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2020-12-20 光明網新聞中心

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演講人:方銘 演講地點: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演講時間:二○一七年九月

  以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即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所指是什麼,包含哪些核心內涵。只有搞清楚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才能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十二個關鍵詞的內涵。

  安徽省歙縣棠樾牌坊群充分體現了「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方銘 1964出生,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孔子與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屈原學會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宋玉研究會會長,《中國楚辭學》主編。主要從事先秦兩漢經學、諸子、辭賦研究。著有《戰國文學史》《戰國文學史論》《經典與傳統:先秦兩漢詩賦考論》等。

山東省濱州市兒童參加「開筆禮」。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意「錶盤」成廣東肇慶新地標。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傳統的本義

  「易姓為代,傳統為朝」。自夏後啟開闢廢禪讓而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天下為家」的時代。「傳統」一詞,本義用於說明政統傳承在純粹性和系統性基礎上的合法性,即在同一姓之間嫡系體系中的傳承。

  政統的傳承中的「統」的問題,有時候會引起極大糾紛。明朝「大禮議」事件,既說明中國古代君臣之間的民主風氣,更說明明朝眾臣對於政統傳承的嚴肅態度,而這個事件的關鍵,就是反思檢討中國古代的「傳統」問題。

  明正德皇帝武宗去世後,無子,武宗的母親孝宗皇后和內閣議決由興獻王的長子、武宗的親叔伯弟弟朱厚熜繼承皇帝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興獻王是明弘治皇帝明孝宗之弟,嘉靖皇帝在即位之時,就與朝廷大臣因為「傳統」問題發生爭執。內閣認為應該用太子禮迎接嘉靖皇帝即位,即朱厚熜由東華門進入,居於文華殿,但嘉靖皇帝認為「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不願意受太子禮,最後皇太后令群臣上箋勸進,嘉靖皇帝「入自大明門,遣官告宗廟社稷,謁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嘉靖皇帝即位後,與內閣大臣楊廷和、毛澄等因為誰為嘉靖帝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的尊稱問題發生了爭執,這個論爭持續了三年半。

  據《明史·席書傳》載,曾提攜過王守仁的席書,明世宗嘉靖時期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見中朝議「大禮」未定,而反對嘉靖皇帝的大臣們常常引宋英宗的故事作為根據。席書認為嘉靖皇帝和宋英宗的情況不同。宋英宗在仁宗在世時過繼給宋仁宗當太子,而嘉靖皇帝是以興獻王長子的身份入宮繼承王位的。雖然嘉靖皇帝繼承了武宗的皇位,但仍是興獻王之子,應另為興獻王立廟。但皇帝不能有兩個,嘉靖皇帝與武宗雖是兄弟,卻也是君臣。孝宗皇帝是宗廟神主,親生父親應稱為「皇考興獻王」,可在宮廷中立廟,太廟祭祀以後,仍用天子之禮在宮中祭祀。

  席書的主張深合嘉靖皇帝之意,最終成為調節雙方爭執的折中方案。席書的上書,兩次提到「傳統」一詞,認為三代「傳統之禮」壞於漢、唐之世:「三代之法,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自夏曆漢二千年,未有立從子為皇子者也。漢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壞三代傳統之禮。……今陛下生於孝宗崩後二年,乃不繼武宗大統,超越十有六年上考孝宗,天倫大義固已乖悖。又未嘗立為皇子,與漢、宋不同。……一遵《祖訓》,允合聖經。復三代數千年未明之典禮,洗漢、宋悖經違禮之陋習,非聖人其孰能之。」

  傳統與道統之傳

  「傳統」本義所指政統傳承的純粹性和系統性,體現的是「傳統」的嚴肅性和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既然以「傳統」標榜,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不是一個可以隨意定義或者具有無限包容性的,而是應該有明確所指的體現原初性、純粹性和傳承性的。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詩》《書》《禮》《樂》《易》《春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說:「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輝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道、聖人和六經是三位一體的關係,也就是說,道由聖人書寫在六經之中,聖人通過六經闡明道。如果六經不能體現道,六經就不能稱為經典;如果六經沒有經過聖人的整理,也就不可能體現道;聖人通過整理六經,把道體現在六經的文本之中。《禮記·經解》載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孔子認為六經所標舉,在於培養溫柔敦厚、疏通知遠、廣博易良、潔靜精微、恭儉莊敬的人格,欲人之不賊、不誣、不奢、不愚、不煩、不亂,而養志知事,行端性和,明乎陰陽名分。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六經受到了挑戰。《莊子·天下》說:「《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在戰國之前,六經之道一以貫之,而自諸子興起,百家未能融會貫通六經之學,所以各執一詞,不能兼備眾善眾美之純正。所以,「道術將為天下裂」。《漢書·藝文志》說:「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旨,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即諸子百家雖然不同,但都起源於六經。諸子雖然都從六經中來,但對六經的理解可能是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了。

  由於諸子之徒對孔子之學的曲解,自戰國時期始,如孟子、荀子、揚雄、劉勰、韓愈等人,就提出了原道、徵聖、宗經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傳統文化的純粹性。《孟子·滕文公下》云:「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孔子之道不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仁義充塞,率獸食人。

  原道、徵聖、宗經,實際是為了說明道統與孔子的密切關係。朱熹《中庸章句序》曰:「《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明歸有光《孟子敘道統而不及周公顏子》說:「聖賢之論,至孔子而定。繼孔子者,孟子也。孔、孟,親有之而親見之者也。後之學者,當據之以為定,而豈可因之以為疑哉?」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政統的傳承有時而斬,但道統的傳承卻歷久彌新。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嚴格限制在「載道」的區域,就要樹立「道統之傳」自於孔子這個基本常識,如果在孔子之外尋求「道統」,顯然是捨本逐末。

  近些年來,我們不斷聽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互相對立的評價。事實上,之所以會發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矛盾認識,就是緣於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過去的文化」「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國固有的文化」畫了等號。因此,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的時候,首先應該準確定義「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區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不同。

  準確地說,「中國文化」內容應該包括「中國過去的文化」「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國固有的文化」,甚至包括「20世紀的中國文化」。其時間的長度和地域的寬度可以無限延伸,其內容可能涉及各個方面,有道有器,有粗有精,有偽有真。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就其本義而言,只應該是中國「傳承道統」的文化,也就是那些傳自先秦時代而體現人類文明方向的核心價值,是「載道」的文化。

  此外,討論國學教育問題,也應該分清作為知識的專業國學教育和作為培養共同價值觀的國學教育的區別。對於非專業從事中國文化研究的人來說,學習國學文化,應該突出重點,抓住核心,緊緊圍繞著「傳承道統」這個中心,即可以節省學習者精力,又可以防止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多樣性理解。

  忠恕均平仁惠

  孔子所倡導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天下為公」為基本出發點,其核心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簡而言之,即孔子所謂「恕」,即把一切人都看作是平等的主體;擴展而言,即孔子所謂「忠恕」,「忠」為盡己之道,「恕」為推己之道,有盡我所能的責任,有推己及人的立場;如果再擴展,就是「忠恕」「均平」「仁惠」。「忠恕」是個體行為準則,「均平」是社會運行原則,「仁惠」是國家的基本立場。

  建立在「天下為公」基本出發點上的忠恕、均平、仁惠思想內涵豐富且深刻。如果能以「天下為公」為基本出發點,以忠恕、均平、仁惠為核心價值,個人有「忠恕」德行,社會運行貫徹「均平」原則,國家能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仁惠」情懷,傳承道統、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就達到了。

  一般來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強調「仁」,仁的內涵無限豐富,不過,在孔子自己的論述中認為「恕」才是他終身奉行的基本價值。《論語·衛靈公》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以「恕」為終身行之之道,與孔子強調「仁」的重要性並不矛盾。《論語·顏淵》載,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可見,仁即是恕,恕即是仁,都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上下功夫。

  《論語·裡仁》載,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本身包含有對己對人的態度,所以,忠恕即恕,恕即忠恕。「忠」是正心誠意,敬業守信,是盡己之道;「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推己之道。我們平常所說的「良心」,就包含在「忠恕」之中。

  孔子及儒家雖然強調禮的重要性,禮雖然有區別長幼秩序的意義,不過,孔子及原始儒家始終強調禮尚往來的重要性,禮從來都是對等的,而作為統治階層,對禮的實現承擔有首先的責任。《論語·季氏》載,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平」不僅僅是財富公平,也包括政治權利的公平。宋代革命者提出的「均貧富、等貴賤」的革命主張,就是根植於孔子思想的。

  中國古代家庭倫理的孝悌觀念,也是以「天下為公」為最高原則的。《唐虞之道》又說:「虞詩曰:『大明不出,萬物皆暗。聖者不在上,天下必壞。』治之至,養不肖。亂之至,滅賢。」虞詩是虞舜時代的詩歌,「舉賢」和「養不肖」,「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體現了孔子讚揚的堯、舜時代具有的平等思想所包含的文明高度,這也正是我們所要實現的目標。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是強調愛人為本的文化。《論語·學而》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問知,孔子曰:「知人。」《禮記·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有人以「親民」為「新民」,實際是脫離了孔子立足於「愛人」的原意。

  中國傳統文化是強調天下情懷和士人責任的文化。《禮記·大學》強調「欲明明德於天下」,《論語·子張》載孔子弟子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論語·衛靈公》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泰伯》載孔子弟子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及其弟子強調天下情懷和士人的社會責任,就與戰國時期諸子中主張隱逸的莊子等道家學說劃清了界限。雖然道家學說也充滿了智慧,但是,黃老道家立足於統治階層立場,而莊子等道家學說放棄士人的社會責任。所以,道家思想家和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家並不在同一個層次上。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底線意識,知止有定。《論語·衛靈公》載孔子之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固窮,就是君子在窮途末路也要堅守底線,小人在困苦之中,可能就胡作非為了。《論語·泰伯》載孔子之語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是說君子如果有勇,又厭惡身處窮困的境地,就可能超越底線。如果太過憎恨不仁之人,也可能對不仁之人做出超越底線的事情。《論語·子罕》載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是說兩人可以一起學習,但可能一個人的目標是追求道,一個人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益;兩個人都好學,都以追求道為目標,但一個人在追求道的過程中,能立足於禮,一個人可能為了追求道而不擇手段;兩個人都好學,都追求道,都願意注重過程的正義性,但一個人能有坦然面對失敗的智慧,一個人可能當遇見挫折後,就一蹶不振。《論語·微子》載孔子讚揚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說柳下惠、少連雖然「降志辱身」,但「言中倫,行中慮」;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這寫古代賢人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處境下,都不違背底線。《禮記·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是說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把持基本道義。《荀子·王霸》曰:「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說苑·貴德》載,「夫仁者,必恕然後行,行一不義,殺一無罪,雖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為也。……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是說君子不能為了自己的私利,或者為了某種崇高的目標,犧牲他人的基本權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心向善的文化。《易傳·坤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之家,能帶動社會向善,則社會之中善人多,所以多幸福。積不善之家推動社會向惡,社會之中惡人多,則必然多災難。《論語·陽貨》載子路記孔子之言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孔子「親仁」,也是為了親善人而遠離惡人。《禮記·大學》說「富潤屋,德潤身」,潤身之德,也是以善為基礎。

  正因此,只有滿足以下條件,才稱得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一是萌芽和生長在中國的文化,即主體性;二是被中國人長期堅守的文化,這是傳承性;三是符合人道主義原則的文化,這是普遍性;四是符合人類文明方向的文化,這是世界性;五是可以作為建構未來的文化,這是永恆性。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兼具這五個特徵,既保證了中國特色,又保證了與人類文明的同一性。

  主體性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是中國固有的文化。某些學者認為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沒有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是產生於中國本土的文化。外來文化可能因符合道統而被中國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也可能篡改和破壞道統。毋庸諱言,佛教文化雖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諸多共性,但是,我們並不能說佛教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

  傳承性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具有無限的長度。中國文化包含中國的一切文化和文明成果及習俗,這些習俗的產生和消亡都是可能的,但中國傳統文化必然是永遠被中國人所傳承下去的。只要有中國人,就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這個傳承性特徵應該論萬世而不論一時,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可能被一個階段拋棄,但必將重新回歸。

  普遍性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核心,其出發點和歸宿都在謀求人類的幸福。孔子所言忠恕之道即是仁道,而仁道以平等為基礎,一切反人道主義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一切反對公平的文化不是中國傳統文化。

  世界性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中國傳統文化是體現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是利他的文化,不是自利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國際主義的文化,不是唯我獨尊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在於與世界文明的對立,而在於在幾千年前,就為世界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永恆性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建構未來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中國人,天然地承擔著有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中華文明沒有斷絕的原因,就在於中國上古時期的文明在今天和未來仍然是有永恒生命力的。我們要建立文化自信,只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文化自信。

  有人認為,中國近代社會的衰落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生命力。實際上,自漢以來,中國古代社會的種種弊病,以及近代的衰落,都是因為沒有真正貫徹「天下為公」之道,沒有真正按照先秦時代孔子所闡述的政治理想的完整體系去建設我們的政治文化,沒有真切地貫徹忠恕、均平、仁惠的價值觀,而是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剝削和壓迫人民的目的上,導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治亂輪替。「治世」必然是或多或少貫徹了孔子的思想的時代,而「亂世」必然是在實踐中完全違背了孔子思想的時代。

  《荀子·子道》說:「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歷史上,一些可以改變歷史進程的人沒有能在「從道」和「從義」上下功夫,這才導致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衰落。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為了建設具有文明價值的核心價值觀。這就需要全社會完整地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樹立「能有所不為」的「知止」觀,做一個堅持中國傳統「剛毅有力量,壁立千仞」的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與人類的文明價值相通,也根植於中國傳統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深入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而要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就需要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所應具有的民族情懷,也是中國當代人所承擔的歷史使命。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27日 15版)

[責任編輯:孫滿桃]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在教育裡傳承?
    這也不禁讓我們思考,在推崇國外教育理念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在教育裡傳承。1在北京藝術家徐冰說「中國文明有一個特點,隔不斷。」中國教育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傳統教育。傳統是身體力行,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它改變的是我們的氣質和心性,不是認識幾個繁體字就能會的。中國藝術高深的地方就在於,這一筆下去,這個墨還在遊走,等它幹了的一刻,它才最後完成了作品的一個最終結果。
  • 端午節活動——認識端午節 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節活動——認識端午節 弘揚傳統文化2016-06-10 09:27:5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活動主題:粽葉飄香,品味端午活動背景: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但是同學們對端午節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對傳統文化也越來越陌生。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演講人:彭吉象 演講地點:重慶大學 演講時間:2015年10月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
  • 專家學者探討翻譯如何助力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主辦方供圖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記者李娜)首屆中國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13日在京開幕。與會嘉賓表示,翻譯對文化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翻譯以中醫藥為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時,要充分考慮到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本次研討會由北京語言大學主辦。
  •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
    於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企業界掀起了一股創建企業文化的熱潮。當我們探索日本企業文化時,發現日本的企業文化深受 中國 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國企業在創建企業文化,提高競爭力時,除了學習和引進東西方先進企業文化外,還有必要借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瑰寶。
  • 「孝」文化折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總體特徵
    「孝」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美德,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最樸素的價值觀念,是最直觀的「民族風」,最濃厚的「中國味」,最珍貴的「傳家寶」。孝道傳統美德可以怎樣轉化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基因」?孝道文化是「治天下」的萬能良方嗎?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什麼意義?
  • 束景南: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本學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是天地之本,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就是解決人的問題的一個思想體系。人的存在問題主要是什麼問題呢?一個是人性的問題,一個是人心的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心性學的思想體系,比如孔子,他提出了「以仁愛為本」的思想體系。
  • 跨文化翻譯,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發聲」
    玩笑熱議如潮水很快退去,留下的問題值得追問—— 我們期待著更多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被講述、被理解、被接納時,中華傳統文化中專有名詞的翻譯,是否準備好了? 【需求,已經被看到,正在被思考】 「在一些外國年輕人中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時,越來越感受到,漢字、成語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符號等的翻譯,非常重要,」全國青聯國際部副部長朱鳴華說,簡單漢字中,承載著深厚的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特徵,如何傳遞好這個,是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的關鍵之一。
  •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的這種二元區分很快被學術界接納,並且在運用中改稱「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     針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和多層疊加、融合變化的複雜情況,倘若既剔除孔子上智下愚二分法的價值判斷色彩,也不拘泥於西方人類學家的雅俗二分結構觀,可以把由漢字編碼的文化傳統叫做小傳統,將前文字時代的文化傳統視為大傳統。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原標題:【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體制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
    講 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767期)主講人:張文利 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收聽方式:掃描圖片二維碼 或登錄喜馬拉雅APP搜索「陝圖講壇」即可免費收聽【音頻列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一)家教之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二)《禮記》五「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三)顏氏家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四)唐太宗《戒皇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五)司馬光《家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六)曾國藩家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
  •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中華傳統文化的四大思想支柱:1. 陰陽五行思想是中國人的基本哲理;2. 天人合一思想是認識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指導思想;3. 中和中庸思想是正確處理社會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4.和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它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能夠互相協調、相互並存,相互促進。和文化思想是時代進步的主題,也是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尤其需要提倡「和諧共榮」。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承認並尊重員工彼此的差異性,實現員工身心和諧、內外統一、精神與物質均衡發展,進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科研和優秀的團隊精神。
  •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
    應該站在社會形態更替的高度來審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我想起「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馮友蘭是中國現代史上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也有的學者尊他為現代新儒家。他在歷經多年編寫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中的序言中說,「詩經上有句詩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作者的研究態度是實事求是的,這集中表現為作者對傳統文化批判地繼承的核心主張。如對於「天人合一」,作者既肯定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觀,同時又指出了其模糊混沌之處。該書為當前我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了有益借鑑。中國文化百年前講求民族獨立與富強,今天講求回歸傳統。
  • 一塊積木裡的中國傳統文化
    2019年7月6日至9月10日,由北京嘉銘祥瑞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銘文化)與大陸首位、同時也是全球最年輕的樂高專業認證大師Prince Jiang(蔣晟暉)攜手呈獻的《一塊積木·中國傳統文化展》全國巡展首站,將在瀋陽--盾安益田假日世界正式揭幕。
  • 認識東方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如何幫助更多的人解決人生的困惑和煩惱?如何讓我們這個世界更加和諧?濟群導師指出,「作為一種做人的文化、生命智慧的文化,東方文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習和傳播東方文化有助於整個世界的和諧安定。」作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玄奘身上具備勤奮好學、為法忘軀、淡泊名利、無我利他的精神。
  • 首屆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藥文化翻譯大賽報名通道開啟
    光明網訊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藥文化在海外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讓「傳統文化走出去」,培養優秀複合型、應用型高端翻譯人才;提高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中醫藥文化翻譯的學習熱情,提高社會和高校對翻譯教學的關注。
  • 深入理解傳統文化 助力講好中國故事
    總體來看,我們一般側重從語言、武術、音樂、舞蹈、影視、民間藝術等方面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且傳播內容多流於表層,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入解讀和闡釋。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文化差異帶來的觀念上的不同,更多在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我們需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應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首爾深度遊認識韓國傳統文化必去這7個地方
    其實除了吃喝玩樂之外,在首爾也可以深入認識韓國不同的傳統文化。如何你想體驗泡菜製作、穿韓服、看傳統舞蹈表演就要來我推薦的7個地方!1.北村韓屋村北村韓屋村裡的韓屋是以往達官貴人的住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的都市建設,許多的韓屋都已經消失,但在這裡仿有一部份傳統韓屋被完整保存下來。
  • 傳統文化如何真正走進校園
    第二,社會的浮躁心理與急功近利意識,反映到傳統文化進校園這一新任務、新要求上,大家希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導致出現捨本逐末、重形式輕內容等現象。第三,由於對傳統文化缺乏深入透徹的理解,沒有做到認識與實踐統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可操作性與可接受性統一。為了突出學校特色,只能在形式創新上打轉轉,玩花活兒。2.關於內容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