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相互作用研究為帕金森病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2020-12-19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帕金森症的治療最近多集中在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上。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信使,影響基於獎勵的行為、動機以及運動。近日,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多巴胺在這種疾病中唯一作用的假設。該研究於7月16日發表在Neuron上。

  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會慢慢死亡。多巴胺的缺失導致了運動緩慢、靜息時的震顫以及隨著時間推移而惡化的其他症狀。為了逆轉帕金森症,醫生通常提供了一種治療方法,可以增加紋狀體中的多巴胺水平,這是大腦負責運動學習的部分。然而,醫學治療沒有考慮帕金森症對另一種神經遞質乙醯膽鹼的影響。

  科學家們此前認為,當多巴胺水平下降時,乙醯膽鹼水平會上升。儘管乙醯膽鹼可能在造成運動障礙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但這種關係從未被徹底研究過。

  為了進行研究,耶魯大學兒科和神經病學、細胞與分子生理學助理教授和小兒運動障礙診所主任Nigel S. Bamford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究了健康小鼠與經過基因改造的多巴胺水平逐漸下降帕金森小鼠模型。

  研究人員觀察到,在健康小鼠體內,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的比例保持平衡,這些化學物質的微小變化不會顯著影響運動功能。在患有帕金森症的小鼠中,多巴胺的減少降低了紋狀體中負責產生乙醯膽鹼的一小群細胞的活性。當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的濃度均下降時,這兩種神經遞質之間的平衡向有利於乙醯膽鹼的方向轉移。該研究團隊了解到,在這種情況下,帕金森症的運動功能依賴於多巴胺和乙醯膽鹼。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表明,治療帕金森症可能需要靶向治療,以恢復這兩種化學物質之間的平衡,而不是僅僅關注多巴胺。

論文連結: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9)30563-X?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89662731930563X%3Fshowall%3Dtrue

相關焦點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出國看病新研究,MRI技術協助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療
    該方法代表了神經外科基因治療的一個進步,並將開啟直接給藥治療帕金森病和其它神經疾病的新時代。出國看病機構盛諾一家與麻省總醫院的合作時間最久,醫院的綜合排名一直穩居Top10,是很多客戶的出國看病首選地。麻省總醫院位于波士頓,盛諾一家在波士頓成立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出國看病海外客服團隊,幫助患者和家人儘早適應出國看病的生活,協助他們解決出國看病遇到的難題。Dr.
  • Nature|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
    這項研究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並獲得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關注。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的封面文章。,同時指出該研究有望為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的再生醫學的發展開闢新的篇章。
  • 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5張表說清楚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主要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退變和路易小體形成的病理變化,紋狀體區多巴胺遞質降低、多巴胺與乙醯膽鹼遞質失平衡的生化改變,以震顫、肌強直、動作遲緩、姿勢平衡障礙的運動症狀和嗅覺減退、便秘、植物神經紊亂、睡眠行為異常、抑鬱焦慮等非運動症狀的臨床表現為顯著特徵。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來源的多巴胺神經元移植治療帕金森
    2014年11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運動障礙,在世界各地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但目前的治療方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失去效力。在Cell Stem Cell 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從人胚胎幹細胞(hESCs)衍生的神經元移植,可使帕金森氏病模型大鼠恢復運動功能。我們的研究代表了臨床前評估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並為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治療帕金森氏病提供有用必要的證明。
  • Nature封面 |多專家點評,重大突破,加州大學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攻克帕金森症候群
    這項研究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並獲得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關注。­­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的封面文章。通過敲低PTB將星形膠質細胞原位轉化為黑質神經元,可以逆轉小鼠帕金森症候群病症,並有望拓展到其它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及治療(圖源自Nature )。付實驗室這項突破性研究工作歷經十年,從生物學現象入手,首先詳細解析了以PTB為核心的神經元分化調控機制[7],然後再從理論探索逐步推進到疾病治療相關的臨床轉化上,展示了基礎研究的無窮魅力和重要性。
  • 帕金森病常用藥物,你都了解嗎?
    帕金森的藥物治療對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症狀起到關鍵作用。由於很多患者起初並不了解帕金森病本身,所以對是否用藥、用什麼藥、何時用藥也都不了解,甚至有一些病友錯誤的認為:藥物一旦吃上就依賴了,而且越吃越多,以後就沒辦法再控制疾病了,因此故意不用藥。
  • 研究揭示帕金森氏病中LRRK2的結構和微管相互作用模型
    研究揭示帕金森氏病中LRRK2的結構和微管相互作用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21:17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A. E. Leschziner、S. L.
  • 衛材和MEIJI宣布治療帕金森病的EQUFINA(R)片劑在日本獲批
    (總部:東京,執行長:Daikichiro Kobayashi,以下簡稱「Meiji」)近日宣布,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Equfina®片劑(甲磺酸沙芬醯胺,以下簡稱「沙芬醯胺」)在日本獲得了生產和銷售許可,該藥用於改善正在接受含有左旋多巴的藥物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的劑末現象。在日本,Meiji持有沙芬醯胺的生產和銷售許可,而衛材則獨家銷售沙芬醯胺。
  • 多巴胺療法可改善阿爾茨海默氏症的認知功能
    紐約(2020年7月15日)-一項由阿爾茨海默氏症藥物發現基金會支持並於今日在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的研究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證明羅替戈汀是一種作用於大腦中多巴胺傳播的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輕度至中度的阿爾茨海默氏病。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HKBU)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納米結構,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他們發現,將這些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體內,隨著新細胞取代移植部位周圍受損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逐漸改善了大鼠的症狀。這項新發明為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並為帕金森病的新治療帶來了希望。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故又把帕金森綜合症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 病因 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年齡老化 PD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
  • 中醫藥研究治療帕金森病獲突破
    自1817年帕金森病(PD)的首次命名距今將近兩個世紀,多少醫學家曾為此病的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現代醫學目前的治療水平也只是緩解症狀,始終沒有找到根治的藥物和方法,因此該病成為目前世界醫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祖國醫學對這個「西洋病」有沒有高招呢?
  • 實時追蹤血清素/多巴胺的新方法為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可能性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多巴胺和血清素是與帕金森氏症和抑鬱症等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的大腦化學物質,因此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可能是開發治療這些疾病更有效療法的關鍵。一種新工具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察這些神經遞質作用的機會,使科學家能夠首次監測它們的實時活動。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
  • 帕金森病病理傳遞的腸-腦軸新數據
    5,帕金森病的進化驅動特徵 1,認知負荷通過興奮性網絡對丘腦的影響放大帕金森的震顫 期刊:Brain 作者:CholeFu 帕金森震顫與基底神經節和小腦-丘腦-皮層迴路的大腦活動有關。
  • 帕金森有望被治癒,科學家通過神經因子保護多巴胺取得一定成果
    帕金森氏病是一種多巴胺神經元逐漸喪失引起的腦部疾病,全球範圍內有超過1000萬人受到影響。這些神經元的丟失會導致不自主的震顫,僵硬和平衡問題。儘管有治療這些症狀的藥物,但不存在減慢疾病進展的藥物。但是,我們發現了一種腦蛋白,它可能能夠防止多巴胺神經元的丟失。這一發現對於開發治療方法可能很重要。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使用震顫分析對A型肉毒桿菌毒素(BoNT-A)進行個性化給藥,對治療上肢震顫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納入了一種新的標準化治療算法,用於確定單臂或雙臂致殘性震顫的帕金森病患者的注射模式和BoNT-A劑量,可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況定製治療方案。
  • 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帕金森病竟然有兩種?病例對照研究新洞見
    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標誌性的異常沉積物α-突觸核蛋白,同時也可以存在於胃腸道中;動物實驗也證實,這種致病蛋白會從腸子爬進腦子。近期,神經病學領域知名期刊《大腦》(Brain)新發表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進一步指出,帕金森病可能有兩種分型,疾病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這一推測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不同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差別很大,也為帕金森病的個體化診療指出了方向。
  • 帕金森病不是一種,而是兩種疾病?來自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的啟示
    因此來自丹麥學者Jacob Horsager等進行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採用PET和MRI等影像技術,對37例帕金森病患者(24例PDRBD-,13例PDRBD+)以及22例特發性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iRBD)患者(對照組)的大腦、腸道、心臟等多處器官的神經元進行功能障礙評估。且在3年和6年後,又進行了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