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茅臺宣稱所獲"巴拿馬金獎"被指造假,前掌門人季克良回應稱,得的什麼獎不重要。但這個"金獎"不僅不實,而且是整個社會合力捏造的。
在貴州茅臺官方網站上所列的第一個榮譽就是,1915年美國"巴拿馬博覽會"金獎。1915年貴州省推薦了茅臺"成義"、"榮和"兩家作坊的樣酒,以"貴州公署酒"(即現在的茅臺酒)的名義參展,博覽會結束後,中國代表團團長陳琪編撰了官方總結的《中國參加巴拿馬博覽會紀實》,在此書第181頁,記載了貴州公署酒(茅臺酒)在巴拿馬博覽會上榮獲銀獎(Silver Medal),這也是貴州省唯一在巴拿馬博覽會獲獎的酒。
實際上,巴拿馬博覽會共設獎六等,分別是:Grand Prize(大獎章)、Medal of Honor(榮譽獎章)、Gold Medal(金獎)、Silver Medal(銀獎)、Bronze Medal (銅獎)、Honorable Mention(榮譽獎),每個獎項都對應一個分階,銀獎對應的是85到94分。整個賽會結束時,中國共獲得1211個獎項,其中大獎章(一等獎)57枚,榮譽獎章(二等獎)74枚,金獎(三等獎)258枚,銀獎(四等獎)337枚,銅獎(第五名)258枚,榮譽獎(227枚)。由此可見,貴州茅臺酒當年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的銀獎只是第四等,即便是其宣傳的金獎也只是第三等而已。
建國後,茅臺在巴拿馬獲獎的說法也不斷變化。新華社1955年6月27日電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茅臺酒曾參加巴拿馬賽會,被評為世界第二位"。1959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茅臺酒之鄉》寫到道:"1915年,世界各國在南美洲召開聞名於世的巴拿馬博覽會,我國的八大名酒也在參加比賽之列。當時,由於我國國際地位很低,外國資本家總想貶低茅酒的地位……賽會只得把質量該屬第一的茅臺酒評為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白蘭地。"但自此之後,國內主要媒體對茅臺的報導很多,大多沿襲了"世界第二"的說法。一直到1974年的《貴州日報》、1979年的《工人日報》均持這種說法。
實際上,《人民日報》文章有諸多常識性錯誤:"巴拿馬博覽會"並非在南美召開,舉辦地是在美國舊金山;"八大名酒"的概念則最早始於1963年的第二屆全國評酒會;巴拿馬博覽會從未對酒類產品單獨評獎,酒與大豆、水果、豬鬃等一同歸入農產品,因而無所謂世界第一、第二位的酒;白蘭地是酒的一類(指葡萄發酵後經蒸餾而得到高度酒精,再經橡木桶貯存而成的酒),各國上百種參賽白蘭地,不可能統一獲得"世界第一"的稱號。
據從《看歷史》雜誌考證,能查詢到的"茅臺金獎說"最早記錄始於1981年。1981年《光明日報》發表名為《"開壇香溢十裡家"——訪貴州茅臺酒廠》的文章,稱茅臺酒榮獲金質獎章,認為茅臺酒廠是改革的先鋒,"1978茅臺酒廠通過整頓企業,調整班子",結束了"連續十幾年虧損"(1979年《茅臺酒香,飄揚四海》),成為改革典型,在此背景下,"茅臺酒榮獲金質獎章"的消息隨著鋪天蓋地的媒體報導和宣傳迅速變得老幼皆知。從這時起,茅臺和"巴拿馬金獎"再也不曾離開過。1986年,茅臺酒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紀念茅臺酒獲巴拿馬金獎七十周年活動","巴拿馬金獎"的說法似已成為"定論"。
關於"金獎"的來歷,茅臺官網曾有名為《茅臺酒是怎樣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的》的文章稱:"當時,身著長袍、梳著長辮的中國人被視為'東亞病夫',用土陶罐盛裝的茅臺酒無人問津。展會即將結束,一位中國代表心生一計,佯裝失手摔壞了一瓶茅臺酒,頓時酒香四溢,使評委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經反覆品嘗後一致認定'茅臺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於是向茅臺酒補發了金獎。"
這就是流傳甚廣的"怒擲酒瓶振國威"故事,實際上,這個故事最早見於1982年《旅行家》雜誌上一篇《坎坷兩千年,酒香飄萬裡漫話茅臺酒》的文章,原文是"展覽會開幕後,有人不慎,把擺在地上的一瓶茅臺酒踢翻,結果瓶破酒流,香氣四溢,轟動博覽會。這也許是傳說。"但在此後類似的報導中,"怒擲酒瓶振國威"故事結尾再也沒有"這也許是傳說"出現。
此外,據《中國參加巴拿馬博覽會紀實》記載,在巴拿馬博覽會上,中國展品確有補發或升格獎項的情況。中國代表團團長陳琪為避免"滄海遺珠",致函高級評審會請為中國展品補發、升格獎牌。他所申請補獎的展品有近百種。農產品中,他直接申請補發一等獎的有七項:它們是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浙江、湖北、江蘇七省的茶葉。這些補發升格的情況如實體現在《中國參加巴拿馬博覽會紀實》的各省獲獎名冊上。名冊上,七省的茶葉被記為一等獎,是補發後的結果;徐家匯孤兒院、漢冶萍公司、招商局等幾十個農業、藝術、教育展品都是升格、補發後的獎項。但其中並無茅臺酒補發、升格的記載。
2012年10月,在茅臺起訴貴州榮和燒坊商標侵權案中,榮和燒坊董事長仇福廣就指責"茅臺集團一直在欺騙全國人民",虛構其獲得1915年美國"巴拿馬博覽會"金獎的歷史,並要求茅臺集團道歉。 在庭審時,仇福廣出示了2000年出版的《世界食品經濟文化通覽》作為證據,茅臺酒廠前董事長、貴州茅臺酒廠名譽董事長季克良亦為該書的常務編委之一。在該書第931頁顯示:貴州公署酒獲得是巴拿馬賽會銀獎。
而從包裝文字與宣傳手法上,茅臺至今仍宣稱是"金獎"。1984年,茅臺背標文字變成"一九一五年巴拿馬博覽會榮獲獎章、獎狀。"直到2003年,新版背標出現"1915年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後,多次獲得國際金獎,蟬聯歷屆中國名酒稱號"的說法。這一提法沿用至今。2014年,山西經濟網記者歐志強也曾撰文《酒業大佬茅臺的"金獎"軌跡》稱,茅臺酒公然將"銀牌獎章"、"世界名酒第二位"、"獎章、獎狀"更改為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除了在宣傳以及產品包裝上突出"金獎"地位,自1986年年開始,更是年連續三個10年,茅臺都在人民大會堂舉辦至高規格巴拿馬金獎紀念會。2013年12月,茅臺在深圳發售"茅臺金獎百年紀念酒",在活動現場,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就表示,"巴拿馬金獎"成就茅臺世界級地位,"巴拿馬金獎",從來都是茅臺最重要、最值得紀念的事件。
2014年,貴州茅臺就通過不斷預熱升溫的活動造勢,宣傳"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100周年":在北京高調推出售價100萬元的"金獎百年百瓶大全套";編輯出版《百年茅臺》、《國酒文化叢書》等書籍;拍電視連續劇《赤水河國釀》;尋訪與茅臺有關的百名人物;召開"金獎百年"紀念大會等活動,儼然已完成鍍金,將巴拿馬金獎放入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