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道德規範,說穿了不外乎「忠」、「恕」二字。「忠」,就是要求待人誠懇、不欺詐、不瞞騙,受人之託,就要忠人之事;而「恕」則要求能夠寬厚待人,凡事多體諒他人,多多進行反躬自省。
正是由於兩千多年來,忠恕大行其道,所以形成了國人謙恭卑謹、溫良敦厚的性格。一個「忠」字,就是要求我們老老實實做人,正直無私。它堪稱是中國人最原始的「誠信」原則,值得人人遵守。時下社會各界都在大聲疾呼「誠信回歸」,看來傳統的道德規範如今似乎真的有所缺失,而它在現代社會也必能彰顯新的價值。
「忠」的內涵很廣泛,並不單純指臣子對君主忠心不二、盡職盡責。其實對普通人之間的關係,也有必要用「忠」來調節。就是說,對人要一心一意,盡心盡力,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孔子曾強調「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裡所謂的「忠」,也就是誠懇、率直、光明正大、磊落坦蕩的意思。
至於「恕道」,孔子的教導就更多了。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對每一件小事都斤斤計較,抓住別人的一點點小過失不放,得理不饒人,那可不是謙謙君子的風度和作派。因此在儒家看來,對待別人的過失要儘量寬容一些,有理最好也能讓三分,這樣才能達到和衷共濟、日臻善境的效果。所以說,為人應能容忍他人的過失,不要求全責備。《左傳》中有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堪稱至理名言。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考察他人的標準過於苛刻,那世上就沒有你信得過的人了。
怎樣才能做到「恕」呢?其實很簡單,就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原則極其為孔子所稱道,在《論語》中曾多次提到。它的意思是說,連自己都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了。看起來這標準很簡單,但要身體力行起來卻不容易。
據說,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有這麼一條:「己所欲,施於人」。《聖經》中馬太福音(七.十二)也有記載:「你願意他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對待他人。」這句話曾被許多西方企業奉為黃金準則。初看起來,似乎至理至真,這不是一種「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懷麼?但是須知,己之所欲難道就一定是他人所欲麼?如果片面地以己度人,難免會一廂情願地將許多他人並不樂意接受的東西
強加給別人;一旦這種思想太極端,甚至會導致高壓和暴力方式。如果一個國家也奉行這樣的政策,無疑會給國際社會帶來更大的動蕩和不安,影響世界的穩定。今天的美利堅合眾國就在世界各地推銷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甚至包括它的民主制度,理所當然地會被看成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行徑。這種思維邏輯和孔夫子的忠恕之道相比,高下立判。
當然,孔子的忠恕之道,也並不是要人們對任何事情都一味地包容、退避、忍讓,畢竟萬事都是有限度的。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問孔子,「以怨報德當然是老師所不提倡的,那麼,我們如果以德報怨的話,應該沒錯了吧?」孔子回答說,「如果以德來報怨的話,那又該拿什麼來報答德呢?我看不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樣才比較好。」作為中國人,我們實在佩服孔夫子的智慧。「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簡簡單單八個字,可以看作是忠恕之道的最好註解。
文章來源:中國的傳統智慧 作者:寶利嘉
編輯: 陳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