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

2020-12-15 人民網

  ●對待傳統,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非遺既是積累與沉澱,也具有開創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非遺保護的源頭活水在基層和民眾,鮮活經驗和創新智慧潛藏於社區街巷,關鍵是怎樣發掘民眾的潛力,怎樣調動普通人參與非遺保護的熱情。民間的力量不會小於政府的力量,這一理念既體現聯合國公約要求,也是中國非遺傳承保護實踐的重要經驗

  ●讓非遺面向未來,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未來10年,非遺工作的重心將放在深化對非遺項目規律性的探討和實踐上,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繼續擔起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中國自古就有保護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是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是以2001年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開端的。十多年來,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很多經驗,已由以往單項的選擇性的項目保護,走上全國整體性、系統性的保護階段。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的非遺保護已走進依法科學保護的新階段。隨著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和傳承人體系的建立,搶救性保護、原生態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保護方式的提出和完善,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得到有效推進,被稱為非遺傳承保護的「中國經驗」,受到各界關注。

  非遺的持久魅力在於傳統

  文化因積累而形成傳統,傳統因積累而產生巨大能量。一個民族的傳統對本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財富和精神資源。對傳統的認同和承繼是非常有益並且必要的,對自身歷史和傳統的了解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而作為數千年歷史積累產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恰恰是傳統的結晶,是我們今天發展文化、形成新的傳統的寶貴基礎。

  非遺的特殊性在於,它所強調的不僅是物質成果,更是蘊藏在這些物化形式背後的精湛的技藝、獨到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精神蘊含,等等。所以,要想全面認識非遺所蘊含的「傳統」,需要釐清非遺與物質遺產(文物)、自然遺產的關係,它有哪些文化表現形式,有哪些相關的文化空間,貫穿著什麼樣的技藝,又體現出什麼樣的精神。只有深入挖掘並且闡發「非遺」這一標識背後的豐富意蘊,才能引導人們更全面地領會它於今天的重要意義,也才能更有針對性地繼承和發揚。

  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我們承認,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的累累碩果,它經受歷史的考驗,代表了中華文化的追求與走向,深蘊著民族的道德與思想,彰顯著群體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體現著人類精神活動的縱深與精微。它既是積累,沉澱了整個社會歷史的質量與品味,更是開創,顯示著強勁的抗逆性、適應性、開放性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這也給我們今天的非遺保護工作提出挑戰。立足現實生活保護和傳承非遺,既要防止將其束之高閣,使之教條僵化,又要避免離開傳統的根基和土壤片面地講創新、談發展。同時,在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今日中國,應該充分重視非遺凝結傳統、植根創造、面向未來的特殊性質,真正把具有民族性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而不是展示那些鄙陋的、片面的、獵奇性的碎片。既要充分發揮非遺作為講述中國故事的載體的作用,也要通過非遺保護和傳承促進整個社會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非遺的核心要素在於人

  「人」在非遺的價值內涵中充當著核心要素的角色。社會歷史中的人,既是非遺各種實踐的主體,也是非遺發生影響的客體。非遺保護的旨歸,正是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其情感、價值觀和習俗能夠從社會歷史中獲得持續的尊重和支持,人類優秀文化的積累同樣受益於此。

  要想發揮人在非遺傳承與保護中的核心要素作用,首先應該將非遺置於歷史與現實的關係中。非遺項目的一大特點是由於時間久遠、時代變遷而力量單薄,在紛繁熱鬧的當下生活中容易被湮沒,但它們的背後有悠久漫長的歷史,有優美動聽的故事,有鮮活生動的人物。我們要為民眾儘可能多地打開走進非遺、認識非遺、了解非遺的窗口,以民眾的眼光、平民化的敘述去傳達非遺故事,向日常生活靠攏,與普通民眾貼近,對非遺的展示與傳播要見人見物見精神。

  其次要將非遺置於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從政治、經濟、文化、工藝等多重維度去考察,用聽得懂、傳得開、信得過的方式向世界講述非遺項目的中國故事。故事裡既有傳統中國的歷史、文化、技藝與精神,也有當代中國對待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非遺保護的方法和經驗,藉助故事來展示中國的文化魅力和時代面貌,傳遞中國人的價值觀。

  最後,應該關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非遺項目雖然是通過物化的形式得以呈現的,但展覽、展演、展示只是非遺宣傳工作的手段,其價值主要還是依賴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了解傳承人的情感訴求,改善傳承人的創作生產環境,提高傳承人的文化素質,才能真正保護非遺傳承人的主體地位,讓非遺的傳統得以有序綿延。一方面,可以分門類分批次地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系統培訓,提高他們的藝術眼界和學養,嘗試在傳統手工藝中引入一些現代藝術理念,鼓勵部分傳統「匠人」向藝術家轉型;另一方面,推進非遺傳承與初級教育的融合,以中小學教育改革為契機,對傳統手工技藝類特長生予以一定的政策傾斜,把非遺傳承人培養納入中等職業教育範疇,等等。

  人既是非遺的持有者,也是非遺的傳承者和保護者。所以,非遺保護真正的源頭活水就在基層和民眾,非遺保護的鮮活經驗和創新智慧就潛藏於社區街巷,關鍵是怎樣發掘民眾的潛力,怎樣調動普通人參與非遺保護的熱情。民間的力量不會小於政府的力量,這一理念既體現聯合國公約要求,也是中國非遺傳承保護實踐的重要經驗。

  非遺保護的動力在於傳承文化

  讓非遺面向未來,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未來10年,非遺工作的重心將放在深化對非遺項目規律性的探討和實踐上,繼續擔起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植根豐富的非遺資源,發展旅遊、創意產業,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成品牌,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出去;將非遺課題研究納入國家自然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的申報範圍,鼓勵高等院校牽頭,集聚各方智慧,使非遺保護研究常態化、科學化;嚴格控制國家級非遺項目規模,適度擴大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規模,逐步完善傳承人結構,審慎調整傳承人資金補貼標準。

  遺產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遺產與環境密不可分,更不可割裂。在防止傳統村落、老街、老宅空心化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特別是在城鎮化進程中,隨著傳統村落的消失,一些地方民俗、傳統手工技藝與地方戲曲也漸漸遠去,如何對其進行針對性的保護,如何做好文化空間的整體性傳承保護,相關部門正在陸續推出相應的扶持計劃。

  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經由非遺傳承保護,我們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把凝結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同時,非遺傳承保護也是正當其時、影響深遠的文化建構,通過生動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充分展現中國非遺道路的獨特創造、中國非遺理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讓世界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加深對中國非遺經驗和道路的認識。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作者為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14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
    同時,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當此之際,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準確把握當前複雜經濟形勢,堅定我國發展的必勝信心。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衝擊。
  • 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nbsp&nbsp&nbsp&nbsp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nbsp&nbsp&nbsp&nbsp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
  •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以當代眼光汲取傳統精華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和中華書局聯合主辦的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出版座談會日前召開,來自各高等院校與行政機關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就該書的閱讀、普及推廣和當代化運用各抒己見。    歷時一年多的審議修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
  • 2017年廣東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如何看待傳統文化逐漸衰落?
    廣東人事考試網為您整理:2017年廣東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如何看待傳統文化逐漸衰落?,更多關於廣東公務員考試,廣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廣東公務員備考技巧請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廣東華圖/廣東公務員考試備考技巧 !
  • 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看待我國發展
    ■從現在情況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還會有一定的後續影響,但我國經濟會逐漸回歸正常發展軌道。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基本國情、發展基礎、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潛力和動能、體制和制度條件、發展戰略、宏觀政策、發展目標等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會因疫情衝擊這種短期因素而發生改變。
  • 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不「完美」的孩子
    這個周三的下午,我們迎來的了睿貝爾·超睿智學智愛之家活動,本期主題為《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不「完美」的孩子》,有焦點就會有盲點,我們要學會發現孩子偏差行為背後隱藏的潛能,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給孩子適當的讚美和肯定。
  •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
    於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企業界掀起了一股創建企業文化的熱潮。當我們探索日本企業文化時,發現日本的企業文化深受 中國 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國企業在創建企業文化,提高競爭力時,除了學習和引進東西方先進企業文化外,還有必要借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瑰寶。
  • 促進跨文化對話,人民日報點讚閱文集團「出海」成果
    12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專題欄目及評論文章,以閱文集團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Webnovel)為樣本暢談網文出海,展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成果、新途徑和新探索。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生逢其時的中國網絡文學猶如一股清泉,正在加速匯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之中。
  • 霍桂桓:略論文化傳統對人權發展的作用
    一、從歷史起源的角度來看文化傳統與人權發展的關係  雖然文化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化」,亦即通過理性方面的啟蒙、道德情感方面的培養和社會實踐方面的訓練陶冶,把作為現實社會個體的對象當作人來看待和培養,而且,古往今來的各民族國家也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及其傳統,但是,作為把對象「當作人來看待」的現實倫理底線和基本評價標準的人權觀念,事實上卻根本不是每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都具有的
  • 人民日報:寬廣的歷史視野 深邃的歷史眼光
    講話飽含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表現出對歷史偉業的使命擔當,體現了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邃的歷史眼光,是一篇充滿實事求是精神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文獻。   從近代中國170多年不懈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認識和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
  • 弘揚傳統文化亦當有批判精神
    對於傳統文化的精髓來說,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應該牢記於心,而這些傳統文化都浸透在很多傳統的典籍中。比如《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這些傳統文化典籍的內容,都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是在封建時代延續過程中的文化產物。而今天,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進行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就需要時刻有著警惕的眼光。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我們能夠有著這樣的一種批判精神。
  • 高中生優秀議論文:傳統文化不是反古復闢
    於是也就對這裡的發展歷程略有耳聞。老舍茶館能夠從一個經營困難的露天茶攤,逐漸發展成為現在這個有著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的聲名顯赫的大茶館。這樣巨大的變化不僅僅只是凝聚了尹勝喜和尹志軍兩代人的偉大追求與刻苦努力,更是因為他們敏銳地跟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發現挖掘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這些,也就是傳統文化的復興歷程。傳統文化的復興,必須順應著當今時代發展潮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馬克儉: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
    馬克儉經常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他心裡,每個學生是不一樣的,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如果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尊重,就會有許多學生只顯現他的「差」,「善」的方面就得不到發掘、培養,他的優點就會萎縮以至消失,就必定成為所謂的「差生」。「學生以學習為主,但如果成績出現了倒退,不要簡單粗暴地認為他是主觀不努力,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 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 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很重要
    優秀傳統文化裡面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陳寶生部長在接受採訪時說,優秀傳統文化裡面,包含中國人怎樣看待世界、怎樣看待生命,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闡述得很系統。  如果不能把這些繼承下來,在教育過程讓我們的學生了解、繼承,他們的人生就會發生方向的偏離。
  • 傳統文化如何真正走進校園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7年1月頒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啟動「中華經典誦讀工程」。
  • 蘇州稻香村再上人民日報 傳播中華美食文化
    人民日報多次報導蘇州稻香村近日,人民日報刊發《創新研發、跨界合作,稻香村——老味道 也新潮》的報導。近年來,蘇州稻香村已多次被人民日報報導,該公司的大篇幅廣告也多次在人民日報及海外版發布,向國內外受眾傳播中式糕點文化。
  • 以發展眼光看待鐵路規劃 借今昔對比便知未來可期
    這一目標任務一經提出,便引發老百姓的廣泛熱議,有期待,有質疑,但借今夕對比,以發展眼光看待這份鐵路未來30年的規劃,可知這一藍圖未來可期。歷史中有大勢,歷史中有未來。中國鐵路從晚清政府「事事皆求於人」到新中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自主設計的京張鐵路到領跑全球的智慧京張高鐵,史詩般的巨變見證了中國鐵路的變遷,也見證了中國10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
  • 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創新發展鍛造精品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11月10日,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山東廣播電視臺承辦的「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研討會」在京舉行,研討會以「創新發展鍛造精品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邀請了來自政府、行業、學界、媒體等各領域的領導、專家,就節目的價值引領、傳播創新,以及節目引發的全網傳播文化熱現象進行共同分享和深入探討。
  • 人民日報報導《夢幻西遊》電腦版助力非遺文化出海
    近日,《人民日報》也對此次作品展進行了集中報導,盛讚此次作品展以「網際網路+」思維,激活了非遺生命力,讓傳承和傳播得以「兩翼齊飛」。而這一報導也被學習強國app所收錄,為外界展現網際網路企業在全新世代,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所進行的一系列探索。
  • 王愛雲:習近平關於正確看待黨史國史論述的方法論意義
    例如,有人對「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經濟、國防、外交等領域的建設成就視而不見,將之等同於「文化大革命」本身,一概予以否定。還有人打著「歷史揭密」的旗號,歪曲事實,甚至不惜偽造史料,極力顛倒是非。這些都是違背歷史發展規律,違背實事求是根本要求的錯誤觀點和行為。 當前在黨和國家領袖人物尤其是毛澤東的研究中,也存在著醜化和神化兩種非實事求是的錯誤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