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友情,不能以成績、家境分三六九等

2020-08-28 娛有理


摘自:《給孩子的禮儀課》作者:李詹


以成績好壞來區別對待孩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會在極大程度上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一個遠方親戚曾琴的女兒榮榮上小學時,接榮榮放學的任務一直都是由曾琴的母親代勞,一來曾琴和老公因為工作在時間上不允許;二來老人退休了,時間比較自由,也希望能從一些其他的事情上找到存在感,排遣自己的孤獨。

有一次,她母親因為腰疾發作,不得不由曾琴自己去接榮榮。榮榮顯然沒有意識到是媽媽來接她,那種幸福之情溢於言表,恨不得讓周圍的同學們都知道今天是媽媽來接她。這時,一個有些微胖的小女孩走到她們面前,主動打招呼道:「阿姨,您是榮榮的媽媽嗎?」曾琴正欲開口表揚她很有禮貌時,榮榮卻使勁拉著曾琴的衣角,一臉不悅地想要離開。

曾琴不明就裡,又怕把同學關係鬧僵,只好連忙回復一句「對呀」,然後匆匆跟著榮榮離開。當再也看不見那個小女孩時,曾琴問榮榮:「剛才那個是你的同學嗎?你為什麼用那樣的態度對待人家呢?那樣很不禮貌,你知道嗎?」

「因為她是我們班倒數第一。」榮榮回答說,語氣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輕蔑之意,優越感十分明顯,似乎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她應該得到媽媽的表揚。

唉!在學校,似乎成績是衡量一切的標準,把孩子的三觀都給扭曲了。選班幹部,成績好的同學受歡迎;當眾演講,老師也把機會首先留給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就連開家長會,成績好的學生父母都會得到不一樣的對待。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孩子在拼父母,也是父母在拼孩子,或者通過孩子成績來展現家庭優越感。反觀當下我們做父母的行為,不是也經常出現「成績至上」的言論嗎?比如經常在吃飯的時候,與家人談論誰家的孩子成績優秀、考上了好大學,誰家的孩子成績一塌糊塗、讓父母操碎了心;當孩子拿回成績單時,分外關心他們班誰考了第一名……總之,是大人將孩子的純真「攪混了」。

雖然曾琴從未明確地要求過榮榮的成績,但是她頭腦中「成績很重要」的觀念早已潛移默化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榮榮。在榮榮心裡,她已經認為自己跟學習不好的孩子保持距離是正確的選擇。這可不是好兆頭。於是,曾琴決定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

「老師讓你們疏遠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嗎?」曾琴問。她很想知道自己孩子的這種「勢利眼」是從何而來,反正他們兩口子可沒跟孩子說過這個。

「不是老師,是外婆。」榮榮頭也不抬地糾正她。

「外婆怎麼教你的?」曾琴母親平時很注重對孩子的禮儀培養,她常說要將榮榮培養成小淑女。這樣的話怎麼會從母親的口中說出來呢?曾琴有些想不通。

「外婆常對我說,要多跟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學習他們的長處。」榮榮學著外婆平時說話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模仿起來,看起來還有些興奮和得意。

原來不僅僅是自己,包括家人都在無時無刻不在用一種自己都覺察不到的方式,向孩子傳遞著「成績很重要」的理念。曾琴這才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當天晚上,她把情況跟榮榮爸進行了溝通,決定召集全家人開一個小型的家庭會議,目的是讓全家人扭轉看只重成績的觀念,轉而將重心放到孩子的知識積累與能力發展上。這樣對孩子而言,他們就多了更多衡量同學是否優秀的標準,比如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可能動手能力很強,也可能課外知識十分豐富。外婆也十分開明,畢竟是個老知識分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當全家人的思想統一「戰線」形成後,接下來就是改變榮榮看法的時候了。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曾琴問她:「如果你因為學習不好就被所有的同學疏遠,你會怎麼想?」榮榮給出的答案是:「我當然不會學習不好,但如果是真的,我會很難過。」過了一會兒她又說:「那樣的話我就不想上學了。」

從那以後,那個叫娜娜的小女孩就經常出現在榮榮家,和榮榮一起學習玩耍了。通過接觸曾琴也發現,除了成績不盡如人意以外,娜娜真的是一個非常可愛、非常懂禮貌,而且十分善良的孩子。榮榮跟她在一起玩後,受益良多,也在生活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曾琴由衷感謝娜娜。

人人生而平等,這個理念一定要讓孩子深入內心。務必讓他們明白:人可以有職業的不同,但沒有貴賤之分,更不能以成績、家境好壞硬性歸類,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論是誰,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心。

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對所有人都要一視同仁。如果你輕視別人的原因是別人的地位低,那麼你也一樣會受到別人的輕視,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小故事:一視同仁

常言道:「愛人者人恆愛之。」不僅同學之間要平等相待,老師對待學生更要一視同仁,否則會使同學產生錯誤的價值導向。

有一位小學老師,她的做法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上課過了20分鐘,孩子們累了,老師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誰趴得最好,老師就摸一下誰的腦袋。每個孩子都覺得老師只摸了自己的腦袋,似乎只有自己獨享了老師的愛撫,其實老師在每個孩子的頭上都摸了一下——這個「秘密」孩子們是不知道的。這一「摸」體現了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一視同仁。

相關焦點

  • 杭州小學生被分「三六九等」,竟有人說這是應該?
    此前報導請點擊》》》杭州小學生被分組稱為「麻將組」 官方回應:已叫停近日,有網帖爆料,自己的孩子在餘杭一所小學讀二年級,班主任老師按每一單元的考試成績,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這麼小的孩子,同一個班級,就分為三六九等,還用上了什麼「麻將組」,這不是「誨人不倦」,而是「毀人不倦」。但是,一些網友的態度也值得咀嚼。有人說,社會就是這樣,分三六九等,讓孩子們早點接受現實好。還有人拿出教育懲戒權的說法,認為這是教育者的權限之一。這些說法如果只是開玩笑,大可一笑了之,但如果當真,那麼這又是一種悲哀。教育不同於現實。
  • 地理知識有三六九等之分嗎?
    地理知識有三六九等之分嗎?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雖然人人生而平等,但不同的知識價值不同,有三六九等之分。不然,為什麼要費勁巴拉地編教材?雖然平等主義者多麼不想看到知識的三六九等之分,但在客觀事實面前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斯賓塞之問有名得很。「為什麼在某草原地區會出現一棵近千年古樹?」「為什麼會全球變暖?」兩個問題比較,哪一個問題更有研究價值?
  • 花分五顏六色,人分三六九等
    你們有沒有分快慢班的經歷?那一年夏天,在結束了六年的小學生活之後,我回到了媽媽的身邊,準備開始我的初中生涯。不知道你們那有沒有這種經歷?根據小學六年級的期末成績,召集了全鎮優秀的學生,通知他們暑期集訓,然後根據集訓的成績分班。成績好的在快班,成績差的在慢班。
  • 有些學校開家長會把家長分三六九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有人說有些學校開家長會會把家長分成三六九等,這實在讓人啼笑皆非。我敢肯定,這要麼是某個玻璃心的家長自己臆想出來的,要麼乾脆是有人別有用心來抹黑學校和老師的!我分不起來啊!1.怎麼分呢?劃出普通家長區、ⅤlP家長區?2.用什麼標準分呢?按孩子成績、家長權勢或財富、家長的武力值?3.安排怎麼樣的座次和座椅呢?莫非讓ⅤlP家長坐在軟包沙發上,居於班級中心靠前的區域?誰坐第一把交椅?普通家長又怎麼排座次呢?左尊還是右尊呢?
  • 高中:學校按成績擇優分班,家長:我的孩子也不差,憑啥?!
    因為現在大多數高中學校都會根據中考成績或者在報導前到學校再參加一次測試出來的成績進行分班,把優秀的學生劃分成一個班,把末尾墊底的學生又劃分成一個班,在這樣的分班制度下,國內大多數中學形成了一個個 「快班」和「慢班」。分到「快班」的學生家長自然是高興,但是分到「慢班」的就不樂意了。
  • 父母拿孩子成績攀比和孩子拿家境攀比,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而父母拿孩子成績攀比和孩子拿家境攀比,這兩種行為,在意圖、手段和結果方面各有不同。在這裡我們不要受到語言陳述的影響,更為準確的描述應該是「父母拿孩子成績比較和孩子拿家境比較」。當我們用「攀比」一詞去描述問題的時候,就已經給這種行為定性了,而「比較」卻是一個中性詞,顯示了理性客觀,沒有感情因素參與其中。
  • 學生被分三六九等 學渣:孔夫子說的「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反正遲早要被分三六九等的,麻將就麻將,看開就好。@杭城路人:公司裡還分369等呢!@菜刀切麵條:這有什麼,很正常啊,單位還分正式工,合同工,零時工呢@zjhzzzz:高中還分重高、優高、職高、技校,你也可以去抗議下~@貓頭鷹JC:哈哈,三個組名好搞笑!不過按照成績排名早就有了,不是現在才有的呀,在中國的學校一直都存在排名。
  • 安全帽分三六九等,就是將生命分為三六九等
    安全帽分三六九等,就是將生命分為三六九等,這是對工人生命的蔑視,也是對工人合法權益的踐踏。而顯見的邏輯是,工人在一線作業,往往處於高風險中,更需要高標準的安全帽,需要高標準的保障措施。一定能夠程度上說,劣質安全帽泛濫,特別是工人戴不上合標安全帽,可能與相關包工頭(如果工人的安全帽是包工頭髮的)有關,也與監管者失職有關。
  • 外教也分三六九等 建議給孩子報名先驗「兩證」
    外教也分三六九等   有資質月薪過萬元   由於外教有母語國家和非母語國家之分,在資質和教育經驗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外教事實上也分為三六九等。此外,還要關注外教的性格、溝通能力,是不是有包容心和尊重,固執的不能要。」   但一些中小培訓機構由於沒有足夠的人力和實力對應聘者的真實情況進行詳盡的考查,往往會使不合格的外教也走上講臺扮演起了教師角色。此外,還有很多機構在打擦邊球,比如說一些連鎖的培訓機構,它可能在上海擁有聘請外國文教專家的資質,但在廣州還不具備,這其實也是不允許使用外教的。
  • 學生都穿統一校服,老師卻對家境「一目了然」?家長:很現實
    不得不說,有的老師德高望重,但確實有的老師會以貌取人,甚至是以孩子們的家境把他們分為三六九等。這雖然很不好,但無法徹底杜絕。就像有一次跟幾位家長聊起這事時對方所說的那樣,「真的很現實!」作為老師,是怎麼看出一個孩子的家境的呢?老師和孩子們經常相處在一起,往往通過三個方面看孩子的家境情況。無論外在如何,一個人的氣質、社交能力和金錢觀是藏不住的。
  • 高中生大多數分班教學,中小學為何不能按成績分班,原因耐人尋味
    可以這麼說,中考進入高中以後,學生基本上全部按照成績出現了非常明確的分層。即使中考改革,大大增加名額分配的比例,也很難改變這個趨勢。尤其是各個學校本身,也會對本校學生按照成績進行分班,按照不同程度分類教學,一切都是為了高考做準備。
  • 安徽17歲女孩跳河身亡,親屬發聲:家境不好,成績挺好
    親屬發聲:家境不好,成績挺好 小美(化名)是一名17歲的女孩,正在上高二,12月4日,經民警勸阻無效,選擇投河輕生,讓人倍感惋惜。 事發之後,其一位遠房親戚簡單介紹了她的家境以及具體情況。 小美是家裡的獨生女,家境並不好。父親腿受過傷,腿腳不便。而母親在當地一個小型的縫紉廠工作,薪資待遇並不高。 小美很懂事,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今年小美正在讀高二,事發當天她是向老師請假後才得以順利走出校門。
  • 人有(分)三六九等,有的人,註定就是低人一等……
    隨著歲數的增大,閱歷的累加,特別是見過的人越多,遇到的事越多,越加會覺得,人可真是分有三六九等的!咱們就不說多細,說這個等級按照什麼依據來分。咱就按大多數人通俗的認識來分,誰被更多的人瞧得起,誰就更高人一等!
  • 家境不殷實,成績一般,想要出國留學應該怎麼辦?
    之前有一位同學私信我們說,自己目前還是高中生,家境一般,語言不錯,無藝術特長,想要出國留學,可行麼。下面針對這個問題給你做一個大致的分析,相信最後你會做出一個判斷,決定自己未來的道路。1.家境一般不能出國留學了嗎?家境一般可以出國留學。出國留學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出國太貴可能是受到一些傳統留學國家的刻板認知的影響,比如美國、英國、加拿大,這些國家本身就是發達國家,教學質量屬於上乘,經濟水平處於前列,花費自然也就不低。這些昂貴的留學費用讓我們望而生畏,家境一般的孩子,覺得無法承擔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就此止步。
  • 養豬人的層次:人分三六九等——豬知樂
    養豬人的層次:人分三六九等說人人平等;但每個人的自身條件有著很大差異。人的層次之分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思維;認知層次之分。臺灣教授曾仕強講過一個故事: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您是孔子嗎?」
  • 杭州一小學學生被分三六九等:精英組平民組和麻將組
    最近聽女兒說:老師把學生分三種,精英組、平民組、麻將組。其中,平民組又分好幾個等級,而麻將組底下的,就是學習不好的小朋友...長大工作了以後也是,反正遲早要被分三六九等的。麻將就麻將,看開就好。       @杭城路人:公司裡還分369等呢
  • 一張成績單,把家長分為三六九等
    「這個世界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的是考試範圍,比考試範圍更寬廣的是:看到娃成績時,家長的胸懷!」 孩子的成績單,像一面鏡子,往往能照出每個家庭最真實的樣子,也照出父母的三六九等。
  • 成績好的,聰明活潑的孩子,更招老師喜歡
    作為一名老師,多多少少肯定會偏袒一些成績好的,聰明活潑的孩子一些。一個班集體就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你的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另一個調皮傲氣,性格倔強。你會喜歡誰?平時對待兩個孩子會一樣嗎?會不會有些偏袒坦呢?老師也是人,也有情感。我們班裡有個孩子經常不交作業,一檢查作業的時候就以各種理由搪塞老師,其實對於孩子的計量,老師是心知肚明。但是在現在這個大社會環境下,不能打罵體罰孩子,所以每次都是所以每次都是批評他幾句,讓他利用課餘時間補上。
  • 家庭月收入6000元,孩子成績70分,有必要給孩子上高價輔導班嗎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現在似乎是很多家長的共識。可是畢竟每個家長的經濟能力不一樣,能給到的幫助不一樣。我認識很多孩子從小到大一路私立學校高考,直至名牌大學。雖然孩子自己很努力,但是父母的幫助也必不可少。那麼家境普通,成績普通的孩子呢,要不要花高價上課呢?
  • 人分三六九等,這是不變的事實,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在現在的文明社會,人分三六九等這是社會分工所造成的,上層建築再高,也不能憑空而立,基礎必須要有,所以,這批不能上高中的人,就是以後這個基層的主力軍。像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的孩子們,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而普通高中的孩子,只能望清北,而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