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2 孩子越哭越兇,到底是孩子矯情?還是父母自己圖省事?

2020-09-06 跳爸說教育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0-4歲是秩序感發展的關鍵期。秩序感發展良好的孩子長大後能輕鬆規劃自己的生活,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不管工作還是生活,都會是高效,井然有序的;反之則會東一榔頭、西一棒,生活混亂無規律,需要不斷督促和提醒。

Hello,大家好,我是跳爸!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關於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相關內容,我們從孩子成長時間線的角度去分享了孩子秩序敏感期的三個階段。

(點擊查看上期文章)

也就是孩子會經歷「為了秩序而哭鬧、為了秩序而反抗、為了秩序而執拗」的三個階段;蒙臺梭利女士指出,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

今天我們就通過案例的形式來說說這兩重秩序感。

內部秩序感

內部的秩序感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同部分以及他們的相對位置。

對這個時期的孩子而言,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孩子的內心,成為孩子最初的內在邏輯。

孩子的內部秩序感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蒙臺梭利就舉過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因為第一個給嬰兒洗澡的護士是右手護著嬰兒的頭,左手護著嬰兒的腳,而第二個護士正好是相反的順序;

之後,這個嬰兒在洗澡時就表現出各種哭鬧、抗拒,第二個護士嘗試了各種她能夠想到的方法都不起作用。

對於這個小嬰兒而言,洗澡的過程就應該是同一個方向,他半躺在澡盆中看到的東西都應該是一樣的。

任何的改變哪怕這種非常微小改變都會讓寶寶覺得不安,因為孩子的內心秩序被破壞了。

PS:你家寶寶洗澡時候會莫名哭鬧不止,而你卻不知道為什麼嗎?

跳爸建議,可以確認下寶寶的洗澡盆、沐浴露等等一切物品的擺放位置,是不是和之前保持一致哦~

外部秩序感

外部的秩序感則指向孩子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的感知與理解。

在理解外部秩序感之前,請寶爸寶媽看一下這張圖,這是孩子整理前的地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孩子整理後的地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細心的你們肯定非常仔細的對比了這兩幅圖,但其實這兩幅圖一模一樣!

看到這兩幅圖的時候,我的內心是非常震撼的!

我瞬間明白了,為什麼當我讓跳跳去把她的玩具收拾好的時候,她會轉一圈之後就和我說她已經收拾好了。

在我們大人眼裡,汽車要和汽車放在一個框裡,積木要和積木放在一個框裡,所有地面上的東西都要規規整整擺放起來,這才叫做「有秩序」。

但是對孩子而言,她內心的秩序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的,只要所有的玩具她看起來清楚自在,符合他內心的意願,這就是「有秩序」。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凌亂不堪」,在孩子心理已經是非常「秩序井然」的存在了。

在這裡,跳爸再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一對寶爸寶媽帶兩歲半的孩子自駕回老家探親。回去的路上,以及到達奶奶家之後,孩子都玩的很開心,狀態也很好。

但是到了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來了一個180度轉彎,孩子嚎啕大哭,無論怎麼安慰都不願意住在奶奶家。

爸媽問孩子為什麼,他就說「我要回自己家,我不要睡這裡」,孩子的爸爸媽媽想著孩子睡著了就好了,就開始變著法兒的哄睡。

但是事實是,孩子怎麼哄都不行。

抱著不行、開著車子帶她兜轉也不行。孩子不僅不願意睡覺,看到還在奶奶家裡哭的更厲害了。

孩子的爸爸急了,不停的問孩子「你為什麼不能在奶奶家睡,為什麼?」

「奶奶家跟自己家不一樣嗎?今晚就住這了,不走了,哭也沒用!」

聽到爸爸訓斥,孩子哭得更兇了,無奈之下,孩子的爸媽只能收拾東西,連夜趕回自己的家。

有沒有人覺得案例中的孩子特別的「任性」一點不願意將就?甚至換成自己,可能就是「上頭父母」:「你哭也沒用,今晚反正就是住在這裡了」即使心疼,也要等到最後孩子哭到沒力氣睡著?

跳爸想說,其實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是孩子典型的外部秩序感。

外部秩序感表現在孩子要求外部環境的秩序化,只有外部的環境是孩子認為有秩序的,她才能夠有安全感,進而才能有掌控力。

案例中的媽媽,最後帶著孩子回到了自己家裡,體現出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保護;

當然,案例中的爸爸「圖省事」,本來想用自己的權威壓制孩子,在奶奶家住一晚,但事實是吼罵適得其反。

【跳爸支招】如果真的碰到不得不改變孩子居住環境的情況,一定要在行動之前為孩子做好心理預設,鋪墊好接下來可能遇到的環境,讓孩子有接受、建構新環境的過程,這樣才能保護好孩子內心的秩序感。

結語

內在秩序造就了秩序的人、秩序的環境,進而造就了秩序的社會。

外在的秩序是為了配合孩子,幫助孩子發展其內在的秩序。

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秩序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內在就會是和諧的,有了內在的秩序;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有界限、承諾、規則、友善,進而成為誠信的人、文明的人。

建立外在的人文秩序比建立物質秩序難的多,這取決於家長能否和孩子共同遵守基本的規則。

如果家庭中的規則是吃飯時候不能看電視或者看手機,那麼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遵守這一點;

如果規則只是孩子要遵守,但大人卻可以隨意破壞,這樣的親子關係就是權威式的、壓迫式的。

我們要為孩子提供的是出自於愛的家庭秩序,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和諧穩定的人格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聽過太多的家長的抱怨,覺得孩子太作太矯情,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是在維護自己世界的秩序:

他們哭鬧發脾氣的背後是害怕,乃至是恐慌,寶爸寶媽們可能更多的是心疼孩子而不是埋怨。

最後,跳爸要真誠的說一句,請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理解吧,因為他們來到我們身邊都是天使。

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孩子突然不想上幼兒園,越鼓勵哭越兇,父母用對交流方式很重要
    父母每天早上要哄娃上學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且會發現,你越是哄孩子去上幼兒園,孩子會哭得越兇,有的孩子甚至在上幼兒園的前一天就開始陷入上幼兒園的負面的情緒之中,哭鬧不止,讓父母看著心疼。,父母越是鼓勵孩子哭得越兇,說明父母對孩子的交流方式有誤,採取正確的交流方式很重要。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方法不對父母喊破喉嚨也沒用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已經大概能猜到,這個詞語就是用來形容孩子的。可以理解為,2歲左右的孩子很讓父母心煩,而且越管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養育過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家裡的孩子到了2歲左右,突然變得有點固執、死板,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有一旦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大哭大鬧的情況。而且父母還不能管,越管越叛逆。
  • 孩子越管越糟糕?父母別製造挫折感,四個理念跳出惡性循環
    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特別可愛(請忽略皺巴巴的外表),尤其一歲之內的孩子,絕對是父母的心尖兒,即使孩子什麼都不做,父母單純看著他們也會嘴角上揚,眉目含笑。可是,隨著年齡長大,有的孩子卻越長越歪。父母越來越沮喪,可是最終發現越管親子關係越糟糕,孩子也越走越偏離正軌。到底問題出在哪兒?如果我說大半都出在父母身上,很多父母一定會在心裡喊委屈。
  • 孩子動不動就哭,這是為什麼?父母非說矯情,其實誤會孩子了
    年齡段在1~2歲的孩子,是最愛哭的年齡,小孩子愛哭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哪家孩子是不哭的。不過,有些孩子,你會發現,好像動不動就會哭,父母認為孩子太矯情,嬌弱了!,當寶寶無理取鬧的時候,不要批評打罵孩子,讓他自己哭一會,不管他,讓他先宣洩情緒,然後冷靜下來後,告訴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
  • 孩子幫媽媽洗菜,媽媽卻被孩子的秩序感虐哭:「我太難了!」
    導讀:孩子幫媽媽洗菜,媽媽卻被孩子的秩序感虐哭:「我太難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幫媽媽洗菜,媽媽卻被孩子的秩序感虐哭:「我太難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長「越說」娃「越故意」,結果上演無限死循環,4招教父母化解
    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家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要孩子越不可以這樣,娃就越故意這樣,總是跟自己唱反調、對著幹,關鍵是還不能說,越說越故意,結果就陷入死循環中。就算孩子被父母責罵了,娃也會覺得自己的目的達成了哦~3.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1~4歲的孩子,正處在秩序敏感期。
  • 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
    導讀: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為什麼越長大越矯情?明明沒有傷口,卻偏偏要用創可貼?
    有一個媽媽特別苦惱地跟我說,她家6歲的兒子,越長大越矯情。不小心磕一下、碰一下,只有小小的印痕,也沒流血,卻一臉緊張地要求貼創可貼!創可貼!創可貼!聽了這位媽媽的牢騷,我樂了,我家兒子也這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表現呢?其實,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階段,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階段,叫做「創可貼階段」。爸爸媽媽,你們發現了嗎?孩子三歲以後,常常會對擦破皮、割破手和碰傷自己這些事大驚小怪。但是小的時候,卻對磕疼、弄傷不拘小節,頂多就是哭兩聲就好。
  • 為什麼越懂事的人越沒人心疼,而會哭的孩子往往有奶吃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和老師告訴我們要乖,要懂事,大人都喜歡懂事的孩子,你看那誰誰誰,一點都不懂事,也不知道體諒大人,結果誰都不喜歡她,看她以後怎麼辦哦!於是在我們幼小的心靈裡,將懂事這一要求當作聖旨,絕對要遵從,一定不能做父母和老師不喜歡的孩子,慢慢地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做任何事都第一時間想到別人會怎麼看自己,從而習慣了隱藏自己的需求。
  • 為什麼訓孩子訓得越兇,孩子越要「求抱抱」,原因值得家長反思
    導讀:為什麼訓孩子訓得越兇,孩子越要「求抱抱」,原因值得家長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訓孩子訓得越兇,孩子越要「求抱抱」,原因值得家長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摔倒了,越哄哭的越厲害?聰明的父母這樣處理
    帶過娃的可能都有這種感覺,小孩子經常是越哄越哭,這是為啥呢?還拿剛才那個小寶寶來說,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對這項新技能很好奇,因此總是想掙脫父母的束縛,不斷地去探索新的地方。這個過程中,蹣跚前行和摔倒都是一種體驗而已。
  • 孩子越哭你「吼」得越大聲,家長不妨反思下,如何才能做到同理心
    現在的孩子都是一遇到事情就哭,哭得撕心累肺以及是連續的,有時候問孩子什麼情況孩子也是不說,只會哭,有時是越問,孩子哭得越厲害。父母看到孩子的哭泣,父母就會很是心煩以及無奈,父母最終卻沒有耐心去安慰孩子了,父母就會對孩子進行一個大吼,就希望孩子能夠安靜下來。但是這似乎是沒有起到什麼效果的,父母採取的方式是錯誤的,這會給孩子帶來危害。
  • 「為什麼媽媽越生氣,孩子越要求抱抱?」原來,真相只有1句話!
    她家孩子2歲,吃飯的時候,小傢伙一直要番茄醬,用手蘸著吃,最後弄到了媽媽的褲子上。同事馬上生氣了,還甩手給了孩子一巴掌。孩子立刻大哭起來,還一邊伸手要媽媽抱抱。我當時就在想:為什麼媽媽對孩子這樣,孩子還要求媽媽抱抱他?
  • 孩子摔倒了,越哄哭的越厲害?聰慧的父母這樣解決
    小傢伙原本沒有哭,奶奶那麼一焦慮不安,反倒「哇」的一聲痛哭出去。奶奶連忙又哄,但是孩子卻哭得愈來愈高聲。帶過娃的很有可能都是有這種感覺,小孩子常常是越哄越哭,它是為啥呢?還拿剛才那個寶寶而言,剛學好行走的孩子對此項超級技能很好奇,因而一直想擺脫父母的拘束,不斷去探尋新的地區。這一全過程中, 步履蹣跚向前和跌倒全是一種感受罷了 。
  • 為什麼你越罵孩子,他越想抱你,……
    令人心疼的是,小朋友一邊撕心裂肺的哭,還一邊伸著手求抱抱。當時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媽媽都已經這樣對他了,他為什麼還要追著媽媽?因為他們只有媽媽,沒有別人可以依賴。孩子小時候,他們只會從父母那裡尋找安全感,從父母那裡去尋找愛。即使找不到,他們也不能離開。你越罵他,他越想求助,越渴望爸爸媽媽的懷抱。
  •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慘?「共情」用錯了,只會把孩子情緒火上澆油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我不能採取打罵教育,以一種溫柔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哭鬧,孩子就會和我產生共情。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真正的和孩子產生共情。如果家長的共情用得不對的話,那麼就會讓孩子越哭越鬧,對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其實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時候,他也有可能在向父母訴說說請正視我內心的需求。有些孩子過激的行為恰恰就是反應那種沒有被家裡人重視,想讓家裡人真正看到自己的內心情緒。
  • 愛哭的孩子長得快?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
    面對孩子的哭鬧,大人到底應該如何做呢?視而不見,還是順其心意滿足孩子的要求呢?一、小孩子愛哭有哪些原因?⊙身體不適。如果孩子持續得不到關愛,一直遭到忽視的時候,孩子也會哭,即使得不到關注還是會選擇哭,即使父母不給予理睬,他也會繼續哭。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有二胎的家庭,由於父母關注點轉移到了二胎身上,平時對他忽視太多,讓他有「報復」心理,他知道自己越是哭父母越是煩躁,他就選擇以此方式去「折磨」父母。
  • 孩子越長大越膽小?恐懼是孩子的基本情緒之一,父母要接受
    小易從前膽子特別大,一直自己一個人睡覺,他媽媽還一直跟我炫耀來著。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小易突然開始變得膽小起來,不再願意自己一個人睡了,還經常睡著睡著就哭起來,說自己害怕,連上衛生間的時候都要爸爸媽媽陪著。為什麼小易開始害怕了呢?
  •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有句老句「偏疼的果子不上色」,什麼意思呢,一棵果樹最大的那個,主人最喜歡的也就是它,經常伺候把旁邊的樹葉剪掉,恐怕遮住陽光照射,到最後顏色還是不理想,不如一些比的果子好看。
  • 讓孩子自在的成長吧!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然而,過度的焦慮常常讓我們以愛之名,行綁架之實,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結果就是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一個才2歲的孩子哪裡來的這麼大壓力?原來,這對父母為了讓兒子考上一所知名幼兒園,他們不僅平常對孩子要求嚴格,更是在暑假直接給孩子報了5個培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