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一年四季都不缺席的唯有大集,蔬菜水果都有開花、結果、成熟期,最後漸漸走向冬眠;而東北大集不會因為誰的離開,誰的出走被推遲或被取消。如果把它看作一個人,我覺得它最像時間的玩伴,一直都在,未曾離開。
臨近春節,東北大集的「繁華喧囂」達到了高潮。航拍東北大集的鏡頭裡都是人頭攢動,煙花繚繞,要是不在標題裡點明這是東北大集,相信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廟會呢?趕大集的人從來沒有年齡的限定,老少皆宜。你看那街角小攤周圍滿是五六歲的娃娃,他們吵著說「給我給一根冰糖葫蘆。」「我也要。」「媽媽給我也買一根吧?」最東北大集上滿是人間煙火氣息,無處不在。
你再瞧賣肉的大叔,雖是三九天,溫度在零下15、6℃,他仍是一件單衫,外面罩著沾滿油汙的圍裙,手裡握著一把刀;若是小孩子見了他,必定大哭。千萬不要覺得他的豬肉不乾淨,這裡販賣的豬肉都是早上現殺的,你看這肉身上熱氣騰騰,從遠處看以為是一整頭豬被煮熟了呢!這些豬都是本地人用糧食餵養出來的,絕對不會有瘦肉精。要是嘴饞,趕快說:「給我來十斤。」東北人就是這麼豪放,這是氣候使然,性格使然,更是物價使然的結果。「豬肉來喲!」
一陣寒風,看到遠處起舞的人真是不少,紅紅綠綠的,這些人的衣服真是光彩奪目。走近一瞧,哪是人呢?分明是一幅幅紅紅綠綠的對聯。趕集的路人們都幫忙拾起,想著送還給主人,走近對聯攤位一看,這對聯種類眾多,不如就在這來幾副對聯和掛錢兒。買對聯的人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在攤位上很少見到年輕人來買對聯。我想傳統文化是真的需要從老傳到少,慢慢地薰陶,才能使其傳承起來。挑選好對聯,老人問了價錢賣對聯的主人應了他「能便宜一些嗎?」這是在東北大集上買賣成交的結束語,老一輩人的習慣,也算是一種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夏秋兩季,趕大集的人是最少的。因為夏天太陽出來的早且炎熱,人們都喜歡躲在家裡避暑;東北大集大部分都開設在農村,而參加的人大多也是農民;秋天正是農忙的時候,農民沒有太多的時間在集上閒逛,總是急忙採購完商品,就回到家秋收了。但在秋季大集上有幾樣東西是非常暢銷的,像油條、煎餅、包子、饅頭等等這是東北所稱的「快餐食品,」省去了做飯時間。
如今隨著城市化的演變,大集越來越少,商場越來越多,少了許多人情味,大集文化也慢慢被淡忘,或許百年以後的變遷,大集真的成了一個留在字典裡的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