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哭鬧、一根筋,是孩子有了「秩序感」,此時家長該怎麼做?

2020-07-31 跟著Yummy學營養


任性、哭鬧、一根筋,是孩子有了「秩序感」,此時家長該怎麼做?

秩序感指的是我們周圍事物形態體現出的均衡、比例、對稱、節奏等因素,它能帶給我們愉快、興奮、舒適的感覺。寶寶的秩序感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天生喜歡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秩序感」是在寶寶出生時內在的一種基本需求,寶寶通過這個需求去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幼兒期是秩序感發展的敏感期。因為秩序感的存在,寶寶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設的位置、人物的呈現,都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執著

1.當寶寶3個月時,他們就喜歡與體現對稱、比例、均衡的人臉交流,從而獲得秩序感,滿足心理需求

2.寶寶到了1歲以後,會對秩序產生一種近乎刻板、頑固的要求,比如小馬桶的位置發生了變動、自己的座位坐了別人、積木沒有擺放整齊,他們就會大哭大叫,這是他們正常的心理表現,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會認為生活是有序的,而這種秩序是恆定的、不會改變的

3.到了3歲左右,孩子的秩序感會更加強烈,當被置於雜亂無章、陌生的環境中時,孩子會向家長哭鬧示威。

4.在孩子5-6歲時,秩序感就會在心理體驗上深化為安全感、歸屬感

任性、哭鬧、一根筋,是孩子有了「秩序感」,此時家長該怎麼做?

那麼,寶寶為什麼會表現出這種秩序感呢?

1.從根本上說,寶寶的秩序感來自於對環境的控制欲望,而這種欲望根源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只有生活有序,他們才會感到安全。否則就會產生焦慮和恐懼。

2.秩序感是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寶寶通過自己的認知將是非、好壞融入環境並進行區分,最終他的自律感也就因此而生。

社會心理學專家認為,如果寶寶在三歲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習慣,在將來的人際交往過程也會更加和諧,情商發展更好,有序可以大致分為兩種:

1. 時間上的有序,爸爸媽媽應該協助寶寶適應規律的時間,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尤其是三餐和睡眠時間。有規律的作息,不僅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還會在寶寶的腦海裡形成有序意識,讓寶寶知道生活中存在基本規則;

2. 空間上的有序,寶寶的房間,以及整個居家環境都應該整潔,物體擺放井然有序。寶寶的生長和發育需要整潔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進餐、入眠、學習和成長,可以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和創造力。

家長逐漸讓寶寶體會到「秩序感」,並參與對秩序的維持,這對寶寶的成長益處很大

1.秩序感幫助寶寶獲得安全感

寶寶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寶寶會獲得穩定的秩序感,從而使得心靈寧靜和愉悅,獲得安全感,免於對未知的恐懼。而安全感的滿足有助於寶寶與周圍的環境和人之間依戀感的建立,為他健全心理的形成及社會性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秩序感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

人的生命體是一個有規律的、充滿秩序的統一體,寶寶的成長離不開對秩序感的追求。這種追求可以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寶寶的一生更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秩序感幫助寶寶建立規範的道德意識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寶寶已經開始關注和認識外在事物間的聯繫,並按照他們所理解的關係來組織和應對周圍世界了。在秩序敏感期時,幼兒開始接受外界各個方面的基本行為準則,這標誌著幼兒接受道德法則的開始。

任性、哭鬧、一根筋,是孩子有了「秩序感」,此時家長該怎麼做?

怎樣才能讓無組織無紀律的小寶寶們變得懂規矩、守秩序呢?

1.給寶寶創造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這是培養他們秩序感的前提,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包括:規律的作息,要為寶寶安排一個科學合理且相對固定的作息時間表,這樣不僅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還能為他們時間觀念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家裡的各種物品要擺放整齊,使用完畢後需物歸原處,還要耐心鼓勵他們自己動手收拾玩具、圖書,即使一開始不熟練,也要耐心指導,不斷表揚;和睦的家庭氛圍,爸爸媽媽感情深厚、家庭成員之間和睦關愛,對寶寶健康心態的形成是必須的。

2.從小事開始培養寶寶的秩序

家長還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從小事開始培養寶寶的秩序感。如要求寶寶進門換鞋,並將鞋子擺放整齊,通過這個不起眼的小習慣,培養他的生活秩序。另外,媽媽們還要經常帶寶寶參加集體活動,讓寶寶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形成規則意識,如在遊樂場玩滑梯時,媽媽要告訴寶寶應該自覺排隊,有先有後,不推不擠。

3.注意公共場所寶寶秩序感的培養

每個公共場所都有它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覺遵守,如乘坐公車,要先下後上、文明禮讓;遊覽公園,不要攀折花木、踐踏草坪;觀看電影,不可亂扔垃圾、大聲喧譁等等。每到一處,爸爸媽媽在以身作則的同時,還要向寶寶講解相關的規定,讓他們懂得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種種的秩序規則。

參考書籍:

1.小郎官早教課題組著,1.5-2歲寶寶輕鬆教,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07.

2.梅花編著,新媽媽育兒天天學 0-1歲,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01.

3.邴曉琳著,家有小人兒:快樂媽媽育兒經,崇文書局,2009.01.

4.宋雲編著,三歲決定女孩的一生,京華出版社,2009.06.

5.張雅蓮主編,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6.

相關焦點

  • 任性、哭鬧、一根筋?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大人傷不起!怎麼做?
    我對象說明天爺爺奶奶帶孩子一起回來,要提前打電話給孩子說下咱把她在家裡擺放的東西收拾了,要不,她回來肯定會發瘋、哭鬧。孩子對於某些事情表現得任性或者執著,當這是我們家長就應該警覺了,這不是所謂的「霸道」「任性」蠻不講理」或者是「強迫症
  • 孩子哭鬧、耍賴,是因為有了「秩序感」,家長可以這樣做
    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我總是會發現孩子會突然無緣無故的大哭了起來,其實他們哭鬧並不是情緒化的而是有原因的,有的時候只是他們內在的秩序被打亂了,孩子就會因為不舒服而大哭大鬧。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家長們其實能夠發現的有些孩子對於玩具的擺放順序特別在意,有的時候家長給他們擺出了,你必須要還原到原來的位置才可以,還有一些孩子走路就只能走固定的路線,一絲都不願意改變,其實這些都是他們有秩序感的表現。
  • 寶寶任性哭鬧時,媽媽別有這2個行為,否則孩子會更任性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些人因為貧窮,有些人因為工作而有些人是因為孩子。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政策的原因,很多人的家裡都是只有一個小孩子。因此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父母過渡寵愛孩子的現象,同時還有爺爺那輩老人們的疼愛,所以現在的小孩子脾氣就非常暴躁,動不動就哭鬧和撒潑,讓各位父母們很是頭疼。其實,寶寶任性哭鬧時,媽媽不要有這兩個舉動,不然孩子會很任性。
  • 當孩子任性哭鬧的時候,家長如何解決,做到這4點事半功倍
    當孩子任性哭鬧的時候,家長如何解決,做到這4點事半功倍孩子到了三歲之後,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父母沒有辦法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很痛苦,這就是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有一個錯誤的認知「我才是家庭的中心,想要什麼早晚會實現。」
  • 4歲孩子喜歡撒潑哭鬧?每個進入「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都「霸道」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變得任性喜歡撒潑哭鬧,別擔心,這只是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家長要學會正確引導,讓孩子不再「霸道」。我家孩子4歲了,但還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孩子。
  • 1~6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你以為的任性、矯情,都是不懂娃
    只要有一點小事破壞了他們的秩序感,就會給家長來一個「火山爆發」,「一哭二鬧三上吊」。如果家長給孩子讀繪本時,一個電話打斷了故事的進程,孩子會要求家長從第一頁重新讀,不能從中間頁開始。由此可見,這些套路都非常嚴苛,家長如果不認識「秩序敏感期」的概念,可能就會覺得孩子有強迫症,或者任性、淘氣吧。小貼士——秩序敏感期和強迫症有何不同?
  • 別抓狂 孩子任性有原因
    作為家長也許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和孩子說要怎麼做的時候,孩子偏偏對著你說不要,最後也許演變成更大的鬧劇。此時,家長們也很無助,對著這麼一個頑皮叛逆的孩子,他們的任性真的讓人生氣不已。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化解孩子的任性嗎?
  • 孩子任性哭鬧,家長怎麼辦?
    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今天我們來分享孩子任性哭鬧,家長怎麼辦?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我們儘量遷就她一點,可是三歲之後的孩子基本全會說話,這個三歲的孩子會說話,如果他不說,這個時候你要幹什麼呢?
  • 孩子任性,家長有責任,如何幫助孩子趕走壞情緒?
    雖然還沒結婚,但我家有很多的小朋友,我也大致了解一些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孩子任性、不講理,總以自己的想法來做為實踐的準則,比如他喜歡什麼就要買什麼,得不到就要哭鬧耍賴。這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會選擇順從孩子們的意願,他一哭鬧就完成他的心願,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任性的性格,要想趁早改變這種情況,做為家長,應該認真的去考慮「你會如何幫寶寶克服任性?」這個問題,才能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端正的性格態度。
  • 東西不能亂動,一放錯就哭鬧?5個妙招教你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導讀:東西不能亂動,一放錯就哭鬧?5個妙招教你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東西不能亂動,一放錯就哭鬧?5個妙招教你培養孩子的秩序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有這四大表現,可能是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別大驚小怪
    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都會有如下表現:1、 為秩序被破壞而哭鬧:而這個秩序有時僅僅是孩子自己的秩序。比如過馬路時必須由媽媽牽著手才往前走,吃飯一定要用自己的小藍碗,如果媽媽忘了清洗給她拿了別的碗,那孩子就會哇哇大哭拒絕吃飯。
  • 想要化解孩子的小任性該怎麼辦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接觸的東西多了起來後,孩子的毛病也就漸漸多了起來。比如說任性,那麼想要化解孩子的小任性該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吧。一向乖巧聽話的孩子,忽然變得任性起來,什麼都要對著幹。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迎接孩子的「小任性」。
  • 面對孩子哭鬧要挾,家長要樹立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
    有些孩子一哭鬧要挾,父母就滿足,孩子就知道這個方法對父母很管用,哭鬧要挾就會成為習慣;其實就如專家說的一樣:一個3、4歲的孩子哭鬧,家長說這個不行,孩子能怎麼鬧,大不了在地上打滾,也奈何不了大人啊,但是當孩子14歲了,他要去幹什麼,家長不讓去,這個時候孩子更會鬧,他會離家出走,還會服毒自殺,會跳樓,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底線,不受威脅,不然以後真的要不得。
  • 秩序感2 孩子越哭越兇,到底是孩子矯情?還是父母自己圖省事?
    (點擊查看上期文章)也就是孩子會經歷「為了秩序而哭鬧、為了秩序而反抗、為了秩序而執拗」的三個階段;蒙臺梭利女士指出,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今天我們就通過案例的形式來說說這兩重秩序感。
  • 孩子太任性,一不順心就哭鬧怎麼辦?教你「一冷一熱」來處理
    奶奶先是「冷」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讓孩子先平復一點情緒,再告訴孩子如果她不哭鬧就給她獎勵,這樣才讓孩子停止任性的行為。相信像小柔一樣對於孩子任性的行為無可奈何的家長還有很多,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會覺得棘手,也很難處理好這種事情。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對待孩子任性的行為呢?孩子任性又有哪些影響呢?
  • 孩子任性哭鬧,不達目的不罷休,家長怎麼辦?
    然而,就是這個不太可愛的孩子,又是最讓人心疼的。在幼升小的模擬考試中,老師讓他分享一些開心的事,這個6歲的孩子回憶了很久,依然搖了搖頭。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竟然沒有開心的回憶,內心是多麼落寞和孤單啊!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嘗到餓的滋味就會按時吃飯了。
  • 2歲孩子的「通病」:只要打亂秩序就大哭大鬧,家長該如何應對?
    important}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會出現秩序敏感期,表現得跟往常大不一樣。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如果家長隨意觸碰了他的秩序感,就要跟父母過不去,哭鬧不止,表現得特別傷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在秩序敏感期,表現得心理和情緒上都會隨著秩序感變化,家長千萬要理解。
  • 2歲孩子的「通病」:只要打亂秩序就大哭大鬧,家長該如何應對?
    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會出現秩序敏感期,表現得跟往常大不一樣。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如果家長隨意觸碰了他的秩序感,就要跟父母過不去,哭鬧不止,表現得特別傷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在秩序敏感期,表現心理和情緒上都會隨著秩序感變化,家長千萬要理解。
  • 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這三個糾正孩子任性行為的方法一次性告訴你
    有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脾氣怪,犟得很,不讓他做的事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鬧啊……這些孩子是否孩子任性呢?孩子生下來猶如一張白紙,孩子任性的確很常見,但並非天生,主要是由於教育不當引起的。有的孩子在吃飯時邊吃邊玩,當父母收起玩具時,就賴在地上打滾。像這種行為,就屬於任性了。如何糾正孩子任性第一,家長應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為界限,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並鼓勵他堅持執行。
  • 孩子任性哭鬧怎麼辦?不打不罵也能讓孩子聽話
    孩子並不像大人懂得斟酌、衡量一件事該不該做,他們活得隨心所欲。在他們的認知裡,還處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狀態。如果不被滿足就哭鬧。在大人看起來是任性的行為,歸根溯源其實是家長對孩子過分嬌寵的結果。面對孩子哭鬧任性,很多家長都沒有辦法,很是頭疼,不想妥協慣著孩子,又捨不得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