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哭鬧、一根筋?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大人傷不起!怎麼做?

2020-08-28 炫潮

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

我對象說明天爺爺奶奶帶孩子一起回來,要提前打電話給孩子說下咱把她在家裡擺放的東西收拾了,要不,她回來肯定會發瘋、哭鬧。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的家庭會和我家一樣。平時孩子放的東西,我們是一點也不能去給她動。孩子把自己的玩具什麼的在家裡擺的哪哪都是,你走路或者收拾家,如果給他碰了,孩子就會發脾氣,你要按照原樣給她擺放回去,就算順序也不能變。這讓我們在家裡處處小心,就怕把孩子的東西給碰了。

最近查看了一些資料才意識到女兒的表現是對自己固有意識的表現,是處在兒童秩序敏感期。


處於兒童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於秩序的要求近乎完美,甚至於頑固。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於環境布局、程序的「完美」、東西的所有權等表現出近乎「完美」的要求,和對事物預先設計的刻板要求。

有的孩子對出門前是先穿衣服還是先穿鞋等有著自己固有的一套順序,不能亂。

有的孩子對於他們的東西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去擺放,不能亂,別人是不能動他們的東西的。

有的孩子對於他們的吃的,必須經過他們的允許,不能拿,也不能吃,要不然他就會要求你把東西放回原位或者給他吐出來。

孩子對於某些事情表現得任性或者執著,當這是我們家長就應該警覺了,這不是所謂的「霸道」「任性」蠻不講理」或者是「強迫症」,而是你的孩子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兒童的秩序敏感期是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蒙式教育中指出:「大自然賦予了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這是一種內在的感覺。它能識別物體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物體本身,通過把環境裡相互關聯的部分看作一個整體來認知環境。兒童只有在這種整體明確的環境下,才能指引自我有目的地行動,否則,兒童就無法建立對環境中各種關係的認知。」

因此,家長要好好尊重和呵護孩子的秩序感,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只有經歷並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才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果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家長採取壓制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孩子會被家長的這種解決問題方式嚇住,會讓孩子感到壓抑,他們內心的想法和秩序會被強行打亂。

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理論,孩子0-3歲正是培養信任感、自主感的階段。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面對孩子的問題能夠耐心細緻的解決,那麼就會給孩子良好的安全感,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逐漸養成自主的性格,培養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有些家長在孩子長大後,感覺孩子怎麼這樣不講究規矩,覺得自己的孩子缺少主見。這其實是父母沒有幫助孩子良好的度過秩序敏感期造成的,是你的暴力或強行幹預造成的。

孩子在進屋後要把自己的鞋子擺放整齊才會去手,家長們是不是嫌他們墨跡而催促他們快點。

孩子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每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家長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去做呢?

孩子講究規矩,你的東西是你的,我的東西是我的,家長們忽視孩子的規矩,侵犯他的東西,說你所有的東西都是家長買的,都應該是父母的。

父母們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對待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兒童的秩序敏感奠定了他成人後的品格和素質。

家長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做事情,長大後孩子會像你手中的木偶,沒有自己的主見。

家長經常忽視孩子的規矩,侵犯孩子的東西。長大後在孩子自己的東西或者利益被別人侵犯時會表現的無所謂。

家長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催促他,嫌他磨蹭。長大後他們會對所有的事情表現得無所謂,沒有自己的規矩,總是你說什麼是什麼。

因此,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長們不僅僅需要了解孩子的生理需求同樣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在這段時間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秩序,會為孩子以後良好品格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不要等到孩子長大後,那時的我們是怪孩子呢?還是抱怨自己的?時間他是不會倒流的......

相關焦點

  • 1~6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你以為的任性、矯情,都是不懂娃
    二、秩序敏感期分哪幾個階段?中國著名教育學家與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的著作《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提過:孩子從出生幾個月一直到6歲,秩序敏感期都會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所以,這段時期家長會覺得娃任性、一根筋、無理取鬧!這不是寶寶不乖,而是他們進入了秩序敏感期的第二階段。這時候他們為了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對物品擺放位置、動作先後順序、人物的呈現等有近乎「變態」的要求。
  • 4歲孩子喜歡撒潑哭鬧?每個進入「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都「霸道」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變得任性喜歡撒潑哭鬧,別擔心,這只是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家長要學會正確引導,讓孩子不再「霸道」。我家孩子4歲了,但還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孩子。
  • 敏感期系列 | 孩子一不順心就炸毛?原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姥姥以為她要那串鑰匙,微笑著拿給她看,但小女孩把鑰匙推到了一邊,繼續哭著。姥姥試著安撫小女孩,但毫無用處,她變得更加焦躁不安。這時候,要怎樣做才能讓女孩不再哭鬧呢?因為孩子需要一個穩定有序的環境來幫助自己認識世界,在這個基礎之上,逐漸建構自己的智力系統。換句話說,秩序敏感期是孩子們發展智力的根本期。
  • 孩子做事一根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懂
    「我家的搗蛋鬼,最近不知道咋了,大人動一下他的東西都不行,非要給他放回原地!太任性了,難管啊!」其實這都是寶寶進入秩序敏感期的表現,他們的小世界有自己的秩序,並且會要求周圍的人「遵守」,不聽不行。即使在大多數時候,這些舉止在大人眼裡等於「無理取鬧」。
  • 孩子有這四大表現,可能是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別大驚小怪
    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怎麼突然就變成了處女座,其實並不是,很可能只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而已。所謂處女座情節,是說處女座的一切都要隨自己外顯的性格而轉,而且大多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和對他人都很挑剔。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都會有如下表現:1、 為秩序被破壞而哭鬧:而這個秩序有時僅僅是孩子自己的秩序。比如過馬路時必須由媽媽牽著手才往前走,吃飯一定要用自己的小藍碗,如果媽媽忘了清洗給她拿了別的碗,那孩子就會哇哇大哭拒絕吃飯。
  • 深度解析秩序敏感期:育兒之痛的根本在於不懂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
    在你看來,那個有強迫症、不可理喻的孩子,其實不是故意「作」,他只是到了這個年齡段,進入了「秩序敏感期」,這一切都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你了解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就不會盲目責備他或者急於糾正他。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講到秩序敏感期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恢復,哭鬧停止;第二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第三階段
  • 孩子犯了「強迫症」?NO!其實是「秩序敏感期」來啦
    我可以淡定的回答家長們:「這叫秩序敏感期。」什麼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是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女士發現並提出的。簡單來說,是孩子產生了對秩序(規則)的需要,而當這種需要被滿足時,就產生了快樂感,反之則會產生不安哭鬧。
  • 把孩子拉的屎衝掉了,他就哭了三個小時!秩序敏感期了解一下
    娃他媽娃他爹,你有沒有遭遇過這樣的情況:著急外出時,看孩子穿鞋很慢,就幫他穿了,反而孩子開始大哭大鬧,沒完沒了;上電梯時,不讓大人先進,否則要求必須退出來再進一遍;聽到敲門聲,必須是孩子先去來開門,如果是大人開的門,他就會大發脾氣;堅持要自己打開零食口袋,如果大人幫忙,孩子也會大吵大鬧;鞋子、書包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
  • 孩子突然愛鬧脾氣?可能是進入"秩序敏感期"了,父母不用著急
    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兩歲的時候,會突然變得任性,愛發脾氣,讓父母頭疼著急。這是因為,孩子在2歲左右會進入"秩序敏感期"!這個階段一般是2-3歲,孩子對物品、事件的進行順序等有很固執的要求,一旦秩序被破壞,他們就會哭鬧,而秩序恢復後很快就能破涕為笑。
  • 「我幫孩子按了電梯,他哭了1個小時」秩序敏感期的寶寶該咋辦?
    秩序敏感期,字面意思就是孩子開始非常遵循「秩序」,這是幼兒獨立能力發育的重要裡程。「秩序敏感期」分成3個階段:●為了秩序破壞哭鬧,秩序恢復就安靜下來(1歲左右)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長發育的一個必經階段,在建立秩序過程裡,智力也在發展中,正確引導對以後孩子的規則意識建立、邏輯感、適應環境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 任性、哭鬧、一根筋,是孩子有了「秩序感」,此時家長該怎麼做?
    寶寶的秩序感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天生喜歡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秩序感」是在寶寶出生時內在的一種基本需求,寶寶通過這個需求去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幼兒期是秩序感發展的敏感期。因為秩序感的存在,寶寶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設的位置、人物的呈現,都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執著1.當寶寶3個月時,他們就喜歡與體現對稱、比例、均衡的人臉交流,從而獲得秩序感,滿足心理需求2.寶寶到了1歲以後,會對秩序產生一種近乎刻板、頑固的要求,比如小馬桶的位置發生了變動、自己的座位坐了別人、積木沒有擺放整齊,他們就會大哭大叫,這是他們正常的心理表現,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會認為生活是有序的
  • 孩子6歲前,三個重要的敏感期,父母應該怎麼做你知道嗎
    稍微懂育兒知識的媽媽都知道,@諾諾媽說的情況是孩子沒有專注力,原因是在微小事物敏感期家長做得不夠;@豆丁媽反應的情況,是在孩子語言敏感期,爸爸媽媽做得有些欠缺;從@冰冰媽介紹的情況得知,冰冰正處於秩序敏感期階段……科學研究表明,0-6歲期間,孩子的大腦發育十分迅速。從剛出生的370克左右到6個月的700克左右,到1歲左右,寶寶的腦容量就達到了900克。
  • 當娃來到「秩序敏感期」:我把娃拉的便便衝走了,他哭鬧了2小時
    她家孩子4歲了,最近「強迫症」越來越嚴重了。玩具必須按順序排一排;出門時必須他先出去,不然就回屋重走;聽到敲門聲也必須他去開門,不然就會哭鬧甚至發脾氣。寶媽說之前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沒這麼嚴重,現在連大人的行為都要限制了,一旦做的不合他心意,孩子就會嚎啕大哭。
  • 孩子「固執己見」的時候,千萬忍住不要生氣,這是秩序敏感期
    有一次,小蘭的任性差點兒讓爸爸把她抓起來打一頓。事實上,這一階段的孩子,無理取鬧和亂發脾氣是正常的,這說明孩子已經到了秩序敏感期。所謂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成長期。進入這一敏感期,孩子對於秩序非常敏感,對於事情的發生順序、物品的擺放位置、平時所做的事情,以及事物的所有權,都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一旦這種秩序被打破了,孩子的內心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焦慮。
  •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其實這不是孩子『作』,而是因為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了。什麼是秩序敏感期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寶寶在0-4歲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 孩子老哭鬧,家長沒辦法?打斷孩子的敏感期學習,傷害不可逆
    比如,兒童可能正專心致志地「研究」某個玩具,家長卻強硬地要求孩子放下玩具出門,兒童可能就會開始哭鬧。許多家長相信,這種表現是一種「小孩子脾氣」,並且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減少這種任性。殊不知,孩子越來越「聽話」的過程,就意味著大自然給予孩子的敏感性在不斷被阻撓、削弱,直至消失。
  • 兒童十六個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為什麼6歲前要給孩子定規矩?
    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身後一定有個不懂教育的慫家長,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懂規矩?今天的系列文章《兒童十六個敏感期之——秩序敏感期》也許可以給你一點啟發。整理孩子的房間時,孩子會要求媽媽把常用的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過馬路時,必須要媽媽牽著手才肯走;吃飯時一定要用自己的飯碗……這些都是為什麼呢?答案是,孩子們的秩序敏感期悄然而至了。這些都是孩子在體驗、建立秩序感的過程。
  • 孩子看到各種秩序被破壞而大哭時,其實是秩序敏感期到來了
    和周圍的媽媽們探討了一下,發現同齡的孩子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我就去翻了很多資料和育兒書,發現這種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來了。 所以,原因其實很簡單,孩子就是因為失去了他熟悉的嬰兒床才會哭鬧不休的。 小朋友把他們出生時所在的環境固定為自己的秩序形式,這種形式就是他們對秩序的需要和認識。一旦被打亂,孩子就會不安而導致哭鬧甚至生病。
  • 黃金的「秩序敏感期」,別再怪孩子無理取鬧了
    執拗敏感期過後,在3-4歲,會出現追求秩序完美的關鍵期(有時也會同時出現),可稱之為完美敏感期。接著,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會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人人都要遵守規則。並且逐漸從服從規則轉變為能把一些生活常規內化。
  • 孩子也有強迫症?其實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要這樣來應對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歸位」,他樂於將所有的東西都「歸位」,比如,他看到媽媽的衣服隨手扔到沙發上,他就會哭鬧著讓媽媽把衣服掛到平時掛的位置上;看到鞋架上的鞋子歪歪斜斜時身邊小故事故事1:一位父親騎自行車帶3歲的兒子去新華書店,結果兒子一下就記住了從家到新華書店的路。當第二次再去新華書店時,兒子就讓爸爸必須走上次的路,而且就連自行車也放在同一個停車場的同一個位置,就連車把朝左還是朝右都得一樣,不能有任何改變,否則他就會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