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遠見的英國歷史學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

2020-12-27 品味人間酸甜苦辣

一個有遠見的英國歷史學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

放在今天,預測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很多人不會感到奇怪。但有一個人在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以前,甚至文革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他就準確的預言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這個人就是英國史學家阿諾.湯恩比(ArnoldTombee1889-1975)。他死於1975年,他死後4年1979年中國才由鄧小平發起改革開放的號角。阿諾.湯恩比於《紐約時報》上為文預測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據他的觀察,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有能力解決,所以他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有許多人聽了他的話,不了解他的意思,以為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會強大起來,於是許多國家發生恐慌,怕的是又一次的黃禍,這不是湯恩比的意思。湯恩比的意思是中國文化,也就是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哪一個國家提倡,這個國家就是世界的領導人。所以中國文化,儒家與大乘佛法會影響全世界,會給世界帶來安定和平、繁榮幸福,這才是湯恩比的結論所在。

湯恩比與日本歷史學家池田大作對話再次闡述他的這個論斷

他對池田大作說:「將來這個世界會統一,統一世界不是美國人,不是歐洲人,是中國人。」他是根據歷史的看法,中國從漢朝建國一直到今天,這兩千多年都維持統一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國家。他說將來有資格統治全世界的是中國人,當然這種統治絕對不是武力,絕對不是哪一個君臣,不會有這個關係,我相信是文化,是文化的統一,也就是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為什麼?它是和平的,它是包容的,它沒有敵對,它對於一切人事物是忍讓的,唯有這個才能創造世界和平。不能容忍,處處對立,這個會帶給世界災難。

英國的湯恩比博士和日本的池田大作,他們都是世界大師級的著名歷史學家,兩人進行了歷史性的會晤,並預測,二十一世紀要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弘揚中華文化。他們合作出了一本書,其中談到:自從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處於優勢以來,沒有比今天再危險的時代了,人們不道德程度,已經是悲劇,而社會管理也很糟糕。東方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墨家的仁愛學說,是解決現代化社會倫理問題所急需,孔子的仁愛,是當今社會所必須,墨子的兼愛,過去只是在中國,而現在應該作為世界性的理論去理解。在他們的影響下,英國等西方一些國家,都在大中小學設立了東方傳統文化課,已經列入了正規的教育。隨後澳洲跟進,澳洲學校裡有兩本課本,幾十萬字的東方傳統文化教程,可謂讓人們嘆為觀止。

一九九三年,世界宗教會議,討論全球道德倫理。在起草宣言時,他們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最好的道德格言,篩選出來進行評議,找出一個認為是世界性倫理道德格言,作為人類道德倫理的底線。最後大會一致通過,只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選中,被稱為黃金規則,即道德規範的底線。東方講"忠、恕"。積極的方面講"忠",消極的方面講"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別人,自己不喜歡做的,不要強加別人去做,自己不喜歡戰爭,不要到別人的家園去扔炸彈,這就是恕。大會一致認為,人類要能夠守住這個底線,其文明還有希望,社會秩序能夠恢復,還能朝著好的方面轉化,如果要真正徹底轉化,那麼只有中國孔子的倫理道德,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九九三年,世界宗教會議,討論全球道德倫理。在起草宣言時,他們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最好的道德格言,篩選出來進行評議,找出一個認為是世界性倫理道德格言,作為人類道德倫理的底線。最後大會一致通過,只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選中,被稱為黃金規則,即道德規範的底線。

埋紅包

相關焦點

  • 除了杜甫,英國學者還為哪些中國傳統文化打call?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廣泛關注。該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部紀錄片讓不少英國觀眾增進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兩國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和合作,不要讓疫情和偏見切斷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
  • 留學英國的中國女孩:中國傳統文化在英國很「潮」
    鄭州女孩告訴你:中國文化在英國走紅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鈞彥「我來英國將近一年了。在英國雷丁大學SMA中心就讀金融專業的鄭州女孩滿云云號召她身邊來自香港、深圳、上海、武漢、鄭州等地的中國留學生參加了河南手機報發起的《我在外國看祖國》視頻錄製,看看他們眼中祖國的模樣。
  • 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行亮相英國倫敦
    中新網12月8日電 倫敦時間12月7日,由依文•中國手工坊、B&H中國文化創意中心共同承辦的「第五次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活動亮相英國倫敦。活動籤約儀式現場  據了解,作為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五次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活動不僅將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帶到英國,使中英兩國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深入、形式不斷擴展,更以時尚為契機紐帶,促進了中英兩國之間的民心相通,為中英關係深入發展的「黃金時代」增添更多「黃金成果」。
  • 卡爾|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在大不列顛,這種歷史觀正適合那裡的經驗主義者傳統,這一傳統是自洛克到伯特蘭·羅素的英國哲學主流。經驗主義者的知識理論預先假定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完全分離的。像感覺印象一樣,事實從外部世界影響著觀察者,事實是獨立於觀察者意識之外的。接受的過程是被動的:接受了事實之後,然後才可以以事實為依據行事。
  • 布依繡娘驚豔倫敦,「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在英國舉行
    倫敦時間9月11日,由中國駐英大使館和中英企業家俱樂部聯合主辦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慶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題活動,在中國駐英大使館舉行。值此中英文化交流的「黃金時期」,藉助依文•手工坊攜手黔西南布依——「繡夢」主題時裝秀、B&H創意平臺發布及中國傳統手工藝靜態展等系列活動,傳承了上千年的中國布依文化,首次以時尚的方式,走進倫敦,登上世界舞臺。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先生就「編織夢想,共創中英互利合作美好明天」這一主題,發表講話:「這是時隔五年,中國駐英大使館第二次舉辦文化時裝秀活動。
  • 張維為「良句」:我國傳統文化難道不好麼?中國教育排名世界頂端
    作為一名中國人,相信很多家長跟同學跟我有一樣的看法,就是我國的基礎教育太牛,在世界上排行前三不足為過,甚至說世界第一也無可厚非。基礎教育非常優秀說明我們很多中國孩子的衝勁是非常充足的,但是很多到了大學就顯得平平無奇了,多數的同學認為上了大學,上了一所優秀的大學那麼也算是學業完美了。但是實際呢?
  • 歷史學家湯因比:中國文明與日本文明是母子關係
    整個40到50年代,學術界發表和出版了大量研究湯因比的論文和著述,研究者多達380多人,僅為 《歷史研究》 一書發表的書評就有100多篇,在史學史上頗為少見。其中讚賞與批評參半,批評略多。在肯定者中,有同時代的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
  • 世界史:近代「不可知論」英國休謨,一名享譽文壇的歷史學家
    百家原創作者:光年談歷史一說英國,想必沒有人不知道,18世紀的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先進國家。不過小編覺得在史學上英國卻從法國的理性主義史學派那裡吸收了營養,而且在18世紀英國史學中的幾位大家中,大抵上都是伏爾泰歷史觀念的追隨者與模仿者。
  • 柯文丨走過兩遍的路:我作為中國歷史學家之旅
    西方的中國歷史研究發軔於這些傳統範式,以西方為準繩決定哪些故事有價值。「中國中心觀」則以講述中國的故事線取而代之:中國的故事並沒有在一八○○年或一八四○年陷入停頓,遭到西方阻攔、取代,而是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都一直佔據核心地位。
  • 根據一位歷史學家的看法,對於梅根·馬克爾,女王是「喜歡」她的
    根據一位歷史學家的看法,對於梅根·馬克爾,女王是「喜歡」她的Meghan Markle was said being liked by Queen關於女王對梅根的看法,雖然有許許多多的傳言,歷史學家戴維·斯塔基證實,無論是從愛或恨的角度去看,梅根都得到了女王陛下正式的贊同。斯塔基對《每日郵報》社的理察·伊頓說:「女王喜歡梅根。當時,女王立即讓她和哈利擔任大英國協的大使,而聯邦是女王唯一真正關心的事情。」
  • 第二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今舉行
    >  央廣網上海9月7日消息(記者傅聞捷)今天(7日),第二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 在上海金山假日酒店舉行,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出席並致辭,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前臺中市長胡志強等臺灣嘉賓出席並致辭。本次大會以「迎向文化新脈動」為主題,「科技腦 人文心 中華情」為主軸,展現文化的巨大能量,期待文化交流互鑑成為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第二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吸引了高希均、孫震、餘秋雨等20位大家與會,通過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教育,跨界探討文化傳承與創新。
  • 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
    -139連結:管理就是服務,服務就是給機會,機會就是有選項(中國科協座談會)。按照《國民保險法》,每一個英國公民,凡已離開學校,又未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者,應一律投保,保險金來源於僱主、僱員和政府補貼三個方面,這套制度使每個英國人的基本生活條件有了保證,從此以後,「貧窮」就不再含有「吃不飽穿不暖」的意思了。-139連結: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兼顧。
  • 荷蘭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
    他們及其同時代其他史家的歷史作品,成為日後關於荷蘭歷史編撰的基礎和框架。Blok,1855-1929不過,在史學地位上真正與皮朗並列的,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的另一位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年)。
  • 那些在英國的中國小留學生將來學成後,他們有多少中國文化基因?
    針對中國在英小留學生文化之根的話題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的爭論,正如題主所問:這些小留學生將來學成歸國後,還有多少中國文化基因?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文化之根源土生養他的那片沃土,離開自己的故土便如無水之源,恐怕只剩下那張黃色的皮膚。
  • 英國教授:中國學生對西方傳統音樂有新的理解!
    原標題:中國學生為西方傳統音樂注入新活力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亞當·古博(Adam Gorb)教授,自2000年任現職以來,在全世界範圍招募有潛力的作曲者、安排作曲系課程結構,提高和發展作曲系學生的專業技巧和藝術審美並幫助他們增加作品的演出經驗等。
  • 每天名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名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天名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名言 2013-02-16 16:03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日本在近代,對基因作了比對,發現日本人的基因有一部分與中國的中原人相同,並且,日本的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找到了大量的證據來證明了這種說法。日本人基因中有一部分被稱為O3,這也是中原漢族的主要基因。在河北、山東、山西等中原人身上,O3是主要的基因。
  • 愛上中國文化 英國「預熱」中國春節
    原標題:愛上中國文化 英國「預熱」中國春節若想在一個歐洲城市充分感受中國春節的精彩和熱鬧,那麼就請到倫敦來。 隨著中英之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英國人愛上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展演活動日益豐富,中文學校越開越多,記者不經意間就能碰到一兩位會說中文的英國朋友。再過不到半個月,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就要來臨,兩國文化團體抓住這一機會,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意在以中國春節為契機,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
  • 斯人遠去:2014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勒高夫主要從事中世紀研究,他認為中世紀本身是一個獨立的文明,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聖路易》、《中世紀的知識分子》、《中世紀文明》、《錢袋與永生:中世紀的經濟與宗教》等。勒高夫還是一位堅持通過媒體普及歷史文化的學者,他生前每周都會在公共電臺「法國文化」主持一檔歷史節目。吳小如       5月11日,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逝世。
  • 每天名言:英國歷史學家麥考萊英語名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天名言:英國歷史學家麥考萊英語名言 2013-02-16 16:04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