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一場普通的英語四級考試因為一道題,上了微博熱搜——「四世同堂」用英語怎麼說?「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被認為是最佳答案。
玩笑熱議如潮水很快退去,留下的問題值得追問——
我們期待著更多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被講述、被理解、被接納時,中華傳統文化中專有名詞的翻譯,是否準備好了?
【需求,已經被看到,正在被思考】
「在一些外國年輕人中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時,越來越感受到,漢字、成語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符號等的翻譯,非常重要,」全國青聯國際部副部長朱鳴華說,簡單漢字中,承載著深厚的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特徵,如何傳遞好這個,是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的關鍵之一。
事實上,近年來,在國家對外交流的重要場合中,更具中華傳統文化特點的本色表達,及其現場翻譯,已經留下許多「精彩瞬間」。
例如,2015年博鰲論壇中有——
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Chinese people say that when big rivers have water, the small ones are filled; and when smallrivers have water, the big ones are filled.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Mencius, the great philosopher in ancient China, said, 「Things are born to be different.」
「遠親不如近鄰。」這是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的一個樸素的生活道理。Close neighbors are better than distant relatives. This is a simple truth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gotto know in ancient times.
在其他一些外事場合中,沉澱著中華文明的詩文,即使換了語言載體,依然質樸動人——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Meeting a good friend for the first time is like having a reunion with an old friend.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 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 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
該句出自中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二首》。翻譯古詩,最難的是押韻。一讀就會發現,這裡 bright, night和light,都壓住了韻腳,形美而意達神至。
在中華文明進一步與世界多邊交流之際,這樣的實踐,無疑蘊含著大勢。然而社會更大範圍內,在學術上、技術上,甚至群體性心理上,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四世同堂」這道題,大眾參與千奇百怪的譯法,以及此前關於「五行」、「經絡」等怎麼翻譯的爭論,似乎都昭示著需求已經被看到,正在被思考。
去年,人民日報的微博曾整理和發布過《100個中國傳統文化名詞英文翻譯》,其中包括四合院(Siheyuan或Quadrangle)、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詩經》(《The Book of Songs》)等。
但這顯然還遠遠不夠。
【期待更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中國智慧】
傳統文化經過翻譯被介紹到不同文化中時,若其專有名詞庫,能有一套相對固定的譯入語(翻譯目標語言)表述,一一對應,類似詞典般一查即得,將會事半功倍。但是,在跨文化翻譯中,由於風俗習慣、歷史發展、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不同語言在交流中必然會存在詞彙空缺的現象。如果在翻譯中沒有考察文化背景,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那麼很有可能誤譯或造成文化交流的困難。
「中外跨文化翻譯中,翻譯原則之間會衝突,」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奇說,究竟是忠實於原文意思的「原文中心」,還是偏重信息到達的「受眾中心」?不少翻譯實踐中,時有糾結。
過去,傳統翻譯更傾向後者,從譯入語體系中尋找接近源語言的現成表達。例如,將「一箭雙鵰」譯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
「我的原則是:直譯盡其所能,意譯按其所需,實在懂不了,再尋求譯入語接近的語句,」馮奇看來,跨文化翻譯時,儘可能還原中華傳統文化的表述方式,並不會影響被理解。畢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對於譯入語來說,這樣的「陌生化」表達,何嘗不是豐富語言文化的活水。
更有意義的是,這才是更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中國智慧。當下,文化自信,正在於文明積澱之光芒,不吝展示人前。
例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英語中有對應的「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在他看來,這個「天」,更接近中國文化核心的譯法應為「Heaven disposes」,反而令這種兩個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凸顯,加深相互了解。
再如,「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俗語表述的意思,跟「金錢萬能」差不多。過去基本借鑑英語母語國家現成的說法來處理,採用歸化的譯法,譯作Money is almighty, Money talks, Money is everything, 或是Money makes the mare (母馬) go.
而譯者葛浩文就直接將它譯成 Money can make the devil turn the millstone.異化的翻譯手法是豐富語言表達的重要方式。
需要補充的是,葛浩文也是莫言小說的譯者,在他的作品中,用了很多類似「直譯」的方法。
【翻譯的文化站位:傳遞信息,更綻放光芒】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外交流不斷深入,跨文化翻譯的目標驅動在傳遞信息以外,更應考量美的映射。雖然早有「信達雅」之說,但在今日之中國,似乎更凸顯不一樣的價值。
聞一多先生曾提出詩歌的「三美」理論: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音樂美」強調詩的律動,「繪畫美」強調詩的意境,「建築美」強調詩的形式。
由此看來,詩歌,歷來是翻譯的「地獄模式」。不過,成功的例證不少。
此前新聞熱傳川普外孫女背英文版《三字經》的視頻。很少有人知道,在英譯界,《三字經》被稱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它有三大特徵:每行三字,韻體,經典。即使這樣,17世紀至今,它依然獲得了近20個英譯版。外孫女阿拉貝拉背的那篇《三字經》,出於譯者趙彥春的三次格偶韻體譯本,來感受一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Man on earth, good at birth.The same nature, varies on nurture.同樣地,每行三字,韻體,經典。
翻譯策略應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才能使我國傳統文化典籍中廣博的宇宙觀、哲學思想、人格美學等共同形成的內涵,在異域文化中得到比較正確的認知,闡述和接受。在這一方面,專業領域的努力不可或缺。
與此同時,對青少年的普及也必不可少。據了解,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都開設有《中華典籍外譯》等通識課,幫助更多年輕人在對外交流中傳遞信息,也成為美的使者。
炎黃傳承人公眾號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文明傳承工作委員會主辦,該委員會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所屬分會,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民族基因為宗旨,以「微力不卑、文明中國」為理念,深入研究中華傳統文化,聯合、服務本會成員,創新發起社會活動,助推中華文明弘揚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