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芳最近在媽媽群裡求助,因為她覺得自家小孩似乎得了強迫症。例如在走路的時候,每一步的間距都要保持一致,家裡玩具也要按照顏色進行排列,絕對不可以把它們給弄亂了。
這讓小芳感到非常頭痛,因為她和她老公也不是有強迫症的人,但小孩突然有這樣的表現,弄得他們一家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群裡有經驗的朋友表示,她家小孩之所以會有這種類似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並不是小孩真的有強迫症,而是因為她家小孩正處在小孩的秩序敏感期,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表現。
01那麼什麼是秩序敏感期呢?
這其實是每個小孩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整個過程通常會出現在2-4歲的小孩身上。在敏感期內,小孩對一切事物的秩序都非常敏感,並且有著非常強的需求,所以,小孩會要求自己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擁有著秩序感。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小孩處於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會出現內部秩序感以及外部秩序感。
所以,小孩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有著非常敏感的表現。
如果小孩對秩序感出現了一點點不滿意,就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調整至他們所認為的滿意狀態。
因此家長在這期間,會認為自家小孩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強迫症,又或者有其他的病症。
02小孩處於敏感期會有什麼表現?
當小孩進入敏感期後,家長可以通過小孩的一些表現進行判斷。例如文章開頭的小孩,就是通過對外在事物的強迫性,說明了他正處在秩序敏感期中。
1)小孩會出現意識的覺醒
當小孩進入秩序敏感期後,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會開始萌發,所以小孩為了維持自我所認定的秩序,會對家長表達出一些反對意見。
例如家長將小孩排好序列的玩具給弄亂後,小孩會出現因為自我意識覺醒後的哭鬧,又或者在和家長外出的時候,要求家長必須走在自己前面或者後面,如果這一秩序被打破後,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所以,當家長發現小孩,出現這種不講道理的情況時,應該對小孩的行為進行分析回憶,因為這也許正是小孩在秩序敏感期,出現了自我意識的覺醒。
2)小孩會出現哭鬧不安的情緒
當小孩正處於秩序敏感期的時候,家長往往會發現小孩的情緒變化,處於非常波動的狀態。可能前一秒還和家長非常溫和,但是在下一秒,家長因為不小心碰到了他們的玩具,小孩就會出現猛烈的哭鬧。
其實小孩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正是因為他們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後,希望家長能對自己的秩序認識表示認同,所以,會使用這種方式進行表達。與此同時,他們也是想看一看家長對自己的底線又在哪裡?
3)小孩會出現非常強迫症的行為
在秩序敏感期的時候,令家長感到最為崩潰的一件事,就是小孩會出現非常強迫症的行為。例如家裡門鈴響了以後,如果是家長開的門,那麼小孩會為此感到不開心,一定要家長重新把門關上,再當門鈴響起以後,小孩自己重複開門動作之後,才會表現出滿意。
這是因為在家長開門的時候,小孩覺得自己內心建立的秩序被打破了,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強迫反覆的行為,來重新踐行他們所認為的秩序。
因此家長面對小孩的這種行為,可以給予適當的理解,不要對小孩進行批評責罵,這樣反而會給小孩的內心,帶來一些不好的傷害以及影響。
03秩序敏感期對小孩有多重要?
很多家長對正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小孩,往往會感到非常崩潰,因為他們的各種言行舉止,都令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去應對。但事實上,家長對小孩秩序敏感期一定要引起重視,因為這對小孩的成長非常重要。
能讓小孩養成良好的行為
小孩秩序敏感期的出現,通常在小孩兩歲左右,那麼在0-3歲期間,也是小孩其他敏感期出現的時間段。這就使得小孩在經歷秩序敏感期的時候,也有可能正在經歷其他敏感期。
所以教育專家蒙特梭利表示,秩序敏感期對於小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在這期間,通過與其他敏感期的相互磨合,能夠使小孩養成較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特別是小孩在秩序敏感期出現的一系列強迫症行為,反而能讓小孩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會變得更加有計劃性,因為秩序敏感期在小孩四五歲左右就會逐漸消失。
能夠影響小孩的思維方式
小孩處於秩序敏感期的時候,也是他們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期,因此家長會看到小孩通過自我意識的思考,對於外在事物以及自身都會表現出一些要求。
那麼通過這種要求的思考,能夠讓小孩逐漸養成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這就使得小孩在今後的生活中,也會運用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來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他們的居住環境非常乾淨整潔,但有的人的屋子雜亂無章。
這正是因為在秩序敏感期的時候,家長沒有引起重視導致的,所以使得小孩在思維方式上,有一些比較欠缺的地方。
會影響到小孩的內心安全感
秩序敏感期對於小孩而言,也會對他們的安全感帶來很大的影響。例如在這個敏感期,小孩對於自己的東西,會具有非常強烈的擁護行為,可能別人碰一下自己的東西,都會表現出非常強的敵對感。
所以在繼續敏感期的時候,如果小孩能夠滿足自己內心的這種需求,這將會使小孩的心理,一直處於擁有安全感的狀態。
因為在這個階段,小孩的內心是非常敏感,所以他們內心的自我暗示,會讓他們覺得只有在井然有序的環境中,才會有安全感。
但如果小孩在這期間,安全感都沒有得到滿足的話,那麼隨著秩序敏感期的離開,小孩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感覺就會一直延續下去,容易使小孩的內心受到影響。
04家長如何應對小孩的秩序敏感期?
當家長了解了該敏感期,對於小孩的重要性後。那麼如何在秩序敏感期進行良好的應對,就是每位家長需要考慮的了,通常可以採取這些方式。
1.家長要尊重小孩的想法
很多家長在小孩進入秩序期後,往往會出現不適應的感覺,甚至會出現破壞小孩秩序的行為。其實想要小孩順利的度過秩序敏感期,在不破壞原則的基礎上,最好充分尊重小孩的想法。
因為很多中國式的家長,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他們不能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去尊重小孩,他們會覺得小孩是自己生的,是自己的附屬品,所以,小孩應該無條件的認同自己。
但事實上,在小孩處於這個階段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夠給予小孩一些尊重與理解的話,反而可以幫助小孩儘快度過這一階段。
2.家長要擁有共情的能力
通常小孩在敏感期的時候,會表現出比較糟糕的情緒,甚至有些小孩也會被自己糟糕的情緒嚇倒,但是家長具有的共情能力,能讓小孩擁有比較安心的感覺。
因為家長的共情力,會讓小孩覺得家長對於自己的這種秩序建立,也是非常肯定的。
所以,在敏感期的這個過程中,小孩也能敞開自己的想法,邀請家長幫助自己一起度過這一時間段。
3.家長儘量不要讓小孩出現認知混亂
當小孩處在敏感期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讓小孩出現對秩序上的認知混亂,這將給小孩秩序行為的養成,帶來極大的影響。
例如有的家長會和小孩開玩笑,將小孩已經擺好的玩具給弄亂,認為小孩再去重新擺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家長的這種行為,反而會讓小孩對自己的自我認知產生懷疑,甚至會覺得自己的自我認知出現了問題,這就延長了小孩秩序敏感期的時間。
4.儘量滿足小孩需要的秩序感
小孩處於這個敏感期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對外在事物的秩序要求。家長如果能夠儘量營造出一個充滿秩序感的環境,就能夠縮短小孩敏感期的時間,而且會給予小孩更多的安全感。
其實小孩處於秩序敏感期的時候,家長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小孩的行為,理解小孩的想法,並且幫助小孩度過這個敏感期。
因為小孩雖然處於敏感期中,但是小孩敏感期中的一系列行為,都會給小孩的成長,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而且家長的協同參與,其實能夠讓彼此間的關係更加親密,也能讓小孩充分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
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引導工作,並且儘量幫助小孩順利度過這個階段,讓敏感期儘可能的縮短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