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帕金森病竟然有兩種?病例對照研究新洞見

2020-12-14 生物谷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四肢震顫、僵硬、運動功能受損等,與此同時,一些患者也會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表現。

在帕金森病中,大腦與腸道是否有關聯?這個問題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關注。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標誌性的異常沉積物α-突觸核蛋白,同時也可以存在於胃腸道中;動物實驗也證實,這種致病蛋白會從腸子爬進腦子。

近期,神經病學領域知名期刊《大腦》(Brain)新發表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進一步指出,帕金森病可能有兩種分型,疾病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這一推測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不同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差別很大,也為帕金森病的個體化診療指出了方向。

這項研究來自丹麥奧爾胡斯大學醫院(Aarhus University Hospital)的科研人員及其合作團隊。研究人員通過前沿的PET和MRI等影像技術,在37例帕金森病患者以及22例尚未確診但高風險的人群(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症候群患者,RBD)中,進行了大腦、腸道、心臟等多處器官的神經元功能障礙評估。3年和6年後,還進行了重複檢查。

結果顯示,在13例合併RBD的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未確診的RBD患者中,都首先表現出了心臟交感神經和腸道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異常,隨後才出現大腦的多巴胺減少——多巴胺是調控運動、情緒等功能的關鍵神經遞質。

而在24例未合併RBD的帕金森病患者中,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疾病發展過程:首先檢測到大腦多巴胺系統損傷。

研究通訊作者,奧爾胡斯大學醫院Per Borghammer教授表示,「藉助先進的掃描技術,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帕金森病可以根據在人體的起源部位而分為兩類。對於一部分患者,疾病始於腸道,並從腸道傳播到大腦;對於另一部分患者,則始於大腦,並擴散至腸道和其他器官。」

Per Borghammer教授繼續補充道,「一直以來,人們將帕金森病視為一種同質化的疾病,但我們一直感到困惑,為什麼患者症狀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一發現很重要,並且挑戰了迄今為止對帕金森病的理解。」

研究團隊指出,沿著這一思路,我們可以針對兩種分型分別探索風險因素和遺傳因素,或許能帶來不同的創新療法思路。

對於「起源於腸道」的帕金森病,腸道菌群的組成可能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之前就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腸道中的微生物組與健康人不同,但當時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這個現象的意義。未來或許可以探索通過糞便移植或其他影響腸道菌群的方法來治療帕金森病。」

而「起源於大腦」的帕金森病的診療則更具挑戰。「由於患者在出現運動障礙之前,缺乏其他早期症狀。一旦確診,患者的多巴胺系統損傷可能已經超過一半。早期發現並減緩疾病進展並不容易。」

這項研究讓我們對帕金森病有了新的認識。期待這些洞見,能讓帕金森病的針對性診療更進一步!(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20(第六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20MicIntestin?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帕金森病不是一種,而是兩種疾病?來自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的啟示
    因此來自丹麥學者Jacob Horsager等進行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採用PET和MRI等影像技術,對37例帕金森病患者(24例PDRBD-,13例PDRBD+)以及22例特發性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iRBD)患者(對照組)的大腦、腸道、心臟等多處器官的神經元進行功能障礙評估。且在3年和6年後,又進行了複查。
  • 帕金森研究新發現,腸道菌群有望改善病症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dopamine, DA)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紋狀體DA含量顯著性減少而致病。導致這一病理改變的確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亦防不勝防。遺傳、環境及生活因素,例如濫用抗生素、金屬汙染等,均可能觸發多巴胺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 老年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2017年的另一項研究給有類似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症狀的老鼠補充了一種不同的複合益生菌,結果顯示,神經通路和大腦損傷最終得到修復,阿爾茨海默病大腦中典型的斑塊也減少了。這些小鼠的認知障礙也減少了。這種斑塊在大腦中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通常認為是基因、衰老、各種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相結合的結果。我們所知道的是,隨著衰老而自然發生的細胞受損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退化得更快。目前還沒有辦法阻止這種疾病的發展,只有通過增加多巴胺水平並緩解症狀的藥物,遺憾的是,這些藥物在短時間內就不再有效了。最近對帕金森病的研究有了新發現,那就是它與我們的腸道和腸道菌群密切相關。
  • Nature:腸道感染竟能引發帕金森病產生?
    一個相對保守的預測是未來30年內,患者人數將增加一倍,大約到2050年時,全球將有1200多萬名患者。大約10%的帕金森病病例是由於編碼PINK1和Parkin等蛋白的基因發生突變造成的,這些蛋白與線粒體(細胞中產生能量的細胞器)有關。具有這些突變的患者在更早的年齡患上帕金森病。
  • 腸道感染會引發帕金森病嗎—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通訊作者之一、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Michel Desjardins告訴《中國科學報》。 腸子裡的帕金森 這並不是第一次將帕金森病與腸道聯繫在一起。 2003年,德國神經解剖學家Heiko Braak和同事提出,帕金森病患者負責控制腸道的中樞神經系統內也堆積了這種問題蛋白質。這被稱為Braak假說。
  • 中醫藥研究治療帕金森病獲突破
    自1817年帕金森病(PD)的首次命名距今將近兩個世紀,多少醫學家曾為此病的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現代醫學目前的治療水平也只是緩解症狀,始終沒有找到根治的藥物和方法,因此該病成為目前世界醫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祖國醫學對這個「西洋病」有沒有高招呢?
  • Cells: 帕金森病白質和灰質的自由水成像
    Subjects這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包括20例Hoehn和Yahr 1-2期帕金森病患者,20例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對照組,無神經或精神疾病病史,結構磁共振成像(MRI)無異常信號。帕金森病患者由專家根據運動障礙協會的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HKBU)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納米結構,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他們發現,將這些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體內,隨著新細胞取代移植部位周圍受損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逐漸改善了大鼠的症狀。這項新發明為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並為帕金森病的新治療帶來了希望。
  • 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相互作用研究為帕金森病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帕金森症的治療最近多集中在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上。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信使,影響基於獎勵的行為、動機以及運動。近日,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多巴胺在這種疾病中唯一作用的假設。該研究於7月16日發表在Neuron上。
  • 帕金森病病理傳遞的腸-腦軸新數據
    5,帕金森病的進化驅動特徵 1,認知負荷通過興奮性網絡對丘腦的影響放大帕金森的震顫 期刊:Brain 作者:CholeFu 帕金森震顫與基底神經節和小腦-丘腦-皮層迴路的大腦活動有關。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出國看病新研究,MRI技術協助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療
    麻省總醫院研究人員正在參加一項二期臨床試驗,測試一種有前景的帕金森病的基因療法。該團隊正在使用一種最先進的傳輸技術,可以讓他們看到輸入液進入大腦的過程,並根據需要實時調整。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故又把帕金森綜合症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 病因 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年齡老化 PD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震顫嚴重程度的持續緩解以及手臂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滿足了帕金森病震顫治療中重要且未完成的需求。本研究表明BoNT-A可作為震顫主導型帕金森病的單一療法或難治性帕金森病震顫的附加療法。  02早期帕金森病的療效和安全性: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  背景:PF-06649751是一種新型口服非兒茶酚基D1/D5多巴胺受體部分激動劑,目前正用於研究治療帕金森病相關的運動症狀。
  • 衛材和MEIJI宣布治療帕金森病的EQUFINA(R)片劑在日本獲批
    帕金森病是一種引起運動障礙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症狀包括肢體震顫、肌強直和步態障礙。多巴胺神經系統的退化致使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多巴胺缺乏從而導致該病。日本約有200,000名帕金森病患者[1],隨著人口老齡化,患者數量正逐步增加[1]、[2]。
  • 腦科學日報:自主調節血糖的神經元;糞便可用於帕金森病早期診斷
    馬斯克震撼發布腦機接口,Neuralink無損植入豬腦,下一步植入人腦來源:新智元8月29日,馬斯克召開Neuralink發布會,通過直播的方式展示腦機接口新設備。設備只有一枚硬幣大小,用手術植入頭骨,就像安裝在大腦上的Fitbit,充滿電可用一整天。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通過使用Cox回歸,比較了格列酮或DPP4抑制劑和/或GLP-1受體激動劑治療的個體與使用其他抗糖尿病藥物治療的個體的帕金森病風險。對胰島素使用者的結果分別進行分析。與對照組帕金森病發病率(每年10/10000人)相比,調整後的結果顯示,使用格列酮與帕金森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但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使用DPP4抑制劑和GLP-1模擬藥與帕金森病的發病呈負相關。
  • PNAS|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有趣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 Sac2/INPP5F基因(另一種包含Sac結構域的蛋白質,主要起PI4P 4-磷酸酶的作用)被認為是PD的危險基因。同時,Sac2通過與Rab5的相互作用參與了內吞途徑,並且像SJ1一樣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
  • 三、病例對照研究與隊列研究優缺點比較
    三、病例對照研究與隊列研究優缺點比較   兩種方法各有其優點與缺點,適用於不同情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比較:   1.觀察人數與完成時間 病例對照研究需要觀察的人數較少,調查完成後現場工作也就完成了,不需隨訪。因此比隊列研究經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