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重慶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為一位原發性帕金森患者實施了機器人輔助下腦深部電刺激手術(DBS),創造全國同級醫院開展該項技術的先例。
A
機器人手術,效果立竿見影
4月26日,今年50歲的雲陽縣帕金森病患者秦雨(化名),在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接受了機器人輔助下DBS手術,手術非常成功。據秦雨女兒講,她母親患病8年,一直服用多巴胺類藥物進行控制,但1年多前病情加重,於十天前來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主管醫生告訴我們,帕金森病藥物治療早期有效,隨著時間推移,藥物療效減退,症狀會逐漸加重,甚至會出現肢體異動、開關現象等藥物副作用。」秦雨女兒說,醫生建議我們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記者見到病床上的秦雨時,她頭部有兩個小孔,胸部有一個約4公分的小創口,但手腳已能輕鬆自然地活動,精神狀態也很好。「以前雙手平伸,就不停地顫抖,肢體僵硬,睡眠不好,連穿衣做飯都很吃力。」秦雨說,現在感覺症狀完全消失了。
「這種外科手術叫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俗稱電子藥物。我們在機器人輔助下,在患者腦內植入兩根電極,在胸壁皮膚下面安裝帶電池的刺激器,手術一個月後開機,對患者給予長期電刺激,電池4至6年可更換。不過現在也有不用更換的可充電刺激器,但價格貴些。」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功能神經亞專業組負責人冉住國介紹道。
據了解,神經外科機器人手術整合了計算機、機器人、立體導航定位、三維可視化、手術路徑規劃等集成技術,運用機器人的機械臂進行精準、高效、微創、安全的智能化操作。「機器人輔助可以簡化手術流程,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精度。同時,患者創傷小,恢復快,術後7天可出院,效果立竿見影。」副主任醫師馮清林說。
B
功能神經亞專業開展多項新技術
2019年12月,功能神經亞專業開展了首例腦深部電刺激術DBS,為一位患帕金森10多年的患者成功實施了手術治療。「當時沒有採用機器人手術,但並不影響治療效果。」冉住國說。
4月29日,記者見到了首例DBS手術患者孫高(化名),他絲毫看不出像多年的帕金森病人。據了解,他27歲就得了帕金森病,在重慶、北京輾轉求醫十幾年,花費了二十多萬元,都是服藥治療,後來藥物療效越來越差,肢體抖動和僵硬更加嚴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去年找到冉醫生,為我做了DBS手術,現在服藥量減少,手腳活動正常,走路可以堅持兩個小時。」孫高感激地說,這個新技術解決了我多年的老毛病,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真是想都不敢想。
據介紹,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是重慶市醫學臨床重點專科、萬州區首批醫學重點學科、國家高級卒中中心。隨著醫療技術的精細化、微創化、專業化,神經外科亞專業發展迅速,已建立起腦血管病、功能神經、脊柱脊髓、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顱底5大亞專業組。
近年來,神經外科通過外出學習,引進並開展了多項國內先進的新技術,如腦深部電刺激術、三叉神經球囊壓迫術、脊神經刺激術、骶神經刺激術等,即將開展迷走神經電刺激術治療頑固性癲癇、運動皮層電刺激術治療腦中風後中樞性疼痛等。
「隨著首例普通DBS手術、首例機器人DBS手術的成功開展,給了我們底氣和信心,今後將努力提升學科優勢,力爭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先進、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冉住國最後表示。
□記者 冉隆兵 通訊員 張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