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委屈了,卻不願跟父母講,原因在這

2020-09-21 三悟久子

昨天看了武志紅公眾號裡的一篇文章,寫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女孩在學校受到了委屈,回家怕父母生氣不願意跟家長講,但到了晚上還是小心翼翼地跟媽媽道出了事情的經過。小女孩的訴說,勾起了她母親童年相似的記憶。

而這對母女面對恐懼和誤解,不願向父母訴說的心理路程,也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我小時候也有這樣類似的經歷。

所以我很理解她們,那是一種很渴望傾訴,卻又害怕被責罵,想要被關懷擁抱,卻又自我封閉的忐忑心理。

我的父母是比較愛面子的那種,對子女的期望很高,對我和弟弟的管教也比較嚴厲。小時候我倆比較調皮,經常捅婁子。

比如玩遊戲把鄰居家窗戶打破了,扒著別人家的外牆上房頂玩,到附近果園裡偷桃子吃等等,男孩子調皮搗蛋的本性在我們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現。

而我們每次犯了錯只要被父親知道了,懲罰是必不可少的了,有時是一番斥責,有時是一頓打罵,有時則是罰跪。

弟弟犯錯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廠區的一個裝有布料的房間玩火,差點把廠房裡的布料燒著了。

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父親當著很多人的面,用腳把弟弟踹向家屬院的鐵絲門,弟弟被彈回來了,父親又接著往上踹,一遍又一遍。

弟弟的哭喊聲,父親的叫罵聲,周圍的勸解聲,混雜在我的記憶裡,深刻而難忘。

我想,父親用這種公開的方式懲罰弟弟,一方面的確是我們玩得過頭了,要真發生了火災,那可不是小事。

而父親當時也是氣極了,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怒火,才做出這樣的懲罰。

但另一方面,父親也是做給其他人看吧,因為當年父親在那家鄉鎮小企業裡是副廠長。

平時他都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比別人差,更不允許我們會犯下這樣嚴重的錯誤,所以下手才這樣狠。

記得上小學時,有一次我放在課桌裡的七八本新書忘了帶回家,結果第二天發現竟然被人全部偷走了。

除了懊惱自己的粗心,咒罵偷書賊沒良心,我因為擔心父母的責罵而不敢把這件事告訴家長和老師。

最後只能自己想辦法,靠著向高年級的同學借書,總算把那一個學期熬了過去。

這件事我至今都未對父母講過,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那個脆弱無助的小男孩瘦小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

而在我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卻是羞愧得不敢跟任何人提起,一度成為我心中無法跨越的門檻,甚至影響了我的成長。

那時也是讀小學,我們一群小夥伴在廠區的後山坡上玩鬧。這時大家在草地是看到一個像方向盤的閥門,我出於好奇把它扭了一下,結果一股強有力的水柱「譁」地一聲從隱藏的管道裡噴湧而出,直接射向對面一間紅色瓦房的房頂上。

那間房子是電機房,有著密密麻麻的電錶、電線及機器。這麼強的水柱噴射過去,時間久了很可能會有水漏下去的。而水漏到電機上可能會導致漏電、火災或廠區停電什麼的。

想到可能會有這些後果,我突然感到好害怕,腦海裡也瞬間出現了父親責罵的聲音和失望的眼神。

我趕緊跟小夥伴們想辦法補救,幾個人合力想關掉閥門,由於力氣小卻怎麼也關不了。我們想用石塊壓住出水口,無奈水壓太大也堵不住。

眼看水柱越噴越大,靠我們幾個小孩子是解決不的,只能求助大人了。禍是我惹的,他們都不願出面叫大人過來幫忙。

而我已經嚇得手足無措、六神無主,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嚇破了膽。最後沒有辦法,我跪在一位要好的小夥伴面前,哭著讓他喊大人來幫忙,並求他不要告訴我父親。

現在我已經忘了最後事情是怎麼處理的,自己到底有沒有被父親痛打一頓。

雖然事情已過去了這麼多年,但當時我跪在地上的那個畫面依然烙在我心裡,清晰如昨,終身忘記。

當時還小,我只能用怕父親責罵和給他丟臉來解釋原因,甚至多數時候我都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對。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增多,在接觸並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後,我慢慢明白,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父親的管教方式造成的。

因為父親管教嚴,不允許我們犯錯,所以我們變得謹小慎微,不敢去嘗試新的東西。而一旦犯錯,卻又擔心被他責罵,給他丟臉。

又因為父親愛面子,用他的意願代替了我們的想法,只是要求我們照著做就行了,導致我們沒有主見,始終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說,一個人的人格是通過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模式形成的。

如果父母是真的愛孩子,就要給孩子內心種下一個良好的關係模式,而要實現這種關係模式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兩個:愛和自由。

即,一方面,父母給孩子充分的愛,另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自由。

這兩點說起來很簡單,真正做到非常不容易。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是打著愛的幌子,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孩子。

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年的我會做出這麼奇葩的下跪動作了,因為父親跟我的關係模式就是,他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我只能服從。

所以,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一定要明白家庭關係模式的重要性,不管自己的小孩做了什麼事,都要給予他(她)愛、尊重、信任和寬容。

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會自信、自愛、負責任、有擔當,一定會成為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相關焦點

  • 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怎麼辦
    >身為家長自然不願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一旦孩子受了委屈,要及時表現出同情和理解,首先不要急著問事情的是非曲直,小寶貝覺得親人是自己最能依靠和信任的人,在自己的親人面前也會發洩情緒,大人們呢,此時要做的就是表示:你的委屈我知道。
  •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跟父母溝通?優秀的父母都看了這篇文章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問題,就是孩子在成長變化,而父母的教育思維,觀念和方式仍停留在孩子小時候教育的層面上。於是就出現了兩者的不匹配,溝通交流自然就會不順暢。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慢慢就有了獨立自主意識和對事物的判斷和看法。進入青春期後,他們這種獨立感就更加的強烈,就會希望擺脫父母的管教。所以就會有孩子越大越不願和父母溝通的現象。
  • 孩子回家有這五種表現,可能在幼兒園受了委屈,父母需了解
    一般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時候都不願意去,特別是上學離開爸爸媽媽或者放學見到爸爸媽媽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會撲在爸爸媽媽身上哭,仿佛受了好大的委屈。當然幼兒園放學後跟老師交流一下也是了解孩子一天的好方法,但是每天上學、放學是幼兒園老師壓力最大、最忙碌的時候,不可能跟每一位父母都詳細聊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
  • 孩子受了委屈後,父母說的第一句話決定了孩子的態度
    許是我的溫和感染了她,一直緊繃的女兒終於放鬆了下來,開始哇哇大哭,我這才意識到,原來受了委屈後的孩子,是多麼需要父母的一句安慰。可是我們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受到委屈後,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你是怎麼回事?你說說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太急於探究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卻忽略了孩子背後的情緒。
  • 幼兒園開學,父母擔心孩子受委屈!回家這3種表現,得去找老師了
    但他們和高高興興的大孩子不同,每個孩子上學放學時都哭得很傷心。哭得父母都覺得心疼,以外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天大的委屈。與孩子談心,幼兒園的監控,與老師們溝通,都是了解情況的方法。但現在的家長工作忙,兩三歲的孩子就送去幼兒園了,他們的表達能力還不夠,這方法沒用。幼兒園的監控更不是實時開放,與老師的溝通也不是每天都有機會。
  • 「老師,你是不是看我娃不順眼」:孩子受委屈,家長的反應是關鍵
    他以為這件小事就這樣過去了,但第二天,他被叫到了校長辦公室,原來那位家長一早就去校長室告狀了。當著體育老師的面,她再次質問:「其他孩子跑兩圈,為什麼我的孩子就要跑三圈?你是不是看我娃不順眼,讓她受這麼大的委屈?」
  • 孩子「受委屈」,有時是父母貼標籤貼出來的(2)
    特約作者 袁瑞植問:我的孩子剛剛上一年級,看到他不會交朋友,有時候還會受委屈、受欺負,讓我很這樣籍於自己內心的驅使,親自去探索、形成的能力和體驗,對於孩子來說,才是最為寶貴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繼續探索的信念和力量。可惜的是,大多數的父母很難相信或做到這一點,他們被自己所看到的表面現象觸動了內心中的傷痛,感到莫大的焦慮,他們於是通過「教育」和訓斥,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卻嚴重打擾和破壞了孩子的成長節律和感受。那麼給孩子出主意呢?
  • 自卑的孩子,往往會流露出以下「信號」,父母可別粗心讓娃受委屈
    文|文兒昨天跟朋友聊天,她說現在的孩子真是跟「小瘋子」一樣,天不怕地不怕,人前人後都是一點不認生,不像我們小時候膽小、怕生,還自卑。確實,不怕生,落落大方,見過世面,受網絡時代的影響懂得也多,這些都是現在這代孩子的特點,但是共性裡面總有不同。就比如「自卑」,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其實現在很多孩子還是會存在的。
  • 孩子在外面受的委屈,有一些是隱藏的,父母該怎麼辦?
    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事情,讓自己對孩子在外面受的委屈有了全新的認知。10歲的孩子正常放學回家,做作業,吃晚飯。在吃晚飯的時候,孩子和媽媽爆發了一小衝突。起因:媽媽只是通過一個細節言辭鑿鑿地確信孩子的朋友愛吃零食,孩子然後反擊說不是這樣的,然後就開始哭泣起來。
  •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家長該如何做?
    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進而演變為雙方父母爭執,甚至引發家校矛盾的事情,這樣的現象家長常常會遇到。面對孩子的遭遇,家長的態度以及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而且,由於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和想法。孩子們在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時,必然會出現不同的意見和行為,使某些同學佔了便宜,某些同學受了委屈。這都是非常正常的,關鍵是父母怎樣幫助孩子,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才不至於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
  • 這幾個「信號」,暗示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家長別心大不當回事
    導讀:這幾個「信號」,暗示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家長別心大不當回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幾個「信號」,暗示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家長別心大不當回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上幼兒園前,父母教會孩子這幾件事,才能讓娃少受很多委屈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這本來是個很高興的事情,這說明孩子已經長大了,步入學校這個小社會,但是,送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家長卻很擔心,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吃不好、睡不好 、受欺負等等,畢竟進入陌生的環境,孩子需要時間才能融入集體。
  • 孩子被欺負受委屈,父母如何回應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在外被欺負,受了委屈,父母的回應,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一、軟弱的父母,教不出自信的孩子小時候,鄰居有個男孩陽陽經常被欺負。大家嫌他黑,嫌他髒,嫌他調皮,嫌他總流著兩條黃綠色鼻涕蟲。嫌他總跟在我們後面。
  • 不願在幼兒園大便,80%的孩子有相同經歷,原因跟你想的不一樣
    家長們好不容易克服的分離焦慮,卻又敗給了孩子的屎尿。而孩子寧願憋著也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的現象,還真的很普遍。據全國幼兒成長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80%的孩子都不願意在幼兒園內大便,只有20%的孩子不受這方面影響。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多數孩子不想在幼兒園拉大便呢?
  • 孩子上幼兒園後出現這幾種表現,說明他「受了委屈」,家長要留心
    當自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後,爸爸媽媽們就將孩子送去幼兒園,進行基礎的學習和教育。但近年來幼兒園虐童事件頻出,於是不少的家長,就很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而不吱聲,從而忽略了孩子。嬌嬌聽完後非常生氣,就問了幾個聊得來的孩子家長,結果都是這樣的情況。於是嬌嬌就聯合家長向園長舉報了這個老師,這位老師也被幼兒園給開除了!很多孩子由於性格靦腆或者害怕老師,就不敢對家長說出自己受的委屈,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學會看懂孩子的表現,以免孩子受了委屈。
  •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跟孩子「講道理」
    可父母長輩總是只想講自己的大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的道理孩子真的聽懂、聽進去了嗎?多少父母無意之中已經把這三個「不應該」做了個遍。意思是,教育感化這件事,是從上向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後施行影響的。好的家庭教育,是由長及幼的潛移默化,育人先育己,父母做好了,才能帶給孩子好的榜樣。
  • 幼兒園老師:入園前教會孩子說這5句話,孩子能少受很多委屈
    於是為了得到答案,我就去問了一個朋友,她是一位幼兒園老師,當我問她怎樣才能讓孩子不被欺負時,她說了這樣一句話:「入園前教會孩子說這5句話,孩子能少受很多欺負。」>「老師,我要上廁所」,這樣孩子就不會自己憋著了,在幼兒園也能少受很多委屈。
  •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家長善用禁果效應,解決孩子的逆反心理
    1、 這階段的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感增強,做事往往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不喜歡受大人的管控,自我為主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想表達自己的觀點。通常這些孩子他們會用衝動或說拒絕的行為,表達自我的觀點。很多時候,成年人總是扮演一家之主的角色,往往考慮了整個家庭的瑣事,從而卻忽略了孩子內心成長的重要因素。孩子在生活學習中是非常容易犯錯的,倘若家長是一味的打罵責怪,孩子自身委屈不說,再受到最親密的人的指責,心理壓力是多麼巨大啊。孩子也因此會產生一些怨恨情緒,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叛逆心理,總是想跟家長對著幹。
  • 為何有些孩子受到委屈,從不向父母訴說?家長要學會走進孩子內心
    本以為小女孩會跟爸爸訴說她受委屈與受傷的事情,結果她強忍著痛苦,隻字不提。回到家裡,媽媽給女兒洗澡,發現女兒的腹部受傷了,雖然血被止住了,但傷口有點深,爸爸媽媽才急忙地將女兒送到了醫院治療。這位小女孩是否讓你感到心疼?一般情況下,孩子受傷了,都會第一時間跟父母傾訴,但這位小女孩在受委屈與受傷的情況下,卻從不跟父母訴說,寧願自己默默承受著痛苦,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孩子到了入學年齡,不願上學怎麼辦?
    大多數孩子到了入學年齡,總是盼望儘早跨進學校的大門。然而,也有些孩子卻不願上學;有的上了幾天學,學習的熱情卻逐步下降。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一是上學前,聽了某些人的議論,怕入學後緊張,受約束;二是上學後挨了批評,感到委屈,覺得不如在家裡溫暖;三是學校要求過多、過嚴、孩子原有的生活習慣未能順利克服,新的習慣又沒有養成,覺得無法適應;四是有的孩子在校受到同學的欺侮與威脅,心裡害怕,不願再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