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結束後,讓我們每一位中國人深受「刺激」。韓國以端午的名義申遺成功,給予我們的文化提醒是:在經濟發展下的社會轉型期,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否則,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將會喪失。傳統文化,我們應積極繼承和發揚、創新與發展。外來文化,任需批判的繼承,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博採各國文化之所長。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外來文化 以我為主 為我所用 材料一:2006年春節,一篇《保衛春節宣言》的網文,使「保衛春節」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某報就此對1080位讀者進行調查,調查顯示54.5%的被調查者認為「春節逐漸被淡漠」,7.2%的人認為「春節正被洋節取代」。與春節的冷相對應的是洋節的火爆,聖誕夜萬人攢動的景象令人難以忘懷。
材料二: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搶先申報勝利而告終。
讀完上述材料,每一位熱愛傳統文化的中國人的都深受「刺激」。韓國以端午的名義申遺成功,給予我們的文化提醒是:在經濟發展下的社會轉型期,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否則,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將會喪失。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悠久的歷史傳承了眾多燦爛的華夏文明。產生了數不清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的一部分一直延續到現在。 但是,我國不少傳統文化都存在著香火中斷、繼承人匱乏的威脅。這些自古以來就與我們生息為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會這樣一直流傳、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世嗎?臂如說我們的傳統節日會不會被「洋節」取代呢?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內涵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從歷史上延續下來得民族文化。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有過去的時代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 所謂外來文化,是指從其他民族傳入,或本民族從其他民族引進的文化。有人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那看看我們現在的地產流行文化:歐陸文化、歐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業文化、官場文化、家庭文化,網絡文化,人們的家裡又有了廚房文化、廁所文化、陽臺文化、乃至床上文化一樣。
二、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現狀及特點 1.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起來的,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慢慢積澱而成。因此,我們現在還能見到古老的風俗習慣,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的各種傳統遊藝以及在全世界每天都有節日般的傳統文化活動。但自從上一世紀的八十年代以來,在形式多樣的外來文化面前,傳統文化出現了危機,加之其自身優化創新不足,對時代特點的適應差,傳統的核心地位已逐漸削弱。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傳統文化活動日漸淡化,傳統文化活動的個性越來越被人們所忽視,正在失去賴以生存的最廣泛的群眾性這個帶根本性
的基礎。僅以春節、元宵為例,傳統文化活動「年淡一年」的現象比較突出,至於「社日」、「七夕」等傳統氛圍很濃的傳統文化活動只見於傳說和文藝作品了。新的紀念日除了專場的演出以外,大都以紀念性的會議取而代之。另一方面,由於「泡沫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活動的受眾與參與面出現斷層。面對上一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風靡全國的卡拉OK、流行歌曲熱潮,傳統的廟會、燈會以及區域性的傳統文化活動顯得蒼白無力。在旅遊地區,民族傳統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商業行為,失去了群眾性的參與這一群眾文化基本特徵。 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和永不沉沒的載體,是中華民族在各個歷史階段民族文化最優秀的文化積澱:既反映各個歷史橫斷面的文化特徵,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軌跡和鏈條;充分表現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是民族文化具有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民族傳統文化最廣泛的集群性特點體現出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強烈的向心力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藝術的大課堂,形成了「鑼鼓一響人滿場」的生動畫面。 2.外來文化 外來文化形式多樣,現在已成了我國眾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較,外來文化具有重個人輕社會、重人的自然屬性輕人倫關係、重 法器輕德教、重利輕義等特質。還有,強調人的個性發展,有利於培養創造性人才;以利為核心,有利於刺激經 濟的發展;強調人性,有利於尊重人和對人的人文關懷。重視法、器的精神,有利於建立法治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例,聖誕平安夜的人氣正直追丟失了爆竹聲的除夕。2003年,儘管有非典、世界戰火,但毫不影響橫行無忌的舶來品在華靠岸。哈利·波特、《貓》、《大河之舞》、《兄弟連》、嘉年華,他們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同時,更留下了可回味的思考。另一方面,外來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又是極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和縱情惡欲的人生觀;冷漠的人倫關係;弱肉強食的霸權主義。例如,某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所謂先進文化或時尚流行文化來實現對我們的「和平演變」,這聽起來有點「左」但確實存在。西方的所謂「性開放」在中國的迅速普及並演變得有中國特色已是不爭的事實,壓抑了多年的中國人性泛濫的程度令其創始者也望塵莫及。 一般來說,外來文化當屬「強勢文化」,對於傳統文化而言,只有是主動適應,是有目的的迎合和吸納。而在歷史上,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影響表現為:武力徵服、自由貿易和民間滲透、國家問的交往、強勢外交等等。這就需要傳統文化主動積極地認知所謂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區別,在理性中尋找自己文化和價值的立身之地。今天的所謂「歐洲夢」與「美國夢」,還有「中國夢」、「非洲夢」的關係也同樣是一個文化適應的問題,即世界文化交融的問題。 如今,外來文化已滲入中國的角角落落。好長一段時間的電視上、網絡上韓劇颳起了狂潮,從生活劇再到「歷史」劇《大長今》,裡面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能夠引起我們的深思:朝鮮半島的文化應該是從中國傳承過去並結合自己民族的特點發揚光大,到現在冠以自己的名字進軍中國的文化市場,並在中國國內引起一陣又一陣的熱潮,用中國的傳統打敗中國人,我們的心裡究竟是怎樣想的,會是酸酸的麼?我們做的有他們好嗎? 三、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態度 1.繼承與革新: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傳統文化:(1)既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復興,不能割斷歷史,而要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2)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能讓封建腐朽的東西在社會上流行,也不能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掉。要將傳統中的優秀成果為新的時代所用,解決好古為今用的問題。(3)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突破。(4)前瞻未來,把傳統、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與未來。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要結合時代精神創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一切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黨和人民從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傳統文化,我們都要積極繼承和發揚。毛澤東說過:「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遺產」。
任何先進文化總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血脈相連的。離開傳統就談不上創新與發展,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毫無批判地一併吸收,更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傳統文化只有結合新的時代和實踐加以繼承和發展,才能放射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我國著名的哲學大師、著名的思想家張岱年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對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種歸屬感;一個對自己的傳統不懂得繼承發揚的民族,便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愛國就從了解和熱愛自己國家的傳統做起,做一個明明白白的中國人。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必須批判的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化傳統。他說:「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
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鑑。所以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鑑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鑑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在這裡,毛澤東全面地論述了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闡明了繼承與批判、繼承與創造的辯證關係。實踐中,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不斷的解放思想,打破種種舊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革新和創造。 2.借鑑與創造: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溝通 我們中華民族不僅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在自己的文化活動中也是最善於批判地汲取和借鑑一切外來文化的有益部分。 (1)將傳統文化放在與外來文化平等的地位 對外來文化全盤接受的態度其實是一種將外來文化凌駕於自身文化的不平等的狀態。這種現象是由於對外來文化發展過程的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盲目崇拜而形成的,是無知和不切實際造成的對人的壓抑和束縛。 (2)善於分析 面對外來文化時,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己特有的價值觀和民族自信心,在吸收的過程中,運用我們的智慧有分辨力的吸收和融入。急於融入和吸收勢必會犧牲自己的文化。所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很重要。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沒有優劣之分,只要這種文化適合這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就要發揚和支持。 (3)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鑑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 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鑑、相互補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鑑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4)清醒的認識 對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首先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拿來就用不考慮長遠的後果,要提防某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所謂先進文化或時尚流行文化來實現對我們的「和平演變」,這聽起來有點「左」但確實存在。西方的所謂「性開放」在中國的迅速普及並演變得有中國特色已是不爭的事實,壓抑了多年的中國人性泛濫的程度另其創始者也望塵莫及。 3.在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交融中促進人類文化的轉型 文化轉型就是文化「更新」或者說「復興」,是文化交融的必然產物。它不僅是一個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而更多地表現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或世微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轉型只是原有文化的更新和進化,而不是產生一種完全獨立的不同於原有文化的全新文化。文化轉型不是簡單的文化代替和無差別的統一。 文化的轉型是一種內在創造性的轉化。就是說,特定的民族或社會文化對自身產生質疑和批判,並相應採取應變的措施,從而完成內在的創造和向強勢的轉化。人類歷史進程中,往往那些率先進入新的文明時代的民族和社會,其文化的轉型會採取自我否定和創新的方式。 總之,正是由於世界文化交融過程中各種文化要素的取捨、組合及各種矛盾的運動和調適,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才更具生命力,才能流傳到今天。 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遺其實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他山之石」,它不僅有傳統內容,還融入了不少現代因素。作為無形的文化遺產,「口頭與非物質遺產」需要年輕人的參與和繼承。但是,我國不少傳統文化都存在著香火中斷、繼承人匱乏的威脅。而整個社會中,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我們要想給無形的文化遺產注入生命力,就要學習「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輕人,「薪火相傳」,這樣的傳統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展綱領》中所述:「記憶對創造力來說是極端重要的,對個人和各民族都極為重要。各民族在他們的遺產中發現了自然和文化的遺產,有形和無形的遺產,這是找到他們自身和靈感源泉的鑰匙……」只有及時挖掘和保護無形的文化傳統,才能使我們面向未來的時候,擁有數千年不墜的創造力和根植於黃土地的文化表達與幸福方式,才能在全球化的時代,保持個體與民族的清晰身份。 文明的多樣性體現了人類的創造力和創造精神,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各種民族文化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各有其特色和優勢,各民族人民都曾經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過貢獻。文明的多樣性使世界充滿活力和不斷進步。所以,我國的文化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採各國文化之所長,特別要善於吸收發達國家中那些為現代社會所需要而又適合我國國情的文明成果,同時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 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現代人,不應該僅僅沉湎於祖先輝煌的過去,還應該積極地應對已經到來和將要到來的機遇與挑戰。以洋節為代表的外來文化已經如潮水般湧來,我們作為比較有覺悟、有社會責任感的的一群人,在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保持一雙慧眼,去發掘、吸取外來文化中閃光的精華部分,洋為中用。如果要富有全球影響力,那就必要要正視漢文化以外的文化和文明,不可能迴避的。所以,我們有必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嘗試去應對洋節等等外來文化的衝擊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