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帕金森頑疾有了治療良方

2020-12-22 巴渝圈

4月26日,重慶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為一位原發性帕金森患者實施了機器人輔助下腦深部電刺激手術(DBS),創造全國同級醫院開展該項技術的先例。

A

機器人手術,效果立竿見影

4月26日,今年50歲的雲陽縣帕金森病患者秦雨(化名),在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接受了機器人輔助下DBS手術,手術非常成功。據秦雨女兒講,她母親患病8年,一直服用多巴胺類藥物進行控制,但1年多前病情加重,於十天前來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主管醫生告訴我們,帕金森病藥物治療早期有效,隨著時間推移,藥物療效減退,症狀會逐漸加重,甚至會出現肢體異動、開關現象等藥物副作用。」秦雨女兒說,醫生建議我們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記者見到病床上的秦雨時,她頭部有兩個小孔,胸部有一個約4公分的小創口,但手腳已能輕鬆自然地活動,精神狀態也很好。「以前雙手平伸,就不停地顫抖,肢體僵硬,睡眠不好,連穿衣做飯都很吃力。」秦雨說,現在感覺症狀完全消失了。

「這種外科手術叫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俗稱電子藥物。我們在機器人輔助下,在患者腦內植入兩根電極,在胸壁皮膚下面安裝帶電池的刺激器,手術一個月後開機,對患者給予長期電刺激,電池4至6年可更換。不過現在也有不用更換的可充電刺激器,但價格貴些。」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功能神經亞專業組負責人冉住國介紹道。

據了解,神經外科機器人手術整合了計算機、機器人、立體導航定位、三維可視化、手術路徑規劃等集成技術,運用機器人的機械臂進行精準、高效、微創、安全的智能化操作。「機器人輔助可以簡化手術流程,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精度。同時,患者創傷小,恢復快,術後7天可出院,效果立竿見影。」副主任醫師馮清林說。

B

功能神經亞專業開展多項新技術

2019年12月,功能神經亞專業開展了首例腦深部電刺激術DBS,為一位患帕金森10多年的患者成功實施了手術治療。「當時沒有採用機器人手術,但並不影響治療效果。」冉住國說。

4月29日,記者見到了首例DBS手術患者孫高(化名),他絲毫看不出像多年的帕金森病人。據了解,他27歲就得了帕金森病,在重慶、北京輾轉求醫十幾年,花費了二十多萬元,都是服藥治療,後來藥物療效越來越差,肢體抖動和僵硬更加嚴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去年找到冉醫生,為我做了DBS手術,現在服藥量減少,手腳活動正常,走路可以堅持兩個小時。」孫高感激地說,這個新技術解決了我多年的老毛病,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真是想都不敢想。

據介紹,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是重慶市醫學臨床重點專科、萬州區首批醫學重點學科、國家高級卒中中心。隨著醫療技術的精細化、微創化、專業化,神經外科亞專業發展迅速,已建立起腦血管病、功能神經、脊柱脊髓、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顱底5大亞專業組。

近年來,神經外科通過外出學習,引進並開展了多項國內先進的新技術,如腦深部電刺激術、三叉神經球囊壓迫術、脊神經刺激術、骶神經刺激術等,即將開展迷走神經電刺激術治療頑固性癲癇、運動皮層電刺激術治療腦中風後中樞性疼痛等。

「隨著首例普通DBS手術、首例機器人DBS手術的成功開展,給了我們底氣和信心,今後將努力提升學科優勢,力爭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先進、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冉住國最後表示。

□記者 冉隆兵 通訊員 張勝

相關焦點

  • 中醫藥研究治療帕金森病獲突破
    自1817年帕金森病(PD)的首次命名距今將近兩個世紀,多少醫學家曾為此病的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現代醫學目前的治療水平也只是緩解症狀,始終沒有找到根治的藥物和方法,因此該病成為目前世界醫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祖國醫學對這個「西洋病」有沒有高招呢?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
  • DBS手術,幫助老年帕金森患者重拾尊嚴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影響老年人生活的神經系統變性病,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據世界帕金森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570萬帕金森患者,而中國患病人數約270萬,年增新發患者10萬。預計到2030 年,中國帕金森病患者將激增至500 萬人左右,患者數量將佔全球一半以上。帕金森症已經成為困擾我國眾多家庭的一種「頑疾」。
  • 帕金森大多都很抑鬱,中藥能治療嗎?
    廣泛性焦慮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可能有情感淡漠表現、過度換氣、震顫、體溫調節障礙和自主神經損害。其中,自主神經損害及震顫的表現往往更加多見,且易受到運動症狀影響,而情感淡漠表現不受運動症狀影響。
  • 帕金森患者有救了?專家提醒,吃藥沒用,這個治療手段值得一試
    說到帕金森的治療相信很多人都是有所懷疑的但是小編告訴大家你沒聽錯一個小小的起搏器就是能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狀解除「震動模式」提高生活質量!藍叔,是一位從教三十多年的中學教師,也是一名與帕金森病抗爭8年的勇士。漫漫抗帕路上,家人的支持和鼓勵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起初,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沈嶽飛教授的指導下,藍叔依靠藥物治療並保持鍛鍊身體的習慣,帕金森病症狀控制效果良好。
  • 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應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省人大代表林志國說,隨著人口老齡化,患帕金森病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腦起搏器對治療帕金森病有較好效果,但由於價格昂貴,我省應用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患者較少。林志國建議,我省可以學習部分省市的做法,將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他們發現,將這些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體內,隨著新細胞取代移植部位周圍受損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逐漸改善了大鼠的症狀。這項新發明為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並為帕金森病的新治療帶來了希望。
  • 首個治療帕金森病的透皮貼片在華獲批
    11月4日,治療帕金森病的透皮貼劑——優時比旗下創新藥物優普洛正式在中國上市。優時比中國區總經理吳昕在藥品上市發布會上介紹,優普洛今年6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單藥治療(不與左旋多巴聯用)早期特發性帕金森病症狀及體徵,或聯合左旋多巴用於病程中各個階段的治療。
  • 發現一款快煮壺,原來還是治療懶癌的「良方」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這種情況,躺在床上不想動,連喝水都懶得下床,就想有人伺候著,簡直就是懶癌的巔峰。雖然都說懶惰的人不好,不過,當你真的想休息懶得動的時候,想要喝水怎麼辦?今天小編將給你帶來一款懶癌快煮壺,讓你舒舒服服的生活。
  • 降膽固醇藥物辛伐他汀可以治療帕金森疾病嗎?
    文章中,研究人員進行的這項雙盲安慰劑控制實驗計劃招募198名帕金森患者,而如今該項試驗正在尋找帕金森患者及未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參與者,而這項研究將會在包括普利茅斯醫院在內的21個研究中心進行。研究者Camille Carroll表示,目前我們很希望可以找到已經在臨床中使用證明安全的藥物來用於治療帕金森疾病,而且在治療40歲以上帕金森患者中幾乎沒有新型的創新性療法,目前英國有超過12.7萬的帕金森患者,而本項臨床試驗的結果或將會尋找到一系列藥物,或開發出新型高效的療法來治療帕金森患者。
  • 帕金森病患者除治療外「康復的目的」是什麼?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紋狀體DA含量顯著性減少而致病。
  • 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5張表說清楚
    PD一旦發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進性加重,有證據提示在疾病早期階段的病程進展較後期階段要快。因此,一旦早期診斷,即應儘早開始治療,爭取掌握疾病的修飾時機,對今後帕金森病的整個治療成敗起關鍵性作用。依據《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對早期PD的治療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治療。
  • 出國看病新研究,MRI技術協助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療
    麻省總醫院研究人員正在參加一項二期臨床試驗,測試一種有前景的帕金森病的基因療法。該團隊正在使用一種最先進的傳輸技術,可以讓他們看到輸入液進入大腦的過程,並根據需要實時調整。
  • 帕金森離你我並不遙遠
    請關注——  「走起路來慌慌張張,手抖動地連筷子都拿不穩,說話越來越含糊,表情僵硬失去了笑容……」帕金森病患者常把發病的感覺形容為一點點地折磨,最終把人擊垮。作為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帕金森病在中國約有200萬名患者,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7%的人患有此病。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自90年代後期第一個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發現以來,目前至少有6個致病基因與家族性帕金森病相關。但帕金森病中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還是散發病例。遺傳因素也只是PD發病的因素之一。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來源的多巴胺神經元移植治療帕金森
    2014年11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運動障礙,在世界各地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但目前的治療方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失去效力。在Cell Stem Cell 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從人胚胎幹細胞(hESCs)衍生的神經元移植,可使帕金森氏病模型大鼠恢復運動功能。我們的研究代表了臨床前評估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並為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治療帕金森氏病提供有用必要的證明。
  • 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相互作用研究為帕金森病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帕金森症的治療最近多集中在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上。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信使,影響基於獎勵的行為、動機以及運動。近日,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多巴胺在這種疾病中唯一作用的假設。該研究於7月16日發表在Neuron上。
  • 衛材和MEIJI宣布治療帕金森病的EQUFINA(R)片劑在日本獲批
    (總部:東京,執行長:Daikichiro Kobayashi,以下簡稱「Meiji」)近日宣布,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Equfina®片劑(甲磺酸沙芬醯胺,以下簡稱「沙芬醯胺」)在日本獲得了生產和銷售許可,該藥用於改善正在接受含有左旋多巴的藥物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的劑末現象。在日本,Meiji持有沙芬醯胺的生產和銷售許可,而衛材則獨家銷售沙芬醯胺。
  • "醫療專護"支招帕金森早期治療 運動延緩發病
    床上安護欄防受傷  「我老伴兒要強一輩子,沒想到會得帕金森病,現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脾氣也變得很暴躁。」2009年,65歲的郝奶奶患上了帕金森病,起初是左側肢體出現偶發性的震顫、肌肉僵硬,行動比較遲緩笨拙等症狀,不過家人並沒有意識到老人的病情嚴重性。  「隨著病情的發展,她走路越來越不靈活,稍有不平整的路面就容易跌倒。」
  • 開發新藥修復大腦功能失調,帕金森綜合治療平臺Enterin獲1270萬...
    資金將用於推進先導化合物ENT-01的臨床開發,並將其應用於治療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等神經退化性疾病。 Enterin於2016年在美國費城創立,主打開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腸-腦軸線(代表消化道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化學傳遞信號)功能修復新藥,而這項核心技術稱得上是全球首創,從這點上來說,Enterin可以定性為一個帕金森綜合治療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