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指的是我們周圍事物形態體現出的均衡、比例、對稱、節奏等因素,它能帶給我們愉快、興奮、舒適的感覺。寶寶的秩序感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天生喜歡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秩序感」是在寶寶出生時內在的一種基本需求,寶寶通過這個需求去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幼兒期是秩序感發展的敏感期。因為秩序感的存在,寶寶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設的位置、人物的呈現,都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執著
1.當寶寶3個月時,他們就喜歡與體現對稱、比例、均衡的人臉交流,從而獲得秩序感,滿足心理需求
2.寶寶到了1歲以後,會對秩序產生一種近乎刻板、頑固的要求,比如小馬桶的位置發生了變動、自己的座位坐了別人、積木沒有擺放整齊,他們就會大哭大叫,這是他們正常的心理表現,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會認為生活是有序的,而這種秩序是恆定的、不會改變的
3.到了3歲左右,孩子的秩序感會更加強烈,當被置於雜亂無章、陌生的環境中時,孩子會向家長哭鬧示威。
4.在孩子5-6歲時,秩序感就會在心理體驗上深化為安全感、歸屬感
那麼,寶寶為什麼會表現出這種秩序感呢?
1.從根本上說,寶寶的秩序感來自於對環境的控制欲望,而這種欲望根源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只有生活有序,他們才會感到安全。否則就會產生焦慮和恐懼。
2.秩序感是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寶寶通過自己的認知將是非、好壞融入環境並進行區分,最終他的自律感也就因此而生。
社會心理學專家認為,如果寶寶在三歲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習慣,在將來的人際交往過程也會更加和諧,情商發展更好,有序可以大致分為兩種:
1. 時間上的有序,爸爸媽媽應該協助寶寶適應規律的時間,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尤其是三餐和睡眠時間。有規律的作息,不僅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還會在寶寶的腦海裡形成有序意識,讓寶寶知道生活中存在基本規則;
2. 空間上的有序,寶寶的房間,以及整個居家環境都應該整潔,物體擺放井然有序。寶寶的生長和發育需要整潔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進餐、入眠、學習和成長,可以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和創造力。
家長逐漸讓寶寶體會到「秩序感」,並參與對秩序的維持,這對寶寶的成長益處很大
1.秩序感幫助寶寶獲得安全感
寶寶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寶寶會獲得穩定的秩序感,從而使得心靈寧靜和愉悅,獲得安全感,免於對未知的恐懼。而安全感的滿足有助於寶寶與周圍的環境和人之間依戀感的建立,為他健全心理的形成及社會性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秩序感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
人的生命體是一個有規律的、充滿秩序的統一體,寶寶的成長離不開對秩序感的追求。這種追求可以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寶寶的一生更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秩序感幫助寶寶建立規範的道德意識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寶寶已經開始關注和認識外在事物間的聯繫,並按照他們所理解的關係來組織和應對周圍世界了。在秩序敏感期時,幼兒開始接受外界各個方面的基本行為準則,這標誌著幼兒接受道德法則的開始。
怎樣才能讓無組織無紀律的小寶寶們變得懂規矩、守秩序呢?
1.給寶寶創造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這是培養他們秩序感的前提,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包括:規律的作息,要為寶寶安排一個科學合理且相對固定的作息時間表,這樣不僅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還能為他們時間觀念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家裡的各種物品要擺放整齊,使用完畢後需物歸原處,還要耐心鼓勵他們自己動手收拾玩具、圖書,即使一開始不熟練,也要耐心指導,不斷表揚;和睦的家庭氛圍,爸爸媽媽感情深厚、家庭成員之間和睦關愛,對寶寶健康心態的形成是必須的。
2.從小事開始培養寶寶的秩序
家長還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從小事開始培養寶寶的秩序感。如要求寶寶進門換鞋,並將鞋子擺放整齊,通過這個不起眼的小習慣,培養他的生活秩序。另外,媽媽們還要經常帶寶寶參加集體活動,讓寶寶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形成規則意識,如在遊樂場玩滑梯時,媽媽要告訴寶寶應該自覺排隊,有先有後,不推不擠。
3.注意公共場所寶寶秩序感的培養
每個公共場所都有它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覺遵守,如乘坐公車,要先下後上、文明禮讓;遊覽公園,不要攀折花木、踐踏草坪;觀看電影,不可亂扔垃圾、大聲喧譁等等。每到一處,爸爸媽媽在以身作則的同時,還要向寶寶講解相關的規定,讓他們懂得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種種的秩序規則。
參考書籍:
1.小郎官早教課題組著,1.5-2歲寶寶輕鬆教,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07.
2.梅花編著,新媽媽育兒天天學 0-1歲,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01.
3.邴曉琳著,家有小人兒:快樂媽媽育兒經,崇文書局,2009.01.
4.宋雲編著,三歲決定女孩的一生,京華出版社,2009.06.
5.張雅蓮主編,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