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夕,在滿懷信心的掌聲中,西安碑林區大學南路小學朱雀分校的新校牌被揭開了。據悉,碑林區大學南路小學將採取「一長多校」的方式,全面管理朱雀大街小學。而此舉,正是碑林區教育局深化教育改革,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寫照。
有目共睹,一年,西安教育,大破大立!
曾幾何時,西安基礎教育公辦民辦結構失衡、優質資源相對稀缺,人、地、錢的三大矛盾,無論從哪一環節入手醫治,都是碰誰誰疼,誰碰誰疼。要醫治這樣的沉痾,既要心細、隱忍,更要氣正、膽大。非「快、準、穩、狠」,不可!用老陝的土話說:得下大勢!
2019年9月,在經過縝密的調研和重新布局後,西安啟動了力破教育沉痾的「三年行動計劃」。那麼,一年時間裡,西安教育,有什麼起色呢?
一年,償還三大歷史欠帳
從大學區的推廣,到教師、校長的輪崗,在眾議紛紜的背後,是西安有關方面曾經的難言之苦:不是不想整治,只是無從下手,或者確切地說,不敢下手。
其實,西安教育沉痾,由來已久,歷史遺留問題與城市發展規劃相互交織,誰都知道破解的關鍵,就是人、地、錢這三塊硬骨頭!
2019年10月,《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發布,要在三年時間裡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30所,增加學位38.95萬個,滿足新增學位剛性需求;設立2億~4億元學校質量提升專項獎勵資金,每年對200所辦學水平提升成效明顯的學校給予獎勵;市級「名校+」聯合體內的「名校」自主招聘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招聘方案和招聘結果報市、區縣教育和人社部門核准;市級設立三年不低於50億元的學校建設專項獎補資金,給予區縣、開發區差異化獎補……
三大歷史欠帳,正在被逐步償還。
今年開學季,一大批新建、改擴建學校投入了使用。「這個學校現在是真的美啊!大變樣!娃放在這裡,放心!」跟著孩子到大學南路小學朱雀分校報到的家長楊女士,開心地感嘆道。
據介紹,大學南路小學將履行「名校+」教育聯合體章程,與朱雀分校建立融合發展、共建共享管理機制。「手骨頭」(「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梯隊一個標準,統一培訓,統一練兵。在一個標準下的統一練兵,將讓分校的教師隊伍建設躍上高平臺。本部的10 個名師工作室、教研室全力引領,各學科教研組和分校各學科教研組無縫對接。
據了解,2020年,西安市財政教育經費預算203.13億元,較2019年增加37.68億元,為歷年之最。全市學位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計劃3年內投資500多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430所,增加學位38.95萬個。今年比原計劃超額完成25所,秋季開學共建成投運195所學校,新增學位19.4萬個。其中新建學校144所,佔總數的74%;公辦學校171所,佔總數的87%,是西安歷史上新建學校、新增學位最多的一年,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一。
同時,西安市多批次按需為公辦學校招聘教師7833名,是過去3年招聘數量的總和。市級財政在每年3000萬元教師培訓費的基礎上,從2020年起,每年又列支1000萬元專項用於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能力提升。
拋開官方發布的有關發展成效的數據,坊叔跟著學生們走進了校園,實地探訪。走進一間教室,看到漂亮整齊的白色課桌椅、全新的多媒體智能黑板、原木色的學生儲物格,所有的課桌椅都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高調節高低。教室選取的所有材料均為環保、綠色材料,並且教室、部室都做過空氣治理,經省級權威機構檢測已完全達到國家標準。
「今天教育的模樣,就是明天中國的模樣。在這裡,我看到了教育最好的模樣,西安把教育當作『頭號民生工程』在抓,我們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已經成為現實。」西安市初一新生家長梁友誠說。
新校舍,裝入新機制;好資源,導入「老大難」。西安教育,在這個開學季,雙管齊下,一步到位。
擴容 增量 提質 均輸
平心而論,西安教育整體質量不弱,在西部省份中長期名列前茅,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均衡性不足,就是老百姓曾經詬病的:好學校太好了,卻也有些太少了!
除了加大投入,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加強名校和富集區的輻射力,也是關鍵之一。
西安市碑林區,是西安乃至陝西省的優勢教育資源富集區,擴大自己的輻射力,為西安市整個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晶片,碑林區教育局站在大格局,下了大工夫。通過實施「四優」工程,不僅讓優質教育資源在自己區內更優,也讓自己手裡的「寶藏」走出去,覆蓋、影響、帶動更多地區。
著眼於區內 「985」、「211」等國內重點高校較多的優勢,碑林區充分發揮大學附中的品牌效應,全面推進「名校+」深度改革,打破體制機制壁壘,實施政府辦學與大學自辦學校深度融合的跨體制辦學模式,探索西安市含光中學由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進行集團化管理。碑林區在全市率先實現了「名校+」全覆蓋,區級「名校+」教育聯合體總數達112個(一長多校6個、託管校6個、聯盟校65個、集團化21個、合作校14個),為西安教育貢獻碑林經驗和力量。目前,創建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36個,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數量和佔比在全市處於前列,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教育教學綜合實力處於全市領先水平。
老城區教育資源相對好,新城區歷史欠帳多。這是西安在教育發展過程中,遺留的部分問題。在這一點上,作為成熟區的西安市新城區也探索實踐了自己的一套輻射模式。
89中,是西安的老牌公辦學校了。作為一所省級重點高中,在這次的行動計劃中,西安市對其給予了更大的投入與支持。據校長呂高願介紹,「學校未來的建設目標是完全的高中形式,未來將有24個班1200名學生,從辦學模式上是委託89中管理,充分發揮89中名校優質資源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呂高願表示,「根據新城區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學校有了用人自主權,學校就能以此激勵教職工工作熱情,激發辦學活力。」
但,教師和生源的失衡,卻得破開機制的梗阻。為此,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包括「名校 」聯合體內的「名校」自主招聘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等舉措,用以破除「人」之難題。
西安市第92中學建校四十餘年,因為地處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的道北地區,學校辦學發展也一直較為緩慢。2016年,該校開始整體重建,但2019年開始恢復招生後卻因為種種原因招生不暢,當年僅招生41人,全校也只有121名學生。行動實施僅半年,就已立竿見影。該校硬體設施已大為改觀,今年3月20日,89中學教育集團對該校進行了託管,從今年9月開始,92中與89中集團在招生、教學管理、教師績效發放等方面同頻共振,該校招生大約200名初一新生,計劃三年招滿600人。
均衡教育資源,絕非只從原來的基數上排列組合。西安在前所未有的改變原來的格局之時,同時又進一步擴大優質公辦學校的基盤。從教育人事改革入手,直面問題。據坊叔了解,組織、編制、人社、財政、教育等部門印發了「區(縣)管校聘」「校長職級制改革」「建立教育編制周轉池」等文件,積極推進核編工作。《三年行動計劃》計劃招錄公辦教師21000多名,第一年已經實際招錄7833名。力度之大,可謂歷史之最。
如何讓優質資源從「壘高」,向「鋪開」走?從解綁公辦院校的手腳,簡政放權,引入活力入手,尤其是創新教育方式,很重要。目前,全市已組建市級和區縣級「名校+」教育聯合體1052個,惠及學生107萬人,充分運用兼併融合、委託管理、集團化辦學、一長多校等四種緊湊型「名校+」模式,使「+校」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升。
高新一中「名校+」聯合體總校長、高新區第二高級中學校長王淑芳,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對學生來說這種改變是一件大好事,對老師和青年幹部來說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學校幾位幹部和20多位老師是高新一中派來的,三年行動計劃給了我們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平臺。」
可以說,一年來,《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未來,還需不畏浮「雲」
書山有路「雲」為徑,智慧課堂,在線教育大放異彩。這恐怕是疫情給全世界教育系統上的一課,我們從未如此近距離的感知到第四次產業革命的電波。
事實上,在《三年行動計劃》裡,西安市早有布局:到2021年,基本實現全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全覆蓋。「建立西安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和西安市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應用。」「創建網絡空間學習應用示範學校150所、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示範學校120所、中小學幼兒園智慧校園120所、中小學創客教育實踐室600個,上線優質資源270萬件,實現不同區域、不同學校、城鄉之間的資源共享、課堂共享。」
那些曾經被利益微妙堆積起來的「壁壘」,在「機制」的改革裡是那般舉步維艱,而技術革新的到來,或許能一招破解「教育資源失衡」的難題。
在新建、改建的學校裡,坊叔見到更多的亮點是「信息化課堂」。
作為西安市開發區,經開區也面臨著償還歷史欠帳的問題。今年8月底,坊叔在實地探訪中已經看到,經開二校、經開一校二期、經開八小現已進入建設收尾階段,3所學校已完成室內裝飾裝修、外立面裝飾、衛生保潔、室內空氣一次檢測,課桌椅、辦公家具已到位。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信息化教學工程的設備安裝:廣播及網絡已安裝,正在進行智慧黑板、功能部室、智慧校園、創客教室等設備安裝。目前,經開區已創建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示範學校3所、中小學幼兒園智慧校園5所、中小學創客教育實踐室5個。
而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開發區與行政區在之前的教育布局裡,有些事務並未剝離,當下的無縫對接+升級,是個交叉工作,也是一大難點。
西安市未央區域和其他區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十年前這個區域基本就是郊區、是個農村形態,西安市把行政中心決定往未央搬以後,這個區域才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拿教育來說呢,就是人口增加得特別快,教育資源的配置呢速度跟不上,再加上前些年西安的這種管理體制,社會事務是行政區來管、開發區的規劃管理各個方面是由開發區來管。按教育來講,開發區的教育我們也能管,但這個區域怎麼來配置教育資源?」
平穩移交、釐清權責是區區交接的重點。
「我們今年新建學校是6個學校,有3個是要交給相關的開發區,自己剩三個 (西航三校東校區)和2個幼兒園(漢都三幼和二附中幼兒園)」,未央區教育局局長程軍安介紹說,「我們堅持一個原則——要麼我們解決、要麼他們解決,加強對接,別讓家長為難,首先就是不能「推」。在我們這解決方便我們就解決,在他們那解決方便就在他們那解決,有時候適當地關注一下家長的意願。」
對於未央區來說,與經開區的交接是一方面,信息化也被同步啟動。
「西航三校本來也是我們的一個名校,從改擴建開始我們就希望它的起點高一點,把各種設施一次性配到,從整個設計規劃來講總體標準是比較高的。目前整個校園文化 先滿足秋季開學的需求,再根據區上財政的情況逐步的將信息化考慮進去分布實施。幼兒園這部分完全滿足今年開學的需要。設施設備前期已經全部採購到位 裝配到位。」程軍安說。
據他介紹,西航三校本身就是西安市的信息化試點,「創客教室、線上教育,包括家校間信息的聯繫,這樣的標準完全都要建立起來。這所學校原來在全市也是一個比較好的單位。前些年它原來的配備標準就比較高,學校錄播的教室,滿足學校線上教學的需要。」
當然,不僅在各個城區,「雲」巔之上,城鄉差距也需綜合考慮,對此,《三年行動計劃》也是畫滿了重點。「紮實提高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質量」;「加強信息化資源配置,提高全市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使用效益,實現網絡同步課堂、名師公益優課、雲教研在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常態化使用」......
關於信息化教育的工作,正在逐步進行,借「雲梯」爬升西安教育的這座大山,指日可待,這毋庸置疑。
其實,說到底,三年行動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是為了將優質資源共享到每一個孩子身上。有學上,也要上好學。
一年前,三年行動計劃出臺,同時,西安教育大會召開。西安市委書記王浩在會上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全省教育大會部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決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有限的資金、資源、編制全力支持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建設教育強市。「突出重點難點,直面短板差距,按照問題導向、突出重點,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屬地管理、權責統一,強力推動、穩妥操作的要求,決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步到位,抓好《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落實,全面加快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建設教育強市的步伐。」
一年已過,再觀西安教育,完全可以給一個大方的評價:機制破壁,技術搭橋,資金到位,師資充備。當然,前進的路上,不會少了「浮雲」,公辦民辦均衡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或許依舊會在一些時間節點,引發陣痛,改革的腳步,大多從部分非議中,款款而來;又在坦誠布公,積極溝通的「容錯」裡,錚錚而行。
三年行動計劃的提出,要深化的其實是用人機制的改革,必然觸碰以前從未觸碰的空間。「不畏」,才能「有為」,我們期待西安教育,綻放不一樣的姿態。(人民日報社陝西分社 208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