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買特斯拉本來並不在計劃之內,因為已經有了兩部車,越野車搭配suv跑車型,都是大排量自吸車,使用的非常順暢,質量穩定,並沒有換車買車的想法,自認為不算是喜歡折騰的人。
今年二月份帝都新能源車排號,居然排到了,索性就決定買一部新能源車,正好市區開不用考慮限號的問題,而且也有地方可以安裝充電樁,以上算是支持買新能源車的原因。既然決定買,就準備買個能開幾年的,可選擇的本身就不多,那些虛標續航裡程的,依靠PR宣傳,靠內飾和裝修銷售的車是不考慮的,對北汽和BYD沒啥好感,技術也不行,品牌力太差,能選的也就是BMW,特斯拉,VOVOL。BMW的i系列和Polestar 2,比較下來還是不如特斯拉。所以決定買特斯拉,下一步就是選特斯拉哪一款的問題。Model s剛出來就去看過,Model X的外形我不喜歡,像個大麵包,裡面確實寬敞。最後看中Model 3,主要是看中了model 3新的電池、車架、電池包的技術,加上我之前的大排亮自吸車的癮也過足了,對大車也沒啥需求,對「鐵名片」也沒啥需求,最後還是選擇買特斯拉Model 3。
接下來,聊聊會考慮選哪一款。價格最貴的性能版,估計很多年輕人會非常喜歡,3.5秒的百公裡加速還是非常誘人的。我最開始選擇的是四驅版、19寸輪轂、全自動FSD駕駛包。後來仔細考慮我的兩部自吸車都是四驅系統,在帝都下雪情況不是很多,即使下雪或者大雨,可以開燃油四驅車出門,沒必要再買個四驅的小車。後驅版5.3秒百公裡加速已經足夠快,自己不屬於飆車族,所以性能版和四驅版對我而言意義不大;而且四驅的價格增幅接近車價的8%左右了,性能版更是多。所以放棄了四驅,選擇後驅長續航,後驅長續航版車重比全驅輕了100多公斤,加上只有後驅電機,續航自然較高,續航高還是很實在實用的因素,這是其一。
第二點,最開始選的19寸輪轂,額外加錢一萬多,試駕後,感覺18寸足夠,而且19寸的韓泰運動輪胎很不好找,估計後續維護費用較高,替代輪胎少,家裡自吸車的21寸輪轂,換輪胎時候動則2000多,4S店更是得3000多,感覺大輪轂有時候是個車廠的坑,而對Model 3這樣個頭的車,18寸的輪胎已經足夠了,19寸的扁平比小輪胎偏硬。果斷退掉了19寸選了18寸輪轂。
第三,顏色,這個各有所好,但從外形和車牌綠色考慮,選了多層漆的冷光銀,車顯得比較飽滿,更漂亮些,目前看是對的,當然,顏色是個各有所好的事。選擇漆這筆錢大部分人沒得省,除非選黑色,四月份特斯拉的漆選擇價格基本下降了4000-5000元不等。
第四,大頭來了,就是自動駕駛,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分三個層次,輔助自動駕駛、增強輔助自動駕駛、全自動駕駛,所有車在3月初降價前是都強制捆綁了增強輔助自動駕駛的,3月初特斯拉降價了接近四萬,客戶都多了一個選擇,選擇降價後的價格,或者贈送價值8500美元的全自動駕駛(待升級推出的),也就是說多給了一個選擇權。本人喜歡自己開車,相信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是一流的,但感覺中國的自動駕駛環境還不成熟,而且一些基本功能,例如定速巡航(非自動跟車)、車道偏離提醒、預撞提醒、車距離報警這些基本的ADAS功能都有,這些屬於成熟可靠的技術,對我喜歡自己控制車的人來講已經足夠了,而且即使有這個功能我也不敢全交給它操作,因此即然有個選擇機會,就選了降價,相當於車價整體少了10%。對很多朋友來說,買AutoPilot版(全自動駕駛功能)我認為是可以的,至少是科技感很強的,這個也是因人而異,軟體肯定也是逐漸成熟的一個過程,雖然短期不是盡善盡美,將來肯定是越來越完善。
第一部分聊了選車,第二部分我們聊聊車駕駛方面,這個最主要。這塊兒我對特斯拉Model 3評價很高,第一,車輛整體性很好,因為電池組整合的整體性更好,在車底部很平坦,車內地板也很平,整體車輛像保時捷跑車,流線型,風阻低,車輛整體重心降低,性能版的model3更低,加上車本身相比之前的Model S整體電池大幅度減重了,車身略短,但車重也有1.7噸以上,四驅版更得1.8噸以上(比後驅重100多公斤)。
懸掛方面,由於前面沒有發動機,有足夠空間,採取了雙叉臂懸掛,後面多連杆。總的來看,就是重心低,懸掛好,地板平坦,車輛配重中心更靠中間,使得車輛的駕駛性能感覺非常好,整個車感覺很「團」,轉彎靈巧,配合足夠推動這部車的動力和反應速度更快,車開起來的感覺不輸甚至超過BMW330。方向盤鬆緊可調,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調整方向盤的輕重。車輛長度4.6米多,後驅,基本不存在彎道甩尾的問題。經過溝坎和減速帶,不是哐當一下,而是很有整體感覺「膨」的聲音,18寸米其林輪轂感覺很好,19寸韓泰高性能運動胎可能會感覺更硬些。
最後,加速性能是電動車的強項,在0-100km/h這個區段,加速基本斃掉當前市面上90%、甚至於95%以上的車了,馬路上見到的汽油車基本都沒有電動車加速快,這是內燃機傳動效率和電機傳動效率的巨大差距,因此就駕駛的加速性能比,超越太多車,包括BMW330。平時動力隨踩隨有,但是在高速上,相信時速100公裡以上再加速,大排量的內燃機車可以匹敵,超過140碼估計高轉速大排量內燃機後勁更足,但當前大多數2.0T的發動機估計還不如model3的電動機。
還有一項的特別的,說說燈,特斯拉3的大燈非常亮,以至於對面在我開行車燈,近光燈時候都以為我打的大燈。大燈可以自動識別是否開和關,對方來車可以自動切換關掉遠光燈。倒車燈和一些車一樣比如大眾,只有一個倒車燈。車上的攝像頭很多,可以接U盤,相當於自帶行車記錄儀。
第三部分,聊聊電池組。我不是專家,但是我之所以選擇model 3而不是S或X,電池組技術進步和PACK技術的提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管怎麼說,S和X都屬於積累技術的第一代,Model 3車外形小,更適合電動化,車重小,能量密度高,性能會更好。此外,新的電池和電池成組技術,把電池數量從7000多節,減少到了4400多節,這是一個較大進步,給電池管理帶來了提升空間。
此外,看了一些專業文章,新的電池組成組技術和電池連結的技術有針對性的提升,重點是降低電池短路概率,大幅提升安全性,目前可以查詢的Model3嚴重碰撞和翻滾都還沒有起火的記錄,而S則不同,這點非常關鍵。相信特斯拉未來會使用新的電池和電池包技術升級model S和model X。查詢了一些事故,一部是翻滾,另一部高速撞擊了電線桿,還有一部被燃油車追尾,燃油車起火,但事故中model 3都沒有電池失控起火。這點和早期的S有很大不同。
第四部分,聊聊內飾,這塊兒很多人吐槽,包括一些車評人。但是我真心不這麼認為,我用過的手機包括黑莓,諾基亞,最後變成蘋果,其實很好用,至簡至美其實挺好,現在每次坐在model 3駕駛座,覺得好乾淨,好簡潔,乾乾淨淨的感覺,集中看路開車就可以了。之前的車上一堆按鈕,沒有了也就沒有了,很快習慣,而且特斯拉的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特別是滾輪的設計,讓人感覺在操控滑鼠。
有人抱怨沒有速度表,其實只是一個習慣問題,眼睛餘光很容易看到速度表,下面還有行駛路段的限速,也可以設置超限速聲音提醒,相反HUD投在前玻璃,哪個更清楚還不一定。低頭看速度表,未必比餘光看大屏幕上清晰的數字更容易、更清楚。因為沒有發動機轉速概念,轉速表沒用了,油耗表不需要,在屏幕上有可續航裡程的數字,哪還有那些儀表什麼事呢?奔馳S新款基本是兩塊大屏幕了,哪有什麼儀表?反而我覺得一塊大屏幕簡單幹淨利索,至簡,非常好。
空調出風口也整合了,表面上看,你可能以為沒有了,但是出風卻很智能,在大屏幕上操作很便利,各個風向。開了一千多公裡,基本上很熟練操作這些設置了。在屏幕上各種滑動,比按那些按鈕,再按上下左右鍵選擇項目速度快多了。吐槽的可能只是沒習慣而已,這部分不用擔心。
特斯達的車窗電機和座椅電機,我感覺用的應該是日本貨,電機步進的穩定性和電機聲音聽起來非常棒。你可以和國產一些低檔次電機對比,國產這些電機聲音,步進均勻性都差很多。座椅不是傳統皮,但是據說是納米處理,比較耐髒。座椅多向電動調節,目前看開了一千多公裡,座椅比較舒服,沒問題,本人181cm/78kg,頭部空間沒問題。座椅擁有記憶功能,可以記錄多人的座椅位置。全車配備電加熱座椅,這是電車優勢,就是有電,可以遠程啟動電熱座椅加熱,這在冬季是個福音,也可以遠程啟動空調,夏季非常實用。
內飾的設計很協調,全部至簡風格,但東西檔次不差,唯一真的值得吐槽是做工,比如一些橡膠條的貼合,銜接,部分接縫大小等。有人吐槽方向盤晃動,我的車絕對沒有,特意上車還晃了晃,沒有,應該是個案。還有深圳大雨車頂漏雨(也屬於膠條和做工細節),北京最近下了兩場雨,不是傾盆大雨,但是淅淅瀝瀝下了一天,目前看沒有問題。也許運氣好,目前車開起來沒異響,不知道時間長了會怎麼樣。
車是全景天窗,司機頂上的應該是鍍膜玻璃,水滴上去粉紅色,其他玻璃是防紫外線玻璃。車門玻璃無邊款,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對車窗密封條感覺可能是個消耗品。方向盤手感非常好,好操作,前面說了輕重可調,位置可調。車內儲物空間富裕,沒有變速箱,能不富裕嗎?USB以及12V電源皆有,基本不抽菸和不用特別的電器,USB就夠了。前排還設置了手機臺,並排放兩部手機富裕。扶手箱真的裡面空間很大。副駕駛的手套箱不大,開啟在屏幕上打開。車門處可以儲物。
另外大家關注的音響,我覺得很好,喇叭數量、質量都還不錯,不能說超一流或最好,但絕對能滿足一般需求。電臺調控,連接手機藍牙都很容易。上車就能自動識別你關聯過的手機,可以放音樂。藍牙電話更是基本功能。右手的滾球按一下可以開始語音識別,這裡面要注意,儘可能使用標準詞彙和標準造句結構,更容易識別,這塊兒可以提升的空間還比較大。
導航使用的騰訊地圖,感覺不如高德、四維圖新,地圖和導航這塊未來還有提升空間,屬於軟體升級的部分,國外估計可以用谷歌地圖,國內無奈,騰訊地圖上和特斯拉的融合還不夠好,有時候導航會死機,要重啟,這點是個BUG,只能靠以後不斷升級消除。
第五部分,聊聊續航裡程、能耗和電池充電。特斯拉Model 3標籤寫的能耗是13度電/百公裡,非常厚道,跟實際綜合路況下很接近。可能是最實在的標註。國內的新能源車,不管BYD,還是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都還是矇騙和PR的成分大,玩真的基本不行。特斯拉如果為了保護電池,充電上限按照特斯拉推薦設置到80%,下限20%,市內跑400公裡應該無問題,開空調還沒試過,開空調能耗增加20-30%,預計夏季和冬季寒冷時候,掐頭去尾跑300公裡應該完全無壓力。按照帝都通勤來回50公裡,可以開一周。(本人來回12公裡,如僅僅是上班的來回,即使考慮待機耗電,按照夏季開空調計算,估計也能跑20天了),算是城市代步神器。勻速的30-60公裡的能耗較低,不開空調可以跑接近1000公裡了,實際上高速能耗高過60公裡,開車猛加速猛剎車肯定也會能耗提高,這個跟開燃油車一樣。
充電方面,特斯拉超充兩個多小時接近可以充續航裡程300公裡上下,家用充電樁,每個小時大概可以充68-69公裡。國網的直流充電介於兩者之間。特斯拉Model 3是真真能夠滿足裡程需求,至少在整個帝都境內往返某地毫無壓力的車,這個還是按照開空調,僅僅使用掉中間段60%電量來測算的,已經有很高的裡程安全係數了。如果跑長途,可以充滿電,估計按100-120公裡時速度,開400公裡應該是沒問題的。
聊一聊後備箱和前備箱,儲物空間是很大,後備箱實際是兩層,下面有個小的,可以放入一些怕滾來滾去的東西。上層正常後備箱,進深大,縱深方向能放下28寸的旅行箱,球包,球包可按照進深方向放進去,而不是橫著放。改天試試應該可以放進去兩個球包。前備箱,兩層,一層是工具,另一層買菜可以放進去。大小跟登機箱差不多。總之,沒有傳統的傳動機構,空間騰出不少。不過,車沒有備胎/有備胎強/沒有備胎,重要事情說三遍,意味著跑野外還是不行的。
最後說說便利性,我覺得人機工程設計的還不錯,比如手機做鑰匙(這車就沒有鑰匙了,曬鑰匙的哭了),遠程遙控加熱和製冷,召喚,自動泊車,還有自動駕駛,讓你感覺車子是有大腦的,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此外,使用成本大幅降低,如果你使用家庭充電的話,每公裡耗電費大概5分錢;如果使用商業充電,大概2角五分每公裡,而且不需要機油機濾,2萬公裡保養一次都沒問題,就是換個雨刷,空濾之類的。智能化、低運行成本和維護成本,特別是智能化是以往車子無法給你的感受,還有一點,家裡另一半估計都會喜歡,就是通過Model 3就會知道你車停在哪裡了,經常串門的要小心了。
當然了,Model 3也並非完車,特斯拉包括所有智能化的車都會有軟體帶來的一些煩惱,例如黑屏重啟,定期要升級,軟體BUG等等,但是,我最終還是認為優大於劣,總之,選這輛Model 3並不後悔,甚至也相信,如果條件成熟,Model 3還有望成為「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