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觀、寺廟向施主贈送佩帶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為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過端午節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成了普遍的習俗,目的都是為了驅邪消災。
在古代,端午節風俗照例要飲雄黃酒。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
雄黃酒的用處
普通百姓對雄黃酒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雄黃酒跟白娘子的故事。在民間傳說中,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嚇煞了許仙。《吳郡歲華紀麗》卷五:
今吳俗,午日多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餘酒染小兒額、胸手足心,雲無蛇虺之患。復灑餘瀝於門窗風俗封凍壁間,以祛闢毒蟲。
將雄黃和蒲根、酒混合在一起,就是雄黃酒了。將雄黃酒沾在小孩子的額頭,傳言可以闢邪闢蟲,《燕京歲時記》說:
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端午這天,各地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號稱「端五景」。人家各有宴會慶賞端陽。藥市、酒肆會做生意的買賣人,會向老顧客贈送雄黃、蒼朮、酒糟。各行各業在這天也歇業,眾人在酒店裡開懷暢飲,名曰「白賞節」。
雄黃酒的做法
民間雄黃酒的做法是: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不過也有單獨用雄黃浸酒的。因為相信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更有拿雄黃酒塗抹在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王」字,這種風俗稱為「畫額」,也是為了驅除邪魅。
仲夏疾病流行、毒蟲活躍,還有將雄黃酒噴灑在房屋壁角陰暗處,以避毒蛇蜈蚣等物,驅散癌疫毒氣。有水井的人家,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為什人們相信雄黃有如此魔力呢?說起來,最早使用雄黃的,是道家。雄黃是道家煉丹中常用的藥材,葛洪在《抱樸子》裡就提到用雄黃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煉雄黃方」,用雄黃做主藥,酒為輔料,認為喝了這酒,「腹中三蟲伏屍去,心開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闢蛟龍。入山闢虎狼,入軍闢五兵」,後來在民間就形成了對雄黃酒的推崇。
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又稱雞冠石,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藥。的確,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的功能。中醫認為,雄黃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
端午節雄黃酒的前身,應該是菖蒲酒。菖蒲葉形如劍故稱「蒲劍」,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劍」。製成的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的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本草綱目》載:
「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痺,通血治骨瘻,久服耳目聰明。
早在《後漢書》裡,就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是我國歷史傳統名酒,在漢朝就聲名遠揚。尤為歷代帝王、官官所喜用。孫思邈《千金月令》:「端午,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謂之蒲酒。」
古人飲雄黃酒,並不可取。雄黃其實有毒,連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風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黃酒不能喝,這在今天是需要普及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