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舉行100周年。歷年來均宣稱自己曾奪取該博覽會金獎的「國酒」茅臺自然是不肯放過宣傳機會,從去年起就通過不斷預熱升溫的活動造勢:在北京高調推出售價100萬元的「金獎百年百瓶大全套」、拍電視連續劇《赤水河國釀》、尋訪與茅臺有關的百名人物、徵集百年老照片……忙得不亦樂乎。
那麼,茅臺的「金牌血統」是純正的嗎?它是否真的獲得了這項一直以來最引以為傲的國際大獎?茅臺是從何時開始宣傳自己奪得金獎的?汾酒、榮和燒坊等不斷質疑茅臺的獲獎史,有依據嗎?茅臺為何一直不作正面回應?近日,長江商報記者去往貴州實地深入採訪,揭開了這個百年之謎。
目擊:
酒廠內處處可見「金獎」展示
一進貴州省仁懷市的茅臺集團大門,便可見展示的「1915年勇奪巴拿馬金獎」參展酒罐複製品。
在22層的茅臺集團辦公大樓前,有一尊高近20米的「貴州茅臺酒榮獲國際金獎紀念碑」。紀念碑上方是「仙女灑酒飄香」的雕像,下方是1915年巴拿馬金獎獎章、1985年國際美食及旅遊委員會金桂葉獎獎牌以及歷次國際獎介紹;背面為國內歷次獲獎記載。
貴州茅臺官方網站的說法是,1915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行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貴州省推薦了茅臺「成義」、「榮和」兩家作坊的樣酒參展,以「茅臺造酒公司」的名義,統稱為茅臺酒送出。展會上,茅臺酒以其特有的優點徵服了各國的評酒專家,被譽為世界名酒,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從此蜚聲中外。
在茅臺集團的網站上,還有茅臺酒「怒擲酒瓶振國威」奪金的故事:身著長袍、梳著長辯的中國人被視為「東亞病夫」,用土陶罐盛裝的茅臺酒無人問津。展會即將結束,一位中國代表心生一計,佯裝失手摔壞了一瓶茅臺酒,頓時酒香四溢,使評委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經反覆品嘗後一致認定「茅臺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於是向茅臺酒補發了金獎(因為此前已評出金獎產品)。在國運不濟、飽受欺凌的舊中國,茅臺酒大長了國人的志氣。
在由茅臺集團出資修建的文化景點「中國酒文化城」裡,陳列有一張上世紀80年代的《貴州日報》廣告。這個以「貴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註冊商標通告(159號)」名義登載的二分之一版面廣告上,有貴州茅臺酒「多次被評為國家名酒榮獲國家金質獎」、「1915年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等宣傳語。
「中國酒文化城」中還陳列有一塊「巴拿馬金獎」的金牌,不過,長江商報記者路遇的幾位參觀者笑稱,它看著不像金牌,更像是一塊銅質的獎牌。
通過酒業內人士協助,長江商報記者找到了貴州茅臺從上世紀50年代建廠之初到2012年的全系列產品資料。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儘管茅臺酒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有「巴拿馬金獎」的宣傳,但在其產品包裝上出現這種說法的時間卻非常晚,且前期產品包裝的說法與「金獎」之說有明顯差異——
1954年,其酒瓶背標上的廣告語寫著「解放前曾在巴拿馬賽會評為世界名酒第二位」,這顯然不是金獎。
1982年,茅臺酒背標文字改稱「貴州茅臺酒為中國八大名酒之一,早已享譽國際,曾於公元1915年在巴拿馬賽會評為世界名酒第二位」。
1984年,其背標文字變成「一九一五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獎章、獎狀。……歷屆全國評酒會均被評為國家名酒,榮獲國家金質獎章」。仍然沒有「巴拿馬金獎」的表述。
繼續沿用二十年後,在2003年的新版背標上,出現了「茅臺酒文化悠久,是中華文化酒的典型代表,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後,多次獲得國際金獎,蟬聯歷屆中國名酒稱號」的說法。這一提法沿用至今。
為何關於獲獎的說法前後不一?既然不單有獎章,還有獎狀,那麼獎狀在何處,為何茅臺酒廠從未示人?在「中國酒文化城」內陳列的1960年茅臺酒廠內部資料《貴州茅臺酒整理總結報告》中,長江商報記者也發現,「金獎」並無體現:其第一章「前言」中稱,茅臺酒「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曾在1915年巴拿馬賽會上評為名酒,榮獲獎章和獎狀」。
探訪:
「巴拿馬金獎」茅臺酒面世特別遲
關於巴拿馬獲獎,《仁懷縣誌》(編纂於1988年至1991年)是這樣記載的:
民國四年(1915年)茅臺成義、榮和兩家酒坊的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被評為世界名酒,獲得了獎狀和獎章。因沒有註明是哪家酒坊產的酒獲獎,兩家酒坊發生爭執,並提起訴訟。仁懷縣商會難於裁決,於民國七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處:獎狀獎牌由縣商會保存,兩家酒坊所產茅臺酒均可在商標上註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字樣。
這裡面從兩家酒坊獲獎,講到發生糾紛、省公署主持公道,隻字未提到金牌。
為了解得更清楚,長江商報記者找到了1918年貴州省長劉顯世親自斷案後由貴州省長公署發出的指令,在這個堪稱「中國最早的智慧財產權訴訟案」的裁決中,仍然看不出有「金獎」之表述。
出於進一步釐清事實的需要,長江商報記者還輾轉找到一張榮和燒坊獲獎後委託重慶道門口美味村酒家銷售時的廣告。廣告稱,「本燒坊開設於貴州仁懷縣所屬茅臺村,歷有年,深蒙各界嘉許。民國四年運赴美國巴拿馬賽會,蒙給獎憑、獎牌,由農商部轉諮來黔,承領在案,人所共聞。此酒之特色,中外鹹知。茲再精不惜工貲,改良造作,總期盡美盡善為目的。如蒙仕商賜顧者,請認明麥子商標為記,庶不致誤。」
這裡,照樣看不出半點「金獎」的意思。
貴州茅臺酒的前身,究竟是獲得的什麼獎?在1939年七月初版的《貴州經濟》一書(由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發行)中,對這次獲獎史實也有體現,而且記載非常明確。書中介紹茅臺酒時這樣寫道:「……曾於民國四年世界物品展覽會,榮和燒坊送酒展覽,得有二等獎狀獎章」。
從前面茅臺酒瓶上的「世界第二位」,到《貴州經濟》上的「二等獎狀獎章」,茅臺具體得的什麼獎已經呼之欲出了。
發現:
當年獲獎燒坊未說有「金獎」
事實上,除了貴州茅臺大肆宣揚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還有山西汾酒等酒企也自稱獲得了巴拿馬金獎。這個讓各大酒企紛紛搶搭關係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到底是個什麼大會?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全稱是「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The 1915 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當時主要是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被開鑿通航而舉辦的一次盛大慶典活動,會址設在美國舊金山市。美國人遊說了33個國家參加,其中包括當時的中國。博覽會從1915年2月20日開展,到12月4日閉幕,展期長達9個半月,總參觀人數超過1800萬人,開創了世界歷史上博覽會歷時最長、參加人數最多的先河。
到底是什麼獎並不重要
專訪:茅臺前任「掌門人」季克良
茅臺前身到底得的是個什麼獎?獲獎的獎牌獎狀是不是真的不見了?長江商報記者隨後採訪了在貴州茅臺工作超過48個年頭的前任「掌門人」、目前擔任貴州茅臺酒廠名譽董事長、技術總顧問、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集團)董事、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季克良,以及貴州省仁懷市政府經濟研究室主任、仁懷市釀酒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周山榮。
長江商報記者:今年是茅臺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100周年。當年得的是什麼獎?
季克良:有的是說金獎,有的說是二等獎,具體的,因為我們是後來人,獎章獎狀也沒有了。根據當時的判決,這兩家酒廠(王茅和華茅)都可以使用,獎章獎狀實物都由縣商會保留。到底得的是一個什麼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繼承和發揚,把現在的事情搞好,繼承和發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