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忠和恕

2020-12-19 神馬娛樂文化服務

儒家的道德規範,說穿了不外乎「忠」、「恕」二字。「忠」,就是要求待人誠懇、不欺詐、不瞞騙,受人之託,就要忠人之事;而「恕」則要求能夠寬厚待人,凡事多體諒他人,多多進行反躬自省。

正是由於兩千多年來,忠恕大行其道,所以形成了國人謙恭卑謹、溫良敦厚的性格。一個「忠」字,就是要求我們老老實實做人,正直無私。它堪稱是中國人最原始的「誠信」原則,值得人人遵守。時下社會各界都在大聲疾呼「誠信回歸」,看來傳統的道德規範如今似乎真的有所缺失,而它在現代社會也必能彰顯新的價值。

「忠」的內涵很廣泛,並不單純指臣子對君主忠心不二、盡職盡責。其實對普通人之間的關係,也有必要用「忠」來調節。就是說,對人要一心一意,盡心盡力,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孔子曾強調「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裡所謂的「忠」,也就是誠懇、率直、光明正大、磊落坦蕩的意思。

至於「恕道」,孔子的教導就更多了。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對每一件小事都斤斤計較,抓住別人的一點點小過失不放,得理不饒人,那可不是謙謙君子的風度和作派。因此在儒家看來,對待別人的過失要儘量寬容一些,有理最好也能讓三分,這樣才能達到和衷共濟、日臻善境的效果。所以說,為人應能容忍他人的過失,不要求全責備。《左傳》中有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堪稱至理名言。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考察他人的標準過於苛刻,那世上就沒有你信得過的人了。

怎樣才能做到「恕」呢?其實很簡單,就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原則極其為孔子所稱道,在《論語》中曾多次提到。它的意思是說,連自己都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了。看起來這標準很簡單,但要身體力行起來卻不容易。

據說,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有這麼一條:「己所欲,施於人」。《聖經》中馬太福音(七.十二)也有記載:「你願意他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對待他人。」這句話曾被許多西方企業奉為黃金準則。初看起來,似乎至理至真,這不是一種「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懷麼?但是須知,己之所欲難道就一定是他人所欲麼?如果片面地以己度人,難免會一廂情願地將許多他人並不樂意接受的東西

強加給別人;一旦這種思想太極端,甚至會導致高壓和暴力方式。如果一個國家也奉行這樣的政策,無疑會給國際社會帶來更大的動蕩和不安,影響世界的穩定。今天的美利堅合眾國就在世界各地推銷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甚至包括它的民主制度,理所當然地會被看成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行徑。這種思維邏輯和孔夫子的忠恕之道相比,高下立判。

當然,孔子的忠恕之道,也並不是要人們對任何事情都一味地包容、退避、忍讓,畢竟萬事都是有限度的。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問孔子,「以怨報德當然是老師所不提倡的,那麼,我們如果以德報怨的話,應該沒錯了吧?」孔子回答說,「如果以德來報怨的話,那又該拿什麼來報答德呢?我看不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樣才比較好。」作為中國人,我們實在佩服孔夫子的智慧。「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簡簡單單八個字,可以看作是忠恕之道的最好註解。

文章來源:中國的傳統智慧 作者:寶利嘉

編輯: 陳國信

相關焦點

  • 「忠、恕」是什麼意思?
    那麼,問題是:忠、恕到底是什麼意思?先說,忠。忠的意思,絕不是不背叛、狗腿子、做奴才這麼簡單。如果說,「忠君」就是對君王言聽計從,那麼,「忠於人民」或者說「忠於理想」又怎麼解釋?此外,「忠言」的「忠」又怎麼解釋?其實,忠的核心意思,根據拆字法,是「中其心」,意思是:真心真意,全心全意。
  • 一個有遠見的英國歷史學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
    一個有遠見的英國歷史學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放在今天,預測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很多人不會感到奇怪。但有一個人在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以前,甚至文革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他就準確的預言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 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因此,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的時候,首先應該準確定義「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區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不同。  準確地說,「中國文化」內容應該包括「中國過去的文化」「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國固有的文化」,甚至包括「20世紀的中國文化」。其時間的長度和地域的寬度可以無限延伸,其內容可能涉及各個方面,有道有器,有粗有精,有偽有真。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
  • 解讀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義:仁、恕、通、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血脈與精神紐帶。我們要心存溫情和敬意,擔負起守護和培育它的責任。知之深方能愛之切。除了要有這份溫情和敬意,我們還需要深入學習和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 孔子「仁」這個觀念中包攝「孝」與「忠」、「恕」等豐富內涵
    他的「仁」之中包含的內涵還是比較豐富的,包攝「孝」、「忠」、「恕」等深重意義,那我們現在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仁」裡所包攝的內容分別是如何闡述的。比如:他的學生宰予,認為父母死了而要服喪三年,不免太久,是不是只服喪一年就很夠了呢?孔子感到宰予這是不孝,便罵宰予為不仁,這樣說來,「仁」是包攝了「孝」。
  • 「忠」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
    「忠」是我國傳統道德思想的重要理念,它不僅是治國安邦之道,也是為人處世之本。圍繞「忠」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半月談記者專訪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炎才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終南文化書院執行院長漆思。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哪些?
    1、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 魯書出版地圖上的傳統文化
    如果還沒有認真讀過中國傳統經典著作,那麼先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孔子家語》讀起。」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曲阜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當代著名學者楊朝明在早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因為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地理條件,傳統文化類書籍一直是魯版圖書的一大特色。再回首,魯版圖書再度獻上多部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以饗讀者。
  • 淺談:傳統文化與中國園林的關係
    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園林的影響   園林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它的內容和形式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以及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藝術的發達程度有關,園林又具有獨特的民族性,世界各個民族都有具有獨特風格的園林。
  •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三個派系?被世界推崇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
  • 淺談: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例如,某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所謂先進文化或時尚流行文化來實現對我們的「和平演變」,這聽起來有點「左」但確實存在。西方的所謂「性開放」在中國的迅速普及並演變得有中國特色已是不爭的事實,壓抑了多年的中國人性泛濫的程度令其創始者也望塵莫及。   一般來說,外來文化當屬「強勢文化」,對於傳統文化而言,只有是主動適應,是有目的的迎合和吸納。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儒家思想發源於中國,而廣泛傳播於東亞漢字文化圈。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因民族精神氣質的不同,及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同,中、日、韓各國的儒學形成了各自的個性和特色。概而言之,在儒家倡揚的諸德之中,從比較的意義上來看,中國儒學凸顯其「仁」,韓國儒學凸顯其「義」,日本儒學凸顯其「忠」;或者用略為細密的分疏,中國凸顯其「仁恕」,韓國凸顯其「義節」,日本凸顯其「忠勇」。這種不同,不僅是價值系統的差異,也是文化原理不同的反映。
  • 鄭州市國防科技學校|文化潤校,「忠」文化煉成職教「金字招牌」
    文化能浸潤心靈,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學校是優秀文化的傳承地,文化之於學校猶如靈魂之於生命,學校文化是引領學校發展的靈魂。以國防教育和科技傳播為特色的「七國字」品牌示範學校,鄭州市國防科技學校以「忠文化」引領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建設。
  •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哪些?哪些是我們熟知得?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論略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華,這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含的傳統價值體系,能夠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歷史文化參考和豐厚滋養。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孔子以「仁、義、禮」構建禮治秩序,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
  • 談論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 師道 孝道 經典 內學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於本民族傳統文化這塊土壤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並非基於一種民族情結去讚美和宣揚自己的文化,也並非基於一種復古的情結而厚古薄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集稱為經典,「經」是縱貫通達,「典」是典範、標準,古今一成不變之真理,可以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閱讀2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主流文化的治國理政價值觀。這是從政府到基層群眾都關心的話題,它涉及到我們政府行為、政策導向的根據。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