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無意間的「真話」,是大人不願面對的真實......

2020-08-27 超級育兒師

作者:莫米

前陣子,吳鎮宇的兒子費曼在微博發布了一條短視頻,用這種方式澄清了自己拒絕才藝表演的原因:自己有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

起因是貝兒發布了一段才藝表演的視頻,因為兩個孩子參加過同期《爸爸去哪兒》的錄製,費曼就被網友CUE到了。

卻不料因為孩子堅定地拒絕,竟引來部分不友好網友的攻擊,這才有了這段視頻的出現。

有些心疼的同時,更欽佩這個小朋友的勇氣,他敢于堅持自我、為自己發聲。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但更多的孩子卻是不敢發聲,只能壓抑自己、被迫聽話。

想起蔡康永曾講過一個自己身邊的故事,一次他去朋友家吃飯,飯前朋友硬逼著自己的孩子先表演背詩。

孩子明顯面露難色,但礙於媽媽的壓力,只得乖乖表演。

最終,朋友為孩子的表演為傲,卻絲毫沒在意孩子的內心是抗拒的,迫於媽媽的壓力,孩子一直在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感受。

胡慎之說過:我們的文化裡,喜歡好孩子。經典的好孩子,在家裡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

為了這個「好孩子」,家長不允許孩子做獨特的事、說獨特的話、有個性化的奇思妙想,因為那樣「不合時宜」。

01

但是,孩子說真心話、做最真實的表達其實沒有錯。

只是,家長面對孩子表達出來的「真實」,並沒有做好準備去招架。

怕孩子脫離掌控,不再需要自己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就是如此。

朱朝陽在學校無法融入群體,總被同學欺負,老師看在眼裡,家長會時單獨留朱朝陽的媽媽談心,媽媽卻不以為然,強調「學生以學習為主,交朋友不重要」。

其實,老師單獨找媽媽談話時,朱朝陽的內心是有期許的,忐忑之餘,他也希望能借老師之口讓媽媽知道自己的遭遇,在媽媽那裡得到理解和幫助。

但是,他失望了,媽媽只想讓他好好學習,其它的,媽媽聽不見或者「不想聽見」。

單親媽媽確實不容易,「成績第一位」、「長大就好了」,這是朝陽媽媽給自己的信念,也是麻痺自己的武器。

對孩子的真實感受,她不想聽,甚至還會曲解。

她給孩子熱牛奶,孩子試了一口說太燙了,過會兒喝。

她不認為是牛奶燙,反而認為這是孩子對自己的不滿和反抗,因此而歇斯底裡,逼得孩子把燙嘴的牛奶大口喝下。

她不允許孩子有和自己不同方向的意見,稍有違逆,就上綱上線強行打壓。

《情感勒索》中寫道:許多控制者,會利用恐懼感、責任感控制對方,然後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

朝陽媽媽便是如此,因為她怕,她怕兒子脫離自己的掌控,不再需要自己,兒子是她安全感和成就感的來源,是她最後的防線。

怕孩子走了彎路,違背自己的期許

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這種效應在親子關係上的體現,就是家長會把自己的意願強行投射在孩子身上。

小歡喜》中宋倩就是如此,她一心希望女兒喬英子報考清華,堅決反對女兒報考天文領域更佔優勢的南大,她嚴格控制孩子的娛樂放鬆、限制女兒和爸爸見面。

孩子對南大的執著、內心的願望,她只認為是孩子任性不懂事。

因為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的前路更好走一些。

誠然這種行為是源於愛,因為父母對孩子有著美好的期許,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卻越了界限。

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但不是決定者。

正如紀伯倫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寫道: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02

孩子尚且消化不了太過於複雜的情緒,在父母面前都不敢說真話的孩子,內心只會越來越壓抑。

《一起出發吧》中,一開始楊碩對兒子的教育堪稱是「霸道總裁式」高壓育兒。

高原地區走慢了挨訓、衣服沒整理好挨訓、不允許頂嘴反駁、想哭也要憋回去。

楊碩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堅強的小男子漢,卻忽略了孩子內心對情感的需要,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嚴父的教育下,孩子有情緒也不敢表達,把委屈憋在心裡,和爸爸說話都小心翼翼,直到有一天,孩子晚上想上廁所,因為外面很黑,他不敢去,也不敢告訴爸爸,硬生生憋了很久。

楊碩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真實感受長久不被看見,情緒得不到疏解,就只能向內壓抑自己。

但是,孩子自我消解情緒的能力有限,一旦壓力崩潰,容易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去年,江蘇句容一名9歲的孩子,因撞碎了學校的玻璃,擔心受到懲罰,在掙扎兩天後,選擇留下一封給奶奶的遺書,一躍從樓上跳下。

撞碎玻璃本不是什麼大事,只是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這超出了他可以承擔的範圍。

令人心疼的是,從撞碎玻璃到縱身躍下,之間孩子獨自煎熬了2天,也始終沒敢把實情告訴父母。

本該成為孩子安全的依靠、為孩子兜底的父母,卻成了孩子不敢說真話的對象。

如果說面對來自外部的打壓孩子還有父母這個庇護港可退,那面對來自父母的打壓會讓孩子後無退路。

03

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面對孩子的童言童語和內心純真美好的想法,家長最該做的首先是保護。

黃磊的小女兒有次晚上尿了床,早上小傢伙一臉天真地問爸爸:你知道我是怎麼尿床的嗎?

黃磊說:你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要尿尿了,然後找衛生間,找啊找,終於找到了,然後你就尿尿,然後你覺得涼涼的,就醒了,發現自己尿床了,對嗎?

小女兒無比崇拜地說:爸爸你怎麼知道的?

黃磊的這一舉動引發了近三十萬網友的點讚,他沒有批評小女兒,也沒有直接拆穿,而是保留了孩子的童真和自尊,為她編織了一個充滿童趣的童話。

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這麼幸運的,很多網友評論道,自己小時候尿了床都不敢讓父母知道,因為這要挨罵的。

總有家長認為這是孩子故意的行為,而把這種「糗事」拿出來羞辱嗔怪孩子,以此督促孩子改正,卻起到了反作用。

不僅這一現象得不到改善,還讓孩子對此感到羞恥,不敢告訴大人,甚至成為童年陰影。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這樣說道:有一件事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文化中選擇。

如果孩子過早的壓制了自我、選擇成為不敢發聲的沉默的大多數,那對未來而言無疑是可悲的。

其實,世界本就有不完美的一面,這些「真實」也是孩子總有一天要去面對的。

與其忙著遮掩打壓,不如允許孩子做真實的表達,給孩子說不合時宜的話的機會,對孩子悉心引導,教他辯證的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認真告訴孩子:寶貝,這個世界也許還不夠完美,但有一天,你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影響它、改變它。

只要是對的就去堅持,勇敢做自己,這個世界總有一天會因為你的努力而變得更好。

相關焦點

  • 繆可馨事件:小孩一說真話,大人就崩潰了
    ,大人就慌了。 不說真話就能保命?不,如果你選擇待在一個不讓你說真話的人身邊,這之後要面對的才更可怕。 而不讓人說真話的代價,也很巨大。 以難民身份從越南來到加拿大的哈恩和比奇夫婦,雖然生活艱難,但好在有個令他們倍感驕傲的女兒。
  • 孩子到底是有意說謊,還是無意說謊?3個步驟教你快速辨別
    我將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從以下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從家長的角度來分析:一方面,當孩子說謊時,問題可能根本不出現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在不自覺間,讓孩子不敢講真話。當孩子說出真實的感受時,家長就會用自己的主觀意識讓孩子承認錯誤。而這時孩子的心裡想法便會是,講真話爸爸媽媽會不高興,說了只會受責備和懲罰。久而久之,孩子只會跟父母說他們想聽的話,而非自己真正的感受。另一方面,其實有可能孩子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愛和關注。很多家長習慣性地把孩子的品行問題歸結於孩子自身。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大人的處理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
    孩子不願分享時,大人怎麼處理今天給淺淺買了一個新奇的玩具——一個籠子裝著兩隻會動會叫的小鳥。寶寶愛不釋手,走到哪裡都帶著。當她和她的玩伴們在小區遊玩區會面時。其他的小朋友被這個新鮮玩具吸引了,團團將淺淺圍住,紛紛表示想要玩。弄得淺淺很緊張,緊緊地抱著她的玩具,誰也不給碰一下。
  • 人越長大,越不說真話,這是成年人的「智慧」!
    小時候,大人們常對孩子們說:「長大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千萬不要學會撒謊。」這些長大的孩子們又對自己的孩子重複著這些話。「狼來了」的故事從前一個孩子在山上放羊,一個人守著一群羊覺得很無趣。於是,衝著山下的人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山下的人們聽到孩子的呼救聲,紛紛跑了過來。
  • 如何面對和孩子間的衝突
    ,也越來越難管: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鬧彆扭,離家出走,甚至不聽話,還和你對著幹……面對我們日夜捧在手心裡的孩子,打也打不得,罵又不好使,著實氣人。如何面對和孩子間的衝突? 但更氣人的是,當孩子出現頂嘴的情況時,大人說一句孩子頂十句,這樣的孩子真的會「氣死人」。
  •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愛說謊的毛病?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生活中,當孩子撒謊時,大人總是很生氣。比如孩子在家裡面玩球,不小心打破了父母心愛的花瓶,陶瓷杯;喜歡在牆上亂畫;把媽媽的化妝品塗在臉上;偷吃巧克力等等。當大人再三詢問是不是他們幹的,他們總是說沒有,儘管他們的袖子上都是顏料,嘴角還粘著巧克力。
  • 孩子一不開心就打長輩,是無意還是故意?
    那麼,孩子打長輩是無意還是故意的呢3歲是分水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感統失調時期,在和別人打招呼時,產生了肢體的碰觸,會被誤解為打人。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走了,語言表達能力不行,直接會打人表示自己的不滿。而且孩子無意間打到了大人,大人間的強化引導,也會讓孩子養成打人的習慣。
  • 戴建業教授談修養:小孩可以說真話,大人說「假話」是修養
    女主人不停地為戴老師的孩子夾菜。可以想像全程姨母笑的女主人,熱情地給孩子夾菜,場面多溫馨。結果孩子並不領情,張口就是大實話:「你再別夾了,你們菜難吃死了。」聽孩子這樣說,戴老師愛人的臉「唰」的一下就白了,她馬上給大家解釋說:「我們這個孩子,就是嬌慣的不像樣子,不管什麼好菜,他都說不好吃。
  • 兒子無意中看到媽媽的英語筆記後,忍不住哭泣:原來大人也要學習
    兒子無意中看到媽媽的英語筆記,這邊整潔乾淨的筆記本讓孩子受到了震撼,驚訝媽媽也要學習,男孩忍不住哭泣了起來。在媽媽柔聲的安慰和詢問中,孩子哭著撲進了媽媽懷裡,愧疚地跟媽媽說對不起,因為他沒有好好學習。一部分網友們感慨道,媽媽和孩子都是好樣的。還有的網友角度清奇,說孩子哭可能是因為知道了原來變成大人也要學習呢!
  • 兒子無意中看到媽媽的英語筆記後,忍不住哭泣:原來大人也要學習
    01兒子無意中看到媽媽的英語筆記後,忍不住哭泣:原來大人也要學習網絡上一對母子在討論關於學習的問題的視頻感動了萬千網友兒子無意中看到媽媽的英語筆記,這邊整潔乾淨的筆記本讓孩子受到了震撼,驚訝媽媽也要學習,男孩忍不住哭泣了起來。在媽媽柔聲的安慰和詢問中,孩子哭著撲進了媽媽懷裡,愧疚地跟媽媽說對不起,因為他沒有好好學習。一部分網友們感慨道,媽媽和孩子都是好樣的。
  • 孩子無意中說的話,能讓大人笑半天
    孩子無意中說的話,能讓大人笑半天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童言無忌有多搞笑?孩子無意中說的話,能讓大人笑半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五個社交故事,教會孩子面對校園欺凌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通過幾個我自己在工作中編寫的社交故事,來跟各位家長和老師們聊一聊究竟應該怎樣教會我們的孩子如何面對欺凌。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欺凌,我們要做到三步:  第一, 告訴孩子如何識別哪些行為屬於欺凌。
  • 看似孩子的作業問題,可能是家長不願面對自己的痛苦和擔心
    可是,罵孩子問題就解決了嗎?事實上往往越罵越糟糕,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我們一起先來分析以下作業背後隱藏的問題,這也是我在改善茗茗作業問題過程中對自己的深刻剖析。我發現看似作業問題,我們大人不願面對自己的痛苦和擔心,才是問題的核心。
  • 精品薦讀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以上內容摘自《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中學心理輔導老師陳志恆十年校園觀察記錄,北京紫圖圖書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大人唯有安頓好自己的內心,才能擁有足夠堅實的力量,支持孩子的成長。一本讓我們獲得更圓滿親子關係的真情書。
  • 為什麼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容不下講真話的人?
    讀懂了《皇帝的新裝》大體就明白為什麼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容不下講真話的人。每每執教《皇帝的新裝》,都有這樣的感慨: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才會講真話,因為他年少無知,還不懂得講真話的代價:在皇帝一人說的算的國度裡,講真話就意味著愚蠢和不稱職。
  • 孩子受委屈了,卻不願跟父母講,原因在這
    而這對母女面對恐懼和誤解,不願向父母訴說的心理路程,也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我小時候也有這樣類似的經歷。所以我很理解她們,那是一種很渴望傾訴,卻又害怕被責罵,想要被關懷擁抱,卻又自我封閉的忐忑心理。我的父母是比較愛面子的那種,對子女的期望很高,對我和弟弟的管教也比較嚴厲。小時候我倆比較調皮,經常捅婁子。
  • 說謊的孩子就一定是壞孩子嗎?
    終於,他找到機會了——那天舅舅舅媽帶著小表妹來做客,趁著大人們聊天的功夫,他領著表妹痛痛快快地發揮了一次,將主臥室內沒被家具擋住的白牆塗抹得色彩斑斕。有了如此寬容的心態,你對孩子「失誤」的關注點就能不僅僅停留在「天大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層面上,而是努力探尋孩子撒謊的目的,並檢查自身是否在無意中為孩子的撒謊起了引領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編瞎話,真的其樂無窮?  ◎將真實與謊言混為一談  4、5歲的孩子分不清自己想像的事情與真實的事情之間有什麼不同,因為他們的想法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非現實性。
  • 面對老師,你會不會做安徒生筆下說真話的小男孩?
    說真話,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這是每位家長和每一個老師都會對你們進行的教育。但萬萬沒想到,你們這些孩子說假話,欺騙最多的,就是你的父母和老師。難道近十年的教育,只教會了你說謊和欺騙嗎?這是多麼可悲又多麼可笑的事情呀!
  • 培養國人講真話,就先從倡導小學生寫作文講真話開始吧
    她的可愛,是她敢於在自己的作文中講真話、講心裡話、講她思考的話——也恰恰就是被她的語文老師指責、批評沒有「傳遞正能量」的話。我們看看她講的話,就知道她是一個多么正直、善良有獨立思考的孩子:「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都是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讓我們獲得更圓滿的親子關係
    本應友善地教導與照顧孩子的大人壞掉了,但受傷的卻是孩子,被抱怨、被責備的,也總是孩子。而那些壞掉的大人,卻從來沒有覺察自己的言行,是否為孩子帶來了傷害,甚至堅持這是一種愛,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2018年8月,北京紫圖圖書出品的《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傾情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