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歷史記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敗,重視、研究、借鑑歷史,了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這一重大判斷闡明了回顧歷史、總結歷史經驗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是對我們黨這一優良傳統的深刻揭示。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一重大的歷史節點,深入總結歷史經驗,深刻揭示歷史規律,並將歷史有機地融入到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現實實踐中,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重視歷史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徵
古語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從歷史經驗中可以觀成敗、鑑是非,也能曉真理、明規律、知方向。而重視歷史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徵。恩格斯曾指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其他任何一個先前的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更重視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的「天才發現」,首先就是以「歷史觀」的形態而出場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建基於對唯物主義自然觀、費爾巴哈「半截子的唯物主義」、黑格爾「絕對精神自我運動」的「超歷史觀」等的批判之上,可以說「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它一方面構建出了科學的社會歷史宏觀解釋框架和研究範式,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對社會歷史的科學認識和人類解放的價值取向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具有豐富的內涵,涉及社會的本質,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歷史發展的規律以及實現機制,物質生產、人本身生產、精神生產的關係及其歷史地位,歷史發展的進程,等等。這無疑也為當下我們科學認識歷史、審視歷史、研究歷史提供了根本方法和基本框架。
其一,人類歷史是在無數次的「交替」「改變」中前進和發展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於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換言之,歷史就是一個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進程中繼承的過程。而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歷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不斷沿承前人成果、總結歷史經驗、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的歷史。
其二,現實的人是在特定歷史進程中活動的歷史主體,人創造著社會歷史。這也意味著人在客觀歷史規律面前並非是消極被動的。可以說,人民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力量。鄧小平就曾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
其三,在歷史事實之後進行回溯並總結歷史經驗,有利於真正把握歷史事物發展進程中的內在必然性和歷史規律性。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也正是從回顧500年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角度來看待社會主義的歷程與前景,從而能夠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更加明確地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
毛澤東曾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而重視吸取和善於總結歷史經驗,善於運用歷史眼光掌握髮展規律,無疑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乃至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克敵制勝的根本鎖鑰。
重視併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重要路徑。毛澤東就十分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革命鬥爭的經驗與規律加以總結提煉。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大多數著作都是科學總結黨領導的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產物。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在中國具體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尋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構成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在不斷探索中,我們党進一步催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命題的誕生。
從1957年反右擴大化到「文革」結束,由於未能科學總結歷史經驗,使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了一段彎路。這也意味著,歷史經驗是一個開放而不僵化的體系,而要想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就必須結合生動變化的新的實際,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更是著重在實事求是思想原則和辯證思維指導下展開經驗總結,同時也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縱深。一方面,通過全面回顧新中國成立後30年的歷史進程,重新確立起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是對這一段歷史經驗科學總結的集中表現載體。另一面,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蘇聯模式」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加之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歷史經驗的思考,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命題。而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所形成的理論成果也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邏輯起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大理論成果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命題的賡續回應和理論升華。
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中升華理論,並用之指導實踐,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並從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的,從而構成了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不竭動力。
重視吸取歷史經驗的現實啟示與當代價值
重視吸取和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人賡續前進的重要法寶,也是一項歷久彌新的重要課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節點,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節點,深刻認識黨重視吸取歷史經驗的現實啟示與當代價值,對於進一步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找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第一,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既要善於總結成功經驗,又要勇於總結歷史教訓。歷史經驗既包括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包括失敗衰亂之世的慘痛教訓。不可否認,成功的歷史經驗是建立在對客觀規律深度把握的基礎之上的,對於實踐具有鮮明指導意義。與此同時,歷史上的失敗教訓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縱觀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不斷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的歷史。毛澤東曾在1936年發表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一方面總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前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另一面也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教訓,由此推動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也正是因為鄧小平對毛澤東留下的「雙份歷史遺產」(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晚年失誤)的科學態度和辯證分析,才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夠平穩推進。正如鄧小平所總結的,「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後制定的」。
第二,重視吸取歷史經驗,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也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留給我們的傳家寶,是我們黨不斷發揚的一大優良傳統。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經驗之時,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而要想科學總結歷史經驗,也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依託,力求給予合乎歷史真實、反映客觀規律的回答,如此才能對歷史發展真正起到推動和啟示作用。具體而言,一方面是要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相結合,自覺站在無產階級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堅持從歷史的、全面和發展的、實事求是的、辯證的觀點出發來總結經驗教訓。另一方面也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歷史虛無主義是對歷史經驗的錯誤總結和人為扭曲。這就要求我們牢固樹立正確歷史觀,既不能割斷歷史,也不能虛無歷史。
第三,結合中國實際經驗,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中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創新。歷史經驗的總結就是要在實踐與再實踐的基礎之上,不斷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將實踐經驗在理論上概括和升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緊密結合生動發展變化的實踐,與時俱進地向歷史學習,持續地、動態地、及時地總結歷史經驗,從而進一步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如此方可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生機活力。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動搖的,一直要幹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總結經驗。因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每一步都會影響成億的人。」這也意味著我們堅決摒棄將過往歷史經驗置於神龕之中以教條式態度加以頂禮膜拜的錯誤做法,而應採取與時俱進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根據歷史環境的變化加以發展和創新。
另一方面,要堅持將總結經驗與理論創新相結合,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永遠處於進行時之中,沒有完成時。縱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從實踐經驗中汲取理論的養分、不斷建構出理論發展的新形態的歷史。而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全新坐標,中國共產黨人以發展的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活實踐經驗,進而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建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發展實際經驗形成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質的時代表達。在新時代這一全新歷史條件下,亟待我們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問題導向,聆聽時代聲音,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作者: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