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0-4歲是秩序感發展的關鍵期。秩序感發展良好的孩子長大後能輕鬆規劃自己的生活,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不管工作還是生活,都會是高效,井然有序的;反之則會東一榔頭、西一棒,生活混亂無規律,需要不斷督促和提醒。
Hello,大家好,我是跳爸!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關於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相關內容,我們從孩子成長時間線的角度去分享了孩子秩序敏感期的三個階段。
(點擊查看上期文章)
也就是孩子會經歷「為了秩序而哭鬧、為了秩序而反抗、為了秩序而執拗」的三個階段;蒙臺梭利女士指出,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
今天我們就通過案例的形式來說說這兩重秩序感。
內部的秩序感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同部分以及他們的相對位置。
對這個時期的孩子而言,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孩子的內心,成為孩子最初的內在邏輯。
孩子的內部秩序感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蒙臺梭利就舉過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因為第一個給嬰兒洗澡的護士是右手護著嬰兒的頭,左手護著嬰兒的腳,而第二個護士正好是相反的順序;
之後,這個嬰兒在洗澡時就表現出各種哭鬧、抗拒,第二個護士嘗試了各種她能夠想到的方法都不起作用。
對於這個小嬰兒而言,洗澡的過程就應該是同一個方向,他半躺在澡盆中看到的東西都應該是一樣的。
任何的改變哪怕這種非常微小改變都會讓寶寶覺得不安,因為孩子的內心秩序被破壞了。
PS:你家寶寶洗澡時候會莫名哭鬧不止,而你卻不知道為什麼嗎?
跳爸建議,可以確認下寶寶的洗澡盆、沐浴露等等一切物品的擺放位置,是不是和之前保持一致哦~
外部的秩序感則指向孩子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的感知與理解。
在理解外部秩序感之前,請寶爸寶媽看一下這張圖,這是孩子整理前的地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孩子整理後的地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細心的你們肯定非常仔細的對比了這兩幅圖,但其實這兩幅圖一模一樣!
看到這兩幅圖的時候,我的內心是非常震撼的!
我瞬間明白了,為什麼當我讓跳跳去把她的玩具收拾好的時候,她會轉一圈之後就和我說她已經收拾好了。
在我們大人眼裡,汽車要和汽車放在一個框裡,積木要和積木放在一個框裡,所有地面上的東西都要規規整整擺放起來,這才叫做「有秩序」。
但是對孩子而言,她內心的秩序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的,只要所有的玩具她看起來清楚自在,符合他內心的意願,這就是「有秩序」。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凌亂不堪」,在孩子心理已經是非常「秩序井然」的存在了。
一對寶爸寶媽帶兩歲半的孩子自駕回老家探親。回去的路上,以及到達奶奶家之後,孩子都玩的很開心,狀態也很好。
但是到了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來了一個180度轉彎,孩子嚎啕大哭,無論怎麼安慰都不願意住在奶奶家。
爸媽問孩子為什麼,他就說「我要回自己家,我不要睡這裡」,孩子的爸爸媽媽想著孩子睡著了就好了,就開始變著法兒的哄睡。
但是事實是,孩子怎麼哄都不行。
抱著不行、開著車子帶她兜轉也不行。孩子不僅不願意睡覺,看到還在奶奶家裡哭的更厲害了。
孩子的爸爸急了,不停的問孩子「你為什麼不能在奶奶家睡,為什麼?」
「奶奶家跟自己家不一樣嗎?今晚就住這了,不走了,哭也沒用!」
聽到爸爸訓斥,孩子哭得更兇了,無奈之下,孩子的爸媽只能收拾東西,連夜趕回自己的家。
有沒有人覺得案例中的孩子特別的「任性」一點不願意將就?甚至換成自己,可能就是「上頭父母」:「你哭也沒用,今晚反正就是住在這裡了」即使心疼,也要等到最後孩子哭到沒力氣睡著?
跳爸想說,其實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是孩子典型的外部秩序感。
外部秩序感表現在孩子要求外部環境的秩序化,只有外部的環境是孩子認為有秩序的,她才能夠有安全感,進而才能有掌控力。
案例中的媽媽,最後帶著孩子回到了自己家裡,體現出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保護;
當然,案例中的爸爸「圖省事」,本來想用自己的權威壓制孩子,在奶奶家住一晚,但事實是吼罵適得其反。
【跳爸支招】如果真的碰到不得不改變孩子居住環境的情況,一定要在行動之前為孩子做好心理預設,鋪墊好接下來可能遇到的環境,讓孩子有接受、建構新環境的過程,這樣才能保護好孩子內心的秩序感。
內在秩序造就了秩序的人、秩序的環境,進而造就了秩序的社會。
外在的秩序是為了配合孩子,幫助孩子發展其內在的秩序。
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秩序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內在就會是和諧的,有了內在的秩序;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有界限、承諾、規則、友善,進而成為誠信的人、文明的人。
建立外在的人文秩序比建立物質秩序難的多,這取決於家長能否和孩子共同遵守基本的規則。
如果家庭中的規則是吃飯時候不能看電視或者看手機,那麼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遵守這一點;
如果規則只是孩子要遵守,但大人卻可以隨意破壞,這樣的親子關係就是權威式的、壓迫式的。
我們要為孩子提供的是出自於愛的家庭秩序,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和諧穩定的人格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聽過太多的家長的抱怨,覺得孩子太作太矯情,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是在維護自己世界的秩序:
他們哭鬧發脾氣的背後是害怕,乃至是恐慌,寶爸寶媽們可能更多的是心疼孩子而不是埋怨。
最後,跳爸要真誠的說一句,請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理解吧,因為他們來到我們身邊都是天使。
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