩子的這些行為看似強迫症,其實是秩序敏感期到了,家長該怎麼破
    朋友小芳最近在媽媽群裡求助,因為她覺得自家小孩似乎得了強迫症。例如在走路的時候,每一步的間距都要保持一致,家裡玩具也要按照顏色進行排列,絕對不可以把它們給弄亂了。 這讓小芳感到非常頭痛,因為她和她老公也不是有強迫症的人,但小孩突然有這樣的表現,弄得他們一家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 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大人傷不起!怎麼做?
    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對象說明天爺爺奶奶帶孩子一起回來,要提前打電話給孩子說下咱把她在家裡擺放的東西收拾了,要不,她回來肯定會發瘋、哭鬧。孩子把自己的玩具什麼的在家裡擺的哪哪都是,你走路或者收拾家,如果給他碰了,孩子就會發脾氣,你要按照原樣給她擺放回去,就算順序也不能變。這讓我們在家裡處處小心,就怕把孩子的東西給碰了。最近查看了一些資料才意識到女兒的表現是對自己固有意識的表現,是處在兒童秩序敏感期。
  • 孩子出現"秩序敏感期",家長應該配合還是制止?尊重很重要
    很多新手寶媽會覺得帶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於是便想著孩子長大一點就會好一點,萬萬沒想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困難的事情一點比一點多。好不容易熬過了斷奶,沒想到又迎來了學走路,自己只能每天彎著腰跟在身後,終於小朋友走路不再搖搖晃晃了,秩序敏感期緊接著又到了。
  • 孩子愛較真?強迫症?真相是……
    昨天爸爸想先下樓扔垃圾,沒跟孩子打招呼自己先走了,結果孩子在家暴哭,說什麼也不下樓,要和爸爸一起才可以。最後,爸爸又重新上樓,我們仨一起坐電梯下去,孩子才罷休。2歲多的孩子已經這麼難搞定了嗎?」其實,不止一位家長有過類似的經歷,有的孩子必須先穿上衣再穿褲子,還有的孩子每次吃飯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每當這時,家長都會疑惑:「孩子真的不是有強迫症嗎?」
  • 強迫症孩子的作業本是啥模樣?網友:比印表機還規整,太自律了
    第三階段:秩序破壞後孩子會不依不饒,一定要按照秩序全部重新來一次才肯罷休。秩序敏感時期的孩子,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為什麼「小天使」會變成「小惡魔」如此蠻橫不講道理?其實這是因為家長不懂孩子的內心。如何順利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家長要注意以下兩點:1、 接納並理解孩子家長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對待孩子,尊重他們的自然發展規律,接納他們在對待「秩序」問題上的小固執。
  • 敏感期系列 | 孩子一不順心就炸毛?原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而這樣有秩序的環境漸漸地使孩子產生了安全感。其實愛發脾氣可能是秩序敏感所致。一旦不按照他的要求來,孩子就會異常難受,大哭大鬧,其實這階段的「較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表示他們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和學習走路一樣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 孩子突然愛鬧脾氣?可能是進入"秩序敏感期"了,父母不用著急
    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一些寶媽發帖求助,說自己的孩子突然很愛鬧脾氣,還有一點"強迫症"。相信上述的情況,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都覺得孩子有點無理取鬧,然後呵斥他們一頓。但是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這種愛鬧脾氣、有點任性、有點強迫症的表現,是正常的呢?孩子突然愛鬧脾氣?
  • 孩子錯過2歲秩序敏感期,多年後壞習慣很難改,現在開始要多重視
    經歷過的家長們都懂得,自己生的娃哭著也要忍完。一歲還是甜甜的叫著媽媽爸爸的小可愛,到了2歲就變身為家裡的小霸王。這扇門必須重新關上,然後必須由孩子重新打開,最尷尬的是結果很多朋友來我家問你家的孩子有沒有強迫症。有一段時間我都產生了自我懷疑,後來我聽幾次育兒講座,讀了蒙特利的育兒書,才知道孩子正處於一個關鍵期,是秩序敏感期。在這個關鍵期,孩子們會變身小霸王。
  • 孩子有這四大表現,可能是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別大驚小怪
    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怎麼突然就變成了處女座,其實並不是,很可能只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而已。所謂處女座情節,是說處女座的一切都要隨自己外顯的性格而轉,而且大多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和對他人都很挑剔。這些特徵和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很像,可星座就是星座,一個人的星座屬性往往是伴隨終生的,處女座的孩子可能一生都是這樣的性格,很難改變。秩序敏感期不一樣,每個孩子都要經歷這樣一個時期,這只是孩子成長中階段性的特點,需要家長多了解一些。
  • 深度解析秩序敏感期:育兒之痛的根本在於不懂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
    在你看來,那個有強迫症、不可理喻的孩子,其實不是故意「作」,他只是到了這個年齡段,進入了「秩序敏感期」,這一切都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你了解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就不會盲目責備他或者急於糾正他。這樣寶寶會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情緒會逐漸緩和,之後注意力又被慢慢轉移到別的問題上,就忘記哭鬧這回事了。這個時候不要一本正經地跟寶寶講道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更不要衝寶寶發火,這樣無異於火上澆油,只會讓雙方都更失控。
  • 兒童十六個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為什麼6歲前要給孩子定規矩?
    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身後一定有個不懂教育的慫家長,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懂規矩?今天的系列文章《兒童十六個敏感期之——秩序敏感期》也許可以給你一點啟發。整理孩子的房間時,孩子會要求媽媽把常用的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過馬路時,必須要媽媽牽著手才肯走;吃飯時一定要用自己的飯碗……這些都是為什麼呢?答案是,孩子們的秩序敏感期悄然而至了。這些都是孩子在體驗、建立秩序感的過程。
  • 你的簡單粗暴,可能正在傷害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前陣子,有位家長諮詢我們,問2歲孩子會不會有強迫症?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有什麼強迫症,而是屬於3歲左右孩子都會經歷的「秩序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在他的內心世界會建立屬於自己的秩序感,他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發脾氣。如果家長用打罵的粗暴形式去糾正孩子,就會破壞孩子的「秩序感」,會讓他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不利於以後規則意識的建立。
  •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其實這不是孩子『作』,而是因為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了。什麼是秩序敏感期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寶寶在0-4歲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 1~6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你以為的任性、矯情,都是不懂娃
    多數寶媽、奶爸都覺得是強迫症作祟,但這個鍋,強迫症著實不該背!其實,1~6歲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是正常現象,原因很簡單,他們只是到了秩序敏感期。一、秩序敏感期是什麼東西?如果家長給孩子讀繪本時,一個電話打斷了故事的進程,孩子會要求家長從第一頁重新讀,不能從中間頁開始。由此可見,這些套路都非常嚴苛,家長如果不認識「秩序敏感期」的概念,可能就會覺得孩子有強迫症,或者任性、淘氣吧。小貼士——秩序敏感期和強迫症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