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中日關係改善 臺日關係絕對不影響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蔡英文(左)安倍晉三(右)圖源:臺媒

 

    受訪學者分析,臺日關係表面上看似友好,卻未實質前進,即使臺灣現在解禁日本核災食品,也恐怕對雙方關係發展助益不大。

   民進黨當局認為,中國大陸和日本關係改善,絕不會影響臺日關係。但受訪學者分析,臺日關係表面上看似友好,卻未實質前進,即使臺灣現在解禁日本核災食品,也恐怕對雙方關係發展助益不大。

    總理李克強昨天抵達東京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同時對日展開四天訪問,這不但被外界視為中日關係回暖的象徵,更是臺日關係的一大警訊。

   對此,前天與媒體茶敘的臺外事主管部門負責人吳釗燮面對相關提問時指出,據「日本朋友的訊息」,中日關係改善,「絕對不會影響日本和臺灣關係」,臺日關係發展的所有成果也「都會持續下來」。

    民進黨當局自前年上臺以來,臺日關係似乎升溫,日本政府不僅提升訪臺官員的層級,更把日本駐臺機構名稱從原來的「日本交流協會」,更名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然而,立場親日的蔡英文卻遲遲未解除福島核災食品的禁令,使日本大為不滿,為原本親如盟友的臺日關係增添變數。

    臺灣《聯合報》前天報導則指出,上周是日本黃金周假期,有別於過去日本國會議員絡繹不絕來臺的往例,今年只有兩組在野黨議員來訪。號稱最友臺、與民進黨「情同手足」的日本執政黨自民黨議員岸信夫原定上周來臺,行程卻在一周前臨時取消,據稱就是為了核食問題表達抗議。岸信夫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胞弟。

    針對核食解禁,吳釗燮前天表示,只要臺灣內部的食安管制制度能獲得民眾信心,核食品開放就是「可能的方向」,但並未定下明確的時間表。

    民進黨執政前曾強烈反對馬英九放行核食,上臺後卻開始營造鬆綁禁令的氛圍,令下野的國民黨不滿,批評蔡英文採行「巴結日本,對抗中共」的外交策略,於是發動反核食公投,加以阻撓。目前,全球僅剩臺海兩岸全面禁止福島等五縣所有食品進口。

    研究臺日關係的臺灣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永峰昨天接受訪問時指出,核食在臺日關係中扮演「非常大」的角色,但蔡英文上臺後卻「拖拖拉拉」,惹惱日本。

    他說:「民進黨各路人馬在上臺前向日本承諾很多事情,但上臺後沒有實現。日方就覺得民進黨的執政能力和政治運作能力非常低劣,雖然控制「立法院」和行政部門,但無法像安倍晉三一樣,把該做的事情都完成。臺日關係看起來友好,但並沒有實質前進,就算現在開放核食,看起來也不會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至於中日關係對臺日關係的影響,陳永峰受訪時語帶保留,表示「必須要先確認中日關係是否回暖」。他倒認為,臺日關係的更大問題在於,「臺灣在整個東亞系統裡已經越來越不重要」。

   陳永峰說:「蔡英文本來的想像是美日臺會很緊密地連在一起,親海遠陸。臺美關係看起來好像有很大的進步,但我們並沒有得到很多實質的好處。日本主導的CP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我們現在也都沒在動,這整個情況對臺灣來講是不利的。」

    積極擺脫中國大陸經濟影響力的蔡英文當局去年底曾表示,將全力以赴調整產業結構及體制,以爭取加入CPTPP。然而有分析對此不表樂觀,因為日本有強烈意願改善與大陸的關係,並藉此導正過去長期對美國一邊倒的政策,以強化在朝鮮問題上的發言權,同時打「中國牌」作為與美談判的籌碼。

   針對臺日未來發展,受訪學者建議,臺灣要深化雙方關係,可先從撤換涉日人士下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施正鋒告訴本報:「日本對(臺灣駐日代表謝長廷)不是很滿意,因為他沒有扮演好他的角色。蔡當局至少得換個日本通吧?」

   陳永峰也說:「近來民進黨內,還有日本方面,甚至認為謝長廷和(臺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都不能夠積極推動臺日關係。他們兩位的存在,看起來重量級,但對臺日關係的推進並不是很正面。」

來源:聯合早報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2019年臺灣對外關係回顧:臺日關係
    蔡英文上臺以來奉行「媚日」政策,強化對日關係工作力度,「小動作」不斷。但是,隨著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並不斷改善發展,安倍政府處理臺日關係趨于謹慎,蔡當局對日工作的困境顯露。    一、中日關係大局框定臺日關係發展空間    在中日關係向好的大局下,臺日關係受到顯著制約。
  • 臺作家:賴清德絕對是蔡英文改善兩岸關係的票房毒藥
    蔡英文與賴清德(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9日報導,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兩岸論述上,「臺獨」形象鮮明,但日前又拋出「親中愛臺」引發議論。對此,臺灣著名作家王豐表示,賴清德絕對是蔡英文改善兩岸關係的「票房毒藥」。
  • 中日就改善關係達成共識 日承認釣魚島有不同主張
    7日在釣魚臺國賓館同來訪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舉行會談。楊潔篪指出,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中日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一貫主張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精神發展中日關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關係持續面臨嚴重困難局面,近幾個月來,雙方通過外交渠道就克服中日關係政治障礙進行了多輪磋商,中方重申了嚴正立場,要求日方正視和妥善處理歷史、釣魚島等重大敏感問題,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動兩國關係改善發展。
  • 專家解析中日關係:改善現「窗口」 不確定因素尚存
    (兩會綜述)專家解析中日關係:改善現「窗口」 不確定因素尚存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沙晗汀)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日本問題專家高洪等全國政協委員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日兩國改善關係的「窗口」已經出現,但未來尚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 「臺日關係」虛大於實 蔡當局打錯算盤
    更嚴重的後果在於,這會導致臺灣民眾的不滿和抗爭,進一步影響蔡當局的施政,深陷內外交困只是遲早的結果。  或許蔡當局認為,臺灣社會主流民意就是親日,日本既是臺灣民眾最愛去的旅遊國家,也是臺灣在文化、經濟領域學習的對象,更何況深綠基本盤更有濃厚的日本情結,因此即便對日妥協也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
  • 臺學者:蔡英文別低估大陸的統一意志 玩文字遊戲無助改善兩岸關係
    臺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李正修8日在「中時電子報」撰文稱,在兩岸關係自蔡英文上任後就處於低蕩冷和狀態的當下,大陸對臺策略的每一步都將牽動臺灣與兩岸關係的發展,蔡當局應當審慎因應,儘早提出對策,不能低估大陸在祖國統一大業問題上的意志。
  • 駐日大使接受NHK專訪: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中新網1月31日電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31日消息,1月30日,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接受日本NHK電視臺專訪,就中日關係、中美貿易摩擦、朝鮮半島問題等闡述看法。程大使表示,當前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
  • 高洪、吳限:中日關係的既往、現實與未來
    1972年4月13日,中日友協代表團與到訪北京的日本民社黨代表團發表了聯合聲明,提出了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三原則。即:(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2)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日臺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應予以廢除。
  • 日本外務省官房長垂秀夫或出任駐華大使,啟用知華派改善中日關係
    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多家日本媒體15日引述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的消息稱,日本政府正計劃任命日本外務省官房長垂秀夫為新一任駐中國大使,以接替任期已經超過4年的現任大使橫井裕。日本NHK的報導稱,圍繞中國日益增加的海洋活動以及港版國安法等課題,中日之間還存在各種各樣所謂的「懸案」,日本政府將對華關係作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希望通過啟用長年從事對華外交的垂秀夫來改善中日關係。接下來,日本政府將按照國際條約事先徵求中國方面的同意,得到許可之後,日本政府將正式決定這一人事任命。
  • 李克強總理訪日為中日經貿關係帶來新的亮點
    李克強總理5月訪日與日方達成了多項經貿合作方面的協議與共識,不僅對中日經貿合作的傳統領域進行了升級,更開闢出新的合作空間與前景。這些收穫是否預示著中日經貿合作將會迎來一輪新的高潮,兩國經濟關係將會呈現一副新的面貌?
  • 中日關係面臨三大挑戰和三大機遇
    在新冠肺炎疫情未平、地區經貿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美國權力交接尚未完成的背景下,作為日本新內閣9月履新以來的首次中日高層面對面互動,雙方不僅再次確認穩定中日關係的戰略基調,更達成了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未來兩國關係能否持續改善與發展,取決於雙方在當前複雜國際環境下的政治抉擇。總體上看,中日關係面臨以下三大挑戰與三大機遇。 首先,戰略互信仍有不足。
  • 他是任期最長的駐日大使 面對央視專訪 他如何解讀中日關係的當下...
    2012年4月16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拋出所謂政府出面「購買」釣魚島的提議,自導自演「購島鬧劇」。釣魚島這一局部爭議,再次影響到兩國關係的全局。有評論這樣形容駐日大使程永華當時的處境,「從2010年上任開始,他就好像坐上了一輛沒有剎車的過山車,不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能停下來。起伏不定、錯綜複雜的中日關係,考驗著他的勇氣、智慧和擔當」。
  • 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你喜歡或討厭,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都在那裡
    這種臨場的氣氛是媒體發布的文章看不出來的,只有在現場才能感受到。到最後整個會晤要結束之前,習主席說,現在中日關係處於一個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階段,我們要共同努力,為改善兩國關係要擴大積極因素,減少消極因素。安倍也馬上表了態,幾乎說了和習主席同樣的話。我當時就覺得,雙方說話對上路了。
  • 聚焦中日關係——北京日語教育界忘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原標題:聚焦中日關係——北京日語教育界忘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北京日語教育界忘年會12月26日在清華大學舉行。會上,由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徐一平教授介紹了中國的日語教育現狀及前景,同時由外交部亞洲司日本處處長薛劍就中日關係發展的走勢進行了分析。來自北京地區各大高等院校的日語教師等100多人參加了會議。
  • 心懷善意、秉持專業,客觀全面報導中日關係
    在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的媒體分論壇上,12位來自中日兩國媒體界的資深從業者和研究新聞傳播的學者,圍繞「媒體對未來中日關係的思考」這一議題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和坦誠的交流。讓媒體回歸客觀公正最新發布的調查顯示,兩國民眾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視中日關係,對兩國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持較高期待。但面對複雜變化的國際形勢,雙方民眾對中日關係的認知也出現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此,與會嘉賓們一直認為,民調的確是一項重要參考,但雙方不應只關注其中的數據,更應探討數據產生的理由以及其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
  • 2015中日關係關鍵詞: 「合作而不是對抗」
    眾所周知,釣魚島問題和靖國神社問題,是影響中日關係的兩個關鍵問題。回顧過去一年,中日兩國圍繞這兩個關鍵問題的立場和態度的變化趨向,筆者認為在未來一年,中日關係將總體趨向緩和。特別是在2014年8月15日「戰歿者紀念日」前,安倍更是放出「將不去參拜」的風聲。在中日「四項原則共識」達成後,安倍雖然在電視節目中回答主持人是否將再去參拜靖國神社的提問時表示:「(四項原則共識)不包括對於個別事例的解釋和處理」,採取了「搪塞」的態度,但我們必須注意,「四項原則共識」明確寫道,「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
  • 中日年輕人交流日趨活躍 日媒:兩國關係現改善徵兆
    參考消息網9月4日報導 日媒稱,以日本與中國的年輕人為主的交流活動近來趨於活躍。受2012年日本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影響,兩國之間的關係曾極度緊張。如今,這一時期已然過去,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在日本「爆買」,對日本的印象逐漸改善。圍繞歷史和海洋問題的政治對立雖然存在,但並不妨礙兩國民間交流擴展到地方。
  • 鳳凰駐日記者李淼:安倍接班人可能不是親華派,但中日關係惡化概率...
    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然宣布辭職。引發廣泛關注和眾多猜測。那麼安倍所說的健康問題是確有其事還是僅為託辭?安倍的執政可能留下何種遺產?自民黨內誰是安倍的繼承者?中日關係在後安倍時代走向如何?
  • 蔡英文與川普通電話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新衝擊 蔡當局得不償失...
    臺海網12月8日訊 海峽導報特約撰述人 陳淞山(專欄作家)蔡英文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通電話,已經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新的衝擊。蔡英文近日則強調,一通電話不代表政策轉變,也不預見最近的未來會有重大的政策轉變,這是臺灣對美國選舉表達尊敬的方式。
  • 中日關係觀察:中央遲緩 地方先行 民間活躍
    中新網9月15日電 據日本東方時報報導,中日兩國地方省市級和民間的交流仍是非常活躍,地方政府組團互訪頻繁、經貿往來日趨加深,民間交流多樣深化,與中日中央和高層「遲緩」形成強烈對比。  目前,日中兩國關係呈現非常微妙的狀態,近兩年來,兩國高層互訪幾乎斷絕,除了偶爾在第3國借國際會議舉行寒暄式會晤外,兩國首腦級的訪問和交流近乎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