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八旦木
1
今天是教師節,先祝福所有的老師們節日快樂,桃李滿天下,工資再提升,精神物質雙豐收。
今天是教師節,西安選擇這個時機召開2.0版的全市教育大會——西安市慶祝2020年教師節暨教育強市建設推進大會,足見對教師和教育工作的重視。會上,一年來做出突出貢獻的老師獲得表彰,西安教育工作尤其是基礎教育提升工作得到肯定,基礎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進展情況和下一步方向也進一步明確。
從去年10月10日召開1.0版本的全市教育大會,一年的時間裡,西安教育工作可謂碩果纍纍——
今秋新投用學校195所,新增學位19.4萬個;
「三名+」工程推進順利,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提升明顯;
均衡教育新格局逐步形成,「擇校熱」降溫明顯,民辦初中報名人數較去年減少2.5萬人,6所熱點民辦初中報名人數較去年減少1萬餘人,115所民辦小學,81所不需要電腦派位。
以上種種,都說明公辦學校正在奮力追趕,與民辦學校的差距正在縮小。但是要說超越,顯然還為時過早,其中很多先天短板並不是僅僅通過新建學校、提升師資就能彌補。下面這兩位家長的聊天,貌似說出了公辦學校一些尷尬的處境。
2
這兩位家長是一所質量還不錯的公辦初中初一新生的家長,在今年的小升初新政下,家長A的孩子放棄了搖號直接上了這所公辦,家長B參加了某五大的搖號未能成為幸運兒,也順利回到了對口的這所公辦。兩位家長的聊天,便是從他們孩子所在的這所公辦說起。
家長B先從自己孩子的切身經歷感嘆了一番。他說,僅憑自己孩子未能搖上民辦還能順利回到對口的公辦,起碼說明公辦學校的量在提升。當初決定給孩子報民辦搖號的時候,其實心中還是很不踏實的,生怕搖不上被調劑到既質量不咋樣又離家遠的學校。對應的這所公辦中學,去年還剛剛發生過入不了學的家長在學校門口拉橫幅的事。
家長A則後悔當時沒有報民辦,「早知道今年報名的人少,搖不上還能順利回來,咋也要報名搖一下。」
話說到此,兩位家長同時想到了一個問題——今年降溫的「擇校熱」,明年會不會反彈?畢竟,今年很多人都是出於和家長A一樣的顧慮而放棄的搖號,明年,很多家長看到今年的情況,反倒沒了顧慮,何樂不「旱澇保收」?
這個話題也就是到此為止,兩位家長互相安慰,都說咱已經過了這一步,也操不了別人的心,現在不管沒搖上遺憾、還是沒搖號後悔都已經沒用,關鍵的是,怎麼讓咱們的娃在這三年裡不掉隊,三年後能不比五大的娃差,才是問題的核心。
順便加個旁外音,這兩家的娃,學習成績都還不賴。
3
正因為學習成績都不賴,他們才不願意讓娃輸在第二條起跑線。
正因為學習成績都不賴,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民辦學校各種操作,自己娃所在的公辦學校卻巍然不動,心中充滿了著急和蕉綠。
家長A說,聽說某五大還沒開學就分班考了,若干個重點班。
家長B說,何止分班了,都開始補課了,但也只是給重點班的補。
家長A:咱學校也分班了,但就不知道有沒有重點班?
家長B:都是平行班。聽說原來也分過重點班,但是有人舉報投訴,後來就不設重點班了。
兩人幾乎同時一聲嘆息。僅就這一個靈活分班,民辦學校就讓公辦學校徒呼奈何。
緊接著徒呼奈何的,便是補課。民辦學校可以給重點班的娃們開小灶,公辦學校既沒有重點班,更不敢違背政策開小灶。
這幾乎是無法彌補的先天差距。
全面搖號,可以讓公辦民辦相對均衡生源;強化師資建設,提高教師待遇,可以讓公辦學校的師資力量保持穩定,穩步提升;改革績效獎勵辦法,也調動了公辦學校老師的積極性,這些都有利於縮小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差距,但是,公辦學校受到的掣肘、民辦學校鑽政策空子的「機靈」,卻是非學校所能為,更不是家長所能左右。
兩家長都說,不讓強制補課可以理解,但是可以實施自願補課啊。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公辦學校想多學些的娃,被硬生生地按在起跑線上不讓跑?公辦學校,也被硬生生地牽著繩子只能走不能跑?
4
國家一直在強調義務教育階段減負,但別說西安,放眼全國範圍,只要是希望娃通過讀書這個途徑「知識決定命運」的,哪個敢給孩子放羊,哪個沒有增負?
家長A問,有個新聞你看到了沒?說是北大清華畢業的高材生,都去街道辦找工作了。
家長B回,看到了。現在的就業形勢是越來越嚴峻啊,清華北大的都得到街辦找工作,其他大學的就更難說了。如果咱娃將來上不了個好大學,都不知道會是啥樣子。
兩家長由此得出又一個共同意見,咱既不是家裡有礦的,又不是城中村有房的,還是遺傳裡沒有做生意發大財基因的,娃以後想有個相對體面的工作穩定的生活,還得只能走學習這條路,街道辦怎麼著也比送盒飯強啊。
可是,要走上學這條路,繞不過去的,就是應試教育。不管從上到下的職能部門怎麼強調素質教育,成績和考試,在可見的眼下,一點都沒有可商量變通的餘地。
考考考,教育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民辦學校,就善於迎合這個法寶,公辦學校,卻常常被掐住了命根。
常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但這個理念,在公辦學校,經常成為悖論和一句空話。
像A和B這樣的家長,當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按在起跑線上,學校不分重點班,不能開小灶,他們只好自己想辦法。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拼命的給孩子報班,而且必須是五大旁的輔導班,最好還能是和五大有千絲萬縷聯繫的班。學校不讓補,就只好在外面補,至於由此額外增加的距離、時間、金錢成本,早都不在考慮範疇了。
「我要把沒上民辦省下來的學費,只能多不能少地給娃花到報班上。」家長A咬牙切齒地說。
家長B深以為然。
兩位家長很不輕鬆的聊天的最後落腳點,終歸還是落到了報課外輔導班這個話題,在這裡,兩人發生了不下的分歧,一個認為最好報一對一,一個則傾向於能和五大的學生同堂。爭執不下時,愈加蕉綠的他們很想給全市教育大會捎個話,不管是政策還是管理,能不能對公辦和民辦都一視同仁一把尺子,別讓有些規定,成了公辦學校的枷鎖,卻對民辦學校可有可無。教育公平,對孩子們要公平,對學校,一樣得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