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米
前陣子,吳鎮宇的兒子費曼在微博發布了一條短視頻,用這種方式澄清了自己拒絕才藝表演的原因:自己有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
起因是貝兒發布了一段才藝表演的視頻,因為兩個孩子參加過同期《爸爸去哪兒》的錄製,費曼就被網友CUE到了。
卻不料因為孩子堅定地拒絕,竟引來部分不友好網友的攻擊,這才有了這段視頻的出現。
有些心疼的同時,更欽佩這個小朋友的勇氣,他敢于堅持自我、為自己發聲。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但更多的孩子卻是不敢發聲,只能壓抑自己、被迫聽話。
想起蔡康永曾講過一個自己身邊的故事,一次他去朋友家吃飯,飯前朋友硬逼著自己的孩子先表演背詩。
孩子明顯面露難色,但礙於媽媽的壓力,只得乖乖表演。
最終,朋友為孩子的表演為傲,卻絲毫沒在意孩子的內心是抗拒的,迫於媽媽的壓力,孩子一直在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感受。
胡慎之說過:我們的文化裡,喜歡好孩子。經典的好孩子,在家裡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
為了這個「好孩子」,家長不允許孩子做獨特的事、說獨特的話、有個性化的奇思妙想,因為那樣「不合時宜」。
01
但是,孩子說真心話、做最真實的表達其實沒有錯。
只是,家長面對孩子表達出來的「真實」,並沒有做好準備去招架。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就是如此。
朱朝陽在學校無法融入群體,總被同學欺負,老師看在眼裡,家長會時單獨留朱朝陽的媽媽談心,媽媽卻不以為然,強調「學生以學習為主,交朋友不重要」。
其實,老師單獨找媽媽談話時,朱朝陽的內心是有期許的,忐忑之餘,他也希望能借老師之口讓媽媽知道自己的遭遇,在媽媽那裡得到理解和幫助。
但是,他失望了,媽媽只想讓他好好學習,其它的,媽媽聽不見或者「不想聽見」。
單親媽媽確實不容易,「成績第一位」、「長大就好了」,這是朝陽媽媽給自己的信念,也是麻痺自己的武器。
對孩子的真實感受,她不想聽,甚至還會曲解。
她給孩子熱牛奶,孩子試了一口說太燙了,過會兒喝。
她不認為是牛奶燙,反而認為這是孩子對自己的不滿和反抗,因此而歇斯底裡,逼得孩子把燙嘴的牛奶大口喝下。
她不允許孩子有和自己不同方向的意見,稍有違逆,就上綱上線強行打壓。
《情感勒索》中寫道:許多控制者,會利用恐懼感、責任感控制對方,然後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
朝陽媽媽便是如此,因為她怕,她怕兒子脫離自己的掌控,不再需要自己,兒子是她安全感和成就感的來源,是她最後的防線。
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這種效應在親子關係上的體現,就是家長會把自己的意願強行投射在孩子身上。
《小歡喜》中宋倩就是如此,她一心希望女兒喬英子報考清華,堅決反對女兒報考天文領域更佔優勢的南大,她嚴格控制孩子的娛樂放鬆、限制女兒和爸爸見面。
孩子對南大的執著、內心的願望,她只認為是孩子任性不懂事。
因為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的前路更好走一些。
誠然這種行為是源於愛,因為父母對孩子有著美好的期許,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卻越了界限。
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但不是決定者。
正如紀伯倫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寫道: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02
孩子尚且消化不了太過於複雜的情緒,在父母面前都不敢說真話的孩子,內心只會越來越壓抑。
《一起出發吧》中,一開始楊碩對兒子的教育堪稱是「霸道總裁式」高壓育兒。
高原地區走慢了挨訓、衣服沒整理好挨訓、不允許頂嘴反駁、想哭也要憋回去。
楊碩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堅強的小男子漢,卻忽略了孩子內心對情感的需要,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嚴父的教育下,孩子有情緒也不敢表達,把委屈憋在心裡,和爸爸說話都小心翼翼,直到有一天,孩子晚上想上廁所,因為外面很黑,他不敢去,也不敢告訴爸爸,硬生生憋了很久。
楊碩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真實感受長久不被看見,情緒得不到疏解,就只能向內壓抑自己。
但是,孩子自我消解情緒的能力有限,一旦壓力崩潰,容易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去年,江蘇句容一名9歲的孩子,因撞碎了學校的玻璃,擔心受到懲罰,在掙扎兩天後,選擇留下一封給奶奶的遺書,一躍從樓上跳下。
撞碎玻璃本不是什麼大事,只是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這超出了他可以承擔的範圍。
令人心疼的是,從撞碎玻璃到縱身躍下,之間孩子獨自煎熬了2天,也始終沒敢把實情告訴父母。
本該成為孩子安全的依靠、為孩子兜底的父母,卻成了孩子不敢說真話的對象。
如果說面對來自外部的打壓孩子還有父母這個庇護港可退,那面對來自父母的打壓會讓孩子後無退路。
03
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面對孩子的童言童語和內心純真美好的想法,家長最該做的首先是保護。
黃磊的小女兒有次晚上尿了床,早上小傢伙一臉天真地問爸爸:你知道我是怎麼尿床的嗎?
黃磊說:你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要尿尿了,然後找衛生間,找啊找,終於找到了,然後你就尿尿,然後你覺得涼涼的,就醒了,發現自己尿床了,對嗎?
小女兒無比崇拜地說:爸爸你怎麼知道的?
黃磊的這一舉動引發了近三十萬網友的點讚,他沒有批評小女兒,也沒有直接拆穿,而是保留了孩子的童真和自尊,為她編織了一個充滿童趣的童話。
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這麼幸運的,很多網友評論道,自己小時候尿了床都不敢讓父母知道,因為這要挨罵的。
總有家長認為這是孩子故意的行為,而把這種「糗事」拿出來羞辱嗔怪孩子,以此督促孩子改正,卻起到了反作用。
不僅這一現象得不到改善,還讓孩子對此感到羞恥,不敢告訴大人,甚至成為童年陰影。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這樣說道:有一件事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文化中選擇。
如果孩子過早的壓制了自我、選擇成為不敢發聲的沉默的大多數,那對未來而言無疑是可悲的。
其實,世界本就有不完美的一面,這些「真實」也是孩子總有一天要去面對的。
與其忙著遮掩打壓,不如允許孩子做真實的表達,給孩子說不合時宜的話的機會,對孩子悉心引導,教他辯證的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認真告訴孩子:寶貝,這個世界也許還不夠完美,但有一天,你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影響它、改變它。
只要是對的就去堅持,勇敢做自己,這個世界總有一天會因為你的努力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