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給孩子的禮儀課》作者:李詹
以成績好壞來區別對待孩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會在極大程度上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一個遠方親戚曾琴的女兒榮榮上小學時,接榮榮放學的任務一直都是由曾琴的母親代勞,一來曾琴和老公因為工作在時間上不允許;二來老人退休了,時間比較自由,也希望能從一些其他的事情上找到存在感,排遣自己的孤獨。
有一次,她母親因為腰疾發作,不得不由曾琴自己去接榮榮。榮榮顯然沒有意識到是媽媽來接她,那種幸福之情溢於言表,恨不得讓周圍的同學們都知道今天是媽媽來接她。這時,一個有些微胖的小女孩走到她們面前,主動打招呼道:「阿姨,您是榮榮的媽媽嗎?」曾琴正欲開口表揚她很有禮貌時,榮榮卻使勁拉著曾琴的衣角,一臉不悅地想要離開。
曾琴不明就裡,又怕把同學關係鬧僵,只好連忙回復一句「對呀」,然後匆匆跟著榮榮離開。當再也看不見那個小女孩時,曾琴問榮榮:「剛才那個是你的同學嗎?你為什麼用那樣的態度對待人家呢?那樣很不禮貌,你知道嗎?」
「因為她是我們班倒數第一。」榮榮回答說,語氣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輕蔑之意,優越感十分明顯,似乎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她應該得到媽媽的表揚。
唉!在學校,似乎成績是衡量一切的標準,把孩子的三觀都給扭曲了。選班幹部,成績好的同學受歡迎;當眾演講,老師也把機會首先留給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就連開家長會,成績好的學生父母都會得到不一樣的對待。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孩子在拼父母,也是父母在拼孩子,或者通過孩子成績來展現家庭優越感。反觀當下我們做父母的行為,不是也經常出現「成績至上」的言論嗎?比如經常在吃飯的時候,與家人談論誰家的孩子成績優秀、考上了好大學,誰家的孩子成績一塌糊塗、讓父母操碎了心;當孩子拿回成績單時,分外關心他們班誰考了第一名……總之,是大人將孩子的純真「攪混了」。
雖然曾琴從未明確地要求過榮榮的成績,但是她頭腦中「成績很重要」的觀念早已潛移默化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榮榮。在榮榮心裡,她已經認為自己跟學習不好的孩子保持距離是正確的選擇。這可不是好兆頭。於是,曾琴決定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
「老師讓你們疏遠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嗎?」曾琴問。她很想知道自己孩子的這種「勢利眼」是從何而來,反正他們兩口子可沒跟孩子說過這個。
「不是老師,是外婆。」榮榮頭也不抬地糾正她。
「外婆怎麼教你的?」曾琴母親平時很注重對孩子的禮儀培養,她常說要將榮榮培養成小淑女。這樣的話怎麼會從母親的口中說出來呢?曾琴有些想不通。
「外婆常對我說,要多跟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學習他們的長處。」榮榮學著外婆平時說話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模仿起來,看起來還有些興奮和得意。
原來不僅僅是自己,包括家人都在無時無刻不在用一種自己都覺察不到的方式,向孩子傳遞著「成績很重要」的理念。曾琴這才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當天晚上,她把情況跟榮榮爸進行了溝通,決定召集全家人開一個小型的家庭會議,目的是讓全家人扭轉看只重成績的觀念,轉而將重心放到孩子的知識積累與能力發展上。這樣對孩子而言,他們就多了更多衡量同學是否優秀的標準,比如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可能動手能力很強,也可能課外知識十分豐富。外婆也十分開明,畢竟是個老知識分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當全家人的思想統一「戰線」形成後,接下來就是改變榮榮看法的時候了。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曾琴問她:「如果你因為學習不好就被所有的同學疏遠,你會怎麼想?」榮榮給出的答案是:「我當然不會學習不好,但如果是真的,我會很難過。」過了一會兒她又說:「那樣的話我就不想上學了。」
從那以後,那個叫娜娜的小女孩就經常出現在榮榮家,和榮榮一起學習玩耍了。通過接觸曾琴也發現,除了成績不盡如人意以外,娜娜真的是一個非常可愛、非常懂禮貌,而且十分善良的孩子。榮榮跟她在一起玩後,受益良多,也在生活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曾琴由衷感謝娜娜。
人人生而平等,這個理念一定要讓孩子深入內心。務必讓他們明白:人可以有職業的不同,但沒有貴賤之分,更不能以成績、家境好壞硬性歸類,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論是誰,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心。
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對所有人都要一視同仁。如果你輕視別人的原因是別人的地位低,那麼你也一樣會受到別人的輕視,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小故事:一視同仁
常言道:「愛人者人恆愛之。」不僅同學之間要平等相待,老師對待學生更要一視同仁,否則會使同學產生錯誤的價值導向。
有一位小學老師,她的做法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上課過了20分鐘,孩子們累了,老師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誰趴得最好,老師就摸一下誰的腦袋。每個孩子都覺得老師只摸了自己的腦袋,似乎只有自己獨享了老師的愛撫,其實老師在每個孩子的頭上都摸了一下——這個「秘密」孩子們是不知道的。這一「摸」體現了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