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之:別誤讀文化的「本來、外來、未來」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這一論斷,高度概括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路徑,其正確性緣於對中國當下文化有機構成及其內在關係的準確把握。

  馬克思說得好,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不能隨心所欲,而是在繼承下來的歷史條件上創造。就文化構建來說,顯然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在空白中進行,而必須立足於現有的文化基礎。應該說,報告中提出的「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三來」關係,就是立足於現實文化事實的。最能支持這一邏輯的,莫過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文化構成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20世紀以來的一個文化事實,其內涵包括了當下文化的時空要素,即空間上的中外文化之綜合,以及時間上的歷史傳統和未來訴求,也就是「本來、外來、未來」三大基本要素的綜合與內在展開。

 

  近代中國文化的起點不是一般的「吸收外來」,而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並改變中國這一意義上的「吸收外來」

  要學懂、弄通「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之關係,不能按照字面順序展開,而要先弄清楚吸收外來文化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傳統的國家,歷史的綿延性本身就證明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是不容懷疑的。但是,運行至19世紀中期這個時間段後,「吸收外來」突然成了中國人必須面對的大問題。這就是鴉片戰爭給中國留下的文化命題。

  因為傳統異常久遠,加之農業文明的封閉性,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很不夠。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說:直到19世紀末期,受過傳統古典教育的中國學者,還頑固認為在中國文明以外不可能有什麼可以值得重視的其他文明。1875年7月6日,《紐約時報》刊文指出,中國人「心智的發展也被抑制在孔夫子時代的古老水平……知識的缺陷使他們難以理解近年來侵入他們領土的那些外國人。洋人對他們而言幾乎是不可思議的」。

  當西方的先進器物來到眼前時,不少中國人確實還表現得有些頑固自滿。在活躍於嘉慶、道光年間的宣南詩社中,就有社員認為運到中國的洋貨都是「奇巧無用之物」,只會蠱惑人心。連西方器物之優點也不承認,遑論制度和觀念了。

  不過,當時人們需要面對的最大事實還不是守舊者的心態,而是中國不斷被戰敗。戰敗之首要原因,當然在於傳統的農業文明落後於西方的工業文明。而對外來文化的先進性缺乏認識甚至試圖逃避抵制,使得固守自己的傳統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此,「吸收外來」便逐漸成為共識。甲午戰敗以後,有參戰的倖存者在反思整個過程時就提出,「既設海軍,必全按西法」「海軍所有章程,除衣冠語言外,均當仿照西法」,即學習西方的做法。

  近代以來,中國學習外國客觀上是按照「器物—制度—文化」的邏輯展開的。也就是說,「吸收外來」最終落實為學習外來文化,首先即為西方的先進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就嚴厲批判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保守僵化內容,並以西方現代文明為創新內涵,高高舉起了科學、民主的旗幟。

  從這個邏輯起點再往前走一步,便發生了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嵌入。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提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學說始於1843年,到1917年影響主要限於歐洲,全世界大多數人還不知道有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開始在歐洲走路,走得比較慢。十月革命一聲炮響,11月7日俄國發生革命,11月8日中國就知道了。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就走得這樣快。因為它走得這樣快,所以1919年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到1949年,毛澤東同志把這個意思濃縮為: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果然一學就靈。

  這樣,近代中國文化的起點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吸收外來」,而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並改變中國這一特殊意義上的「吸收外來」。

 

  洋八股必須廢止,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就在「吸收外來」導致中國命運發生轉折時,「不忘本來」的問題又浮出水面。

  歷史的邏輯就是這樣,一個傾嚮往往掩蓋另一個傾向:當學習外來文化成為合理性選擇時,「本來文化」不只是被忘記和忽略,而且有時候還會遭受拋棄,新文化運動的一些領軍人物都有此一傾向。最偏頗者當數胡適,他甚至妄言中國「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由此,自然只剩下死心塌地學習西方一途。

  拋棄本來、崇尚外來的傾向不只是對一般的西方文化如此,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也是如此。1945年通過的 《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了到當時為止的24年間黨的經驗教訓,重點分析了第三次左傾路線的錯誤,指出其思想上的原因在於「它不是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來認真研究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過去和現在,認真研究中國革命的實際經驗,得出結論」,而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上的若干個別詞句搬運到中國來當做教條,毫不研究這些詞句是否合乎中國現時的實際情況」。這裡直接講的是政治路線問題,但也涉及文化理念的問題,即一個「不忘本來」的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教條主義教訓時指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只是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不可能提供解決各個國家具體問題的方案。正確的辦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毛澤東同志還進一步強調,中國共產主義者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恰當地統一起來,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

  由此,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划時代的重大命題。馬克思主義不但正確地成為「吸收外來」的偉大成果,而且引發了中國人把「不忘本來」的問題重新提上議事日程,意義不可謂不重大。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當「吸收外來」與「不忘本來」在實踐中得到合理解決之時,新的文化問題又提出來了——如何「面向未來」?

  本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符合文化自身的歷史規律,也有利於抵制「全盤西化」和「去中國化」傾向。但一段時間以來,出現了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度解讀:有的製造「標題黨效應」,將中央有關文件精神曲解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有的學者對「批判繼承傳統文化」進行清算,認為只能全面繼承,不能有任何批判;有的產生妄念,以為可以回復到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將儒家文化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從而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還有所謂「女德班」的存在,向生活中失意的女性灌輸陳腐過時的封建道德,反對婚姻戀愛自由,反對女性展現個性,等等。

  對此,唯有堅持「面向未來」的文化價值才可以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恰恰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文化。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歐洲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傳統人文社會科學的積累以及工業革命帶來社會變革的結果。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創新的文化,而不是回歸傳統、復古守舊的文化。義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葛蘭西早在上世紀初就把馬克思主義看作現代文化史的開端,認為它是整個精神和道德改革運動的頂峰。恩格斯也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成「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其意就是新的開始。

  事實上,人們在讀到《共產黨宣言》的相關內容時,如說法國和英國的貴族「裝模作樣……唱唱詛咒他們的新統治者的歌,並向他嘰嘰咕咕地說一些或多或少兇險的預言」「封建的社會主義,半是輓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回音,半是未來的恫嚇;它有時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評論刺中資產階級的心,但是它由於完全不能理解現代歷史的進程而總是令人感到可笑」。「為了拉攏人民,貴族們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作旗幟來揮舞。但是,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紋章,於是就哈哈大笑,一鬨而散」,其面向未來的價值取向是給人很深刻印象的。

  確實,面對資本主義時期的弊端,馬克思主義不會像消極浪漫主義那樣主張「回到中世紀」,而是強調面向共產主義的未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時,也是堅守面向未來的價值取向。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毛澤東同志的說法:在中國,有半封建文化,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經濟的東西。凡屬主張尊孔讀經、提倡舊禮教舊思想、反對新文化新思想的人們,都是這類文化的代表。這類文化是替帝國主義和封建階級服務的。不把這種東西打倒,什麼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來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經過對舊文化的衝擊,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這當然是面向未來的新中國,而不是舊中國的文化。

  如此,我們可以充分領悟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說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基於此,文化之本來、外來、未來的關係是非常清楚的,不應有什麼誤讀和誤導。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蓉)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辯證認識翻譯中的「誤讀」
    ,而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種文化語境到另一種文化語境必然帶來的誤讀         通過翻譯,我們得以走近世界上說其他語言的人們,經由認識他人來更好地認識自己。   翻譯行為會觸及翻譯的「政治」,而翻譯的「政治」必然觸及語言和文化的地域性,以及性別、文化身份塑造等多方面的問題。不是只有國家主導的翻譯工程才會有政治內涵,任何翻譯都免不了這一點,因為只要是有差異的地方就會有政治。
  • 淺談: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摘 要] 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結束後,讓我們每一位中國人深受「刺激」。韓國以端午的名義申遺成功,給予我們的文化提醒是:在經濟發展下的社會轉型期,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否則,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將會喪失。
  • 跨文化紀錄片如何打破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很多西方人覺得要透過古代的文化觀察中國,所以必須要加入一些古代的符號,我不認同。所以有時候我寫作的東西既不能滿足西方對中國符號的期待,也不能滿足中國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想像。但我幹任何事情,因為我就是作為一個人在中國做的,我本來就是在延續中國的傳統,也書寫當今的中國。
  • 網友總結被誤讀的名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歌頌戰友情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愛情詩篇嗎?其實它根本說的就不是男女的愛情,而是歌頌戰友情;「吾生也有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勸讀書,而是鼓勵人們抓緊時間玩樂?最近,百度知道開設「解惑」專題,列舉了8個被誤讀最深的名言警句,讓網友大長見識。眾人表示:「語文白學了,原來自認為的那些勵志名句竟是斷章取義!」
  • 觀察|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誤讀
    但這種學習和借鑑首先要建立在全面真實了解的基礎上,然後根據中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社會心理擇善而從、擇時而動,否則,南橘就可能變成北枳。  但遺憾的是,隨著教育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我們發現,我們對國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誤讀。誤讀倒也罷了,更可怕的是,有時候誤讀會誤導我們的行動。
  • 中青報: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誤讀—新聞—科學網
  • 沈家煊: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應當「吸收外來,不忘本來」
    沈家煊: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應當「吸收外來,不忘本來」 --第19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大會總結觀點摘編 2016年10月28日 08: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婷婷 字號
  • 張近東被誤讀了!
    很多人和事,今天看起來似乎是不盡如人意的,但把眼光放的長遠些,你會發現,曾經的質疑,無非是一場認知上的誤解,因為那些善於謀變之人,他們著眼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 蘇寧面臨的轉型,是中國數字經濟大幕開啟的典型樣本,蘇寧的未來究竟會怎麼樣?
  • 中文色情傳單做封面 中歐關係:都是"誤讀"惹的禍?
    中國方塊字和文化既漂亮又神秘,自然能帶給西方人震撼的審美享受,可是,如果並不理解這其中的真實意義和本來面貌,而是自以為是地想當然判斷,便會鬧出笑話來,此謂誤讀。據說更為著名的例子就是《霸王別姬》竟被翻譯成「再見了,我的小老婆」……不過此類誤讀事件尚屬無傷大雅,但如果誤會上升到了更高層面,那人們就不得不嚴肅對待了。說實話,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誤讀由來已久。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二十三】「廣東女子圖鑑」進化史:從《外來妹...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二十三】「廣東女子圖鑑」進化史:從《外來妹》到《新外來妹的故事》金羊網  作者:龔衛鋒  2018-12-17
  • 「如果沒有外來文化,就不需要保護環境了」
    社會與自然資源學習小組(7)——「如果沒有外來文化,就不需要保護環境了」2018年社會與自然資源學習小組已近尾聲,我們的討論重點從自然轉向社會層面,進而深入至文化維度在開展自然保護工作時注重利用藏傳佛教中的文化傳統,並思考這些文化如何影響藏族人的生態觀念和保護的行為。 在藏族文化中,我們認為地球這個環境是眾生的家園。佛教中的「眾生」指的是所有有生命、有靈魂的動物,包括昆蟲、鳥類等等。地球是屬於眾生的一個公共場所。人類是眾生中一種比較厲害,或者說壞的動物。從環境破壞的角度來看,人是最重要的一個動物。
  • 每日英文小知識—— 英語詞綴之外來詞綴
    英語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數以百計的外來詞綴(Foreign Affix)。
  • 東北方言文化底蘊很深厚: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是東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方言的歷史成因是由當地各民族語言文化相互融合而產生的,同時東北方言深受俄、日、韓等周邊國家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其中日本語言文化對東北方言的影響最大。東北方言有些與眾不同,是由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東北方言有的來自多元文化的融合。東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隨著東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還保存著很多反映當地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詞語,從而使東北方言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
  • 中黃總校長支招,世界暢談的「全球勝任力」 該如何培養?
    由此可見,無論是為學生個體發展,還是中國在未來世界秩序中更好地承擔大國的責任和義務,培養中國學生的全球勝任力勢在必行。12月5-6日在由中國教育學會、江蘇省教育廳、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學主辦的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33次學術年會,這一極具影響力的國家級教育盛會上,也對「全球勝任力」在中國如何進行價值定位、理論重構與落地實施等問題進行探討。
  • 教孩子,別好心辦了壞事:不可誤讀的44個家庭教育關鍵詞
    深刻解讀最容易被誤讀的家庭教育關鍵詞幫父母用對教育方法,培養出最棒的孩子第一章 教育理念關鍵詞教育孩子離不開教育理念。1.起跑線——「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到底是正解還是謬誤2.興趣班——孩子的自我興趣發現其實比上「興趣班」更重要3.奧數與珠心算——這到底是在開發孩子的潛能,還是在透支他的潛能4.人生規劃——從小就規劃未來
  • 臺灣節目常誤讀大陸 對岸同胞:別較真
    臺節目誤讀大陸 沒見過包包吃不起水餃  這篇題為 《發現一個好玩的帖,原來臺灣人是這麼看我們的!》的帖子收集了很多誤讀大陸的臺灣節目截圖。新浪娛樂調查發現,這些節目大多是06年到13年的節目,其中除了兩三個新聞節目外,幾乎都是談話類節目。而這些節目中嘉賓的言辭一般十分誇張,發表了一些明顯不符合大陸實際情況的言論。
  • 日本ACG語言在中國語境下的誤讀現象研究
    但日本ACG語言在中國語境下出現誤讀這一顯現並未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試圖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出發,從日本與中國文化積澱、文化傳統方面的差異,以及日語與中文在某些「同字異義」詞的使用上的差異入手,同時附帶分析ACG文化背景對ACG語言在傳播過程中的影響。對於這種誤讀出現的根源、原因以及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並就這些詞語進行正確定義,以還原其本身面貌。
  • 「窈窕淑女」翻譯是誤讀?
    (原標題:「窈窕淑女」翻譯是誤讀?) 1964年,根據音樂劇版本改編上映的音樂電影《窈窕淑女》,令全世界為之著迷,但「窈窕淑女」這個題目竟然是誤讀?
  • 離開了日本「外來語」,我們還能思考嗎?
    抽象名詞從一個民族傳入另一個民族,不可能始終保持原汁原味,即便在文化發展階段相等的兩個民族間,也可能發生誤讀和誤解,何況當時的日本在文化發展階段上與中國如此懸殊。那一大批植根於中國文化中的抽象名詞被日本移植過去後,要真正在日本文化中紮根生長,就必然要與漢語原意發生某種程序的分離。
  • 洪荒之力是什麼意思
    洪荒之力是什麼意思,估計很多人是看了熱播劇和傅園慧在奧運賽場上的採訪,現在很多年輕人想要表達自己要做出成績做出表現或者你已經取得非常好的成績後的話語——我用的是洪荒之力!個人是80後,在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會說要爆發我的小宇宙,大家知道是源於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