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氏病獲成功

2020-12-19 搜狐網
  新華網石家莊11月22日電:中國第一例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氏病手術近日在石家莊市醫科院獲得成功。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患者謝喜雲現已度過危險期並將於近日回國。

  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已成為海內外醫學界的攻關熱點。石家莊市醫科院率先參與了國內神經幹細胞移植研究和應用的重大課題,並承擔「腦立體定向骨標新法定位顱內靶點技術臨床應用」研究課題。今年9月7日,曾成功為一腦發育不全伴癲癇患兒實施了胚胎神經幹細胞顱內移植手術。

  76歲的印尼籍華人謝喜雲,患帕金森氏病十幾年,痛苦不堪,右手3個手指肌肉長期強直收縮,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鑑於患者年事已高,體質差,石家莊市醫科院在擬定手術方案時決定,先採用該院研究的「頭顱X光三維骨標定位法」找準病變位置,然後將專門培養的神經幹細胞準確植入顱內,依賴幹細胞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修補病患腦組織。

  據介紹,「骨標定位」結合電生理定位刺激,可以使手術靶點準確率達到90%以上,使隨後植入的幹細胞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手術後,患者原有的吞咽困難、手指強直收縮、身體僵硬等症狀明顯好轉。術後病人即能順利進食,情緒平穩,沒有出現排異反應。

  石家莊市醫科院進行顱內移植的神經幹細胞,是從早期廢棄胚胎中獲取,經培養、克隆擴增後應用於臨床的。

  有關專家認為,這一手術的成功,標誌著中國神經幹細胞應用研究跨上了新臺階,對腦血管外傷及其後遺症、截癱、腦癱、老年性痴呆等疑難疾病的治療將帶來突破性進展。(完)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小兒腦癱獲成功
    記者昨天獲悉,海軍總醫院為一名剛出生70多天的腦癱患兒進行神經幹細胞移植手術取得了成功,目前該患兒智力發育已追上同齡人。軍事醫學科學院證實這種治療小兒腦癱的方法尚屬世界首例。  海軍總醫院小兒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欒佐教授介紹,河北省女嬰娜娜住進海軍總醫院時出生72天,大腦多發腦萎縮,已是腦癱前期。
  • 帕金森氏病可在細胞之間傳播致神經細胞死亡
    經過幾年漸進性的研究,現在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將重要的步驟拼湊到了一起,揭示了帕金森氏病(PD)在細胞之間傳播並導致神經細胞死亡的機制。 他們的研究還揭示了一個廣義的概念:這種類型的疾病過程是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症、亨廷頓氏病、進行性核上麻痺,以及有可能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共同路徑。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HKBU)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納米結構,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他們發現,將這些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體內,隨著新細胞取代移植部位周圍受損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逐漸改善了大鼠的症狀。這項新發明為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並為帕金森病的新治療帶來了希望。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來源的多巴胺神經元移植治療帕金森
    2014年11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運動障礙,在世界各地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但目前的治療方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失去效力。在Cell Stem Cell 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從人胚胎幹細胞(hESCs)衍生的神經元移植,可使帕金森氏病模型大鼠恢復運動功能。我們的研究代表了臨床前評估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並為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治療帕金森氏病提供有用必要的證明。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直擊帕金森氏病大腦手術
    他即將接受「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手術」,但因為全身僵直,吳耀恆總是不停地要求醫生,「腿麻,幫我把右腳壓在左腳上。」     對他來說,魔鬼就是過度興奮的「丘腦底核」。這兩個控制運動神經的細胞核團在左右腦中對稱分布,如果過度活躍就會帶給人體震顫和僵硬,這些表現正是典型的帕金森氏病症狀。吳耀恆在6年前被宣告患有這種疾病,但病情並未因確診而有所好轉,反而從右側肢體擴展到全身。
  • 為脫髮、帕金森、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iPSC技術有多神奇?「星醫療」
    根據帕金森氏症基金會的數據,全世界大約有1000萬人患有此病。該基金會表示,此前可用的治療方法只能表面上「改善疾病發生的症狀,但無法減緩或停止疾病的惡化」。然而近日,美國每日健康新聞報導了「帕金森患者接受首次幹細胞治療後病情好轉」的案例。
  • 帕金森氏病有什麼新療法?|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帕金森氏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腦起搏器」之父,法國-阿爾及利亞名譽教授、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氏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因「開發丘腦底核的深部腦刺激技術(DBS)」,獲得2014 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由本納比及其研究團隊開發的「高頻腦刺激技術」,是迄今為止治療帕金森氏病最有效的手術方法。
  • Nature|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
    這項研究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並獲得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關注。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的封面文章。若要從根本上恢復患者的生理功能,則需體外移植或原位再生新的神經元。然而,利用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分化的神經元進行移植治療存在整合難、癌變性和免疫原性等問題。因此,從膠質細胞直接進行神經元原位轉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將可能是根治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有效策略。
  • 中國完成世界首例基於iPSC幹細胞的終末心衰治療
    中國網訊 日前,Nature新聞報導的一則消息——南京鼓樓醫院完成世界首例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來源心臟細胞,治療慢性終末心力衰竭的成功案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報導稱,兩位接受心臟細胞治療的慢性終末心衰患者,在完成為期一年的臨床隨訪觀察後,近日康復出院。此案例證明,中國已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基於iPSC幹細胞的終末心衰治療。
  • Nature封面 |多專家點評,重大突破,加州大學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攻克帕金森症候群
    這項研究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並獲得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關注。­­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的封面文章。以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為例,全世界已有超過一千萬的患者,而目前所採取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只能延緩疾病惡化而不能徹底治癒。若要從根本上恢復患者的生理功能,則需體外移植或原位再生新的神經元。然而,利用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分化的神經元進行移植治療存在整合難、癌變性和免疫原性等問題。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3,帕金森氏病中gamma振蕩和腦深部刺激頻率的交叉頻率耦合4,遺傳性阿爾茨海默疾病風險影響海馬子區模式分離的神經機制5,小膠質細胞的吞噬作用:一種從阿爾茨海默病遺傳學中發現的疾病相關過程1,糖尿病藥物治療和帕金森病的風險: 一項糖尿病患者的隊列研究期刊:Brain作者:CholeFu糖尿病患者的帕金森氏病風險升高程度可能會根據治療糖尿病的藥物類型而有所緩解。
  • 帕金森有望被治癒,科學家通過神經因子保護多巴胺取得一定成果
    帕金森氏病是一種多巴胺神經元逐漸喪失引起的腦部疾病,全球範圍內有超過1000萬人受到影響。這些神經元的丟失會導致不自主的震顫,僵硬和平衡問題。儘管有治療這些症狀的藥物,但不存在減慢疾病進展的藥物。但是,我們發現了一種腦蛋白,它可能能夠防止多巴胺神經元的丟失。這一發現對於開發治療方法可能很重要。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如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的失明、癱瘓,由退行性改變引發的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等。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
  • 上海出現首家「臍血銀行」 幹細胞可治療白血病
    也就是說,長到20歲的人,每400個男性中就有一個腫瘤病患者,每500個女性中就有一個腫瘤病患者,這些患者都需要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  臍血移植還可治療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糖尿病、帕金森症候群、白血病、惡性腫瘤等數十種疑難雜症。因此,自體儲存臍血幹細胞業務前景極為看好。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
  • 直擊帕金森氏病大腦手術 51歲小學教師盼得安寧
    他即將接受「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手術」,但因為全身僵直,吳耀恆總是不停地要求醫生,「腿麻,幫我把右腳壓在左腳上。」   對他來說,魔鬼就是過度興奮的「丘腦底核」。這兩個控制運動神經的細胞核團在左右腦中對稱分布,如果過度活躍就會帶給人體震顫和僵硬,這些表現正是典型的帕金森氏病症狀。吳耀恆在6年前被宣告患有這種疾病,但病情並未因確診而有所好轉,反而從右側肢體擴展到全身。
  • NRR:超聲引導下側腦室神經幹細胞的移植
    腦性癱瘓患兒1例超聲引導下側腦室神經幹細胞移植示意圖。注入神經幹細胞時懸液中所含氣體產生的閃爍偽像(藍色表示)(↘)。一項關於「Ultrasound guided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hrough the lateral ventricle for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的研究採用超聲引導下經皮側腦室穿刺法進行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小兒腦性癱瘓,本文結果為症狀改善有效率近
  • 多年的帕金森頑疾有了治療良方
    A機器人手術,效果立竿見影4月26日,今年50歲的雲陽縣帕金森病患者秦雨(化名),在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接受了機器人輔助下DBS手術,手術非常成功。據秦雨女兒講,她母親患病8年,一直服用多巴胺類藥物進行控制,但1年多前病情加重,於十天前來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