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四肢震顫、僵硬、運動功能受損等,與此同時,一些患者也會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表現。
在帕金森病中,大腦與腸道是否有關聯?這個問題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關注。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標誌性的異常沉積物α-突觸核蛋白,同時也可以存在於胃腸道中;動物實驗也證實,這種致病蛋白會從腸子爬進腦子。
近期,神經病學領域知名期刊《大腦》(Brain)新發表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進一步指出,帕金森病可能有兩種分型,疾病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這一推測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不同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差別很大,也為帕金森病的個體化診療指出了方向。
這項研究來自丹麥奧爾胡斯大學醫院(Aarhus University Hospital)的科研人員及其合作團隊。研究人員通過前沿的PET和MRI等影像技術,在37例帕金森病患者以及22例尚未確診但高風險的人群(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症候群患者,RBD)中,進行了大腦、腸道、心臟等多處器官的神經元功能障礙評估。3年和6年後,還進行了重複檢查。
結果顯示,在13例合併RBD的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未確診的RBD患者中,都首先表現出了心臟交感神經和腸道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異常,隨後才出現大腦的多巴胺減少——多巴胺是調控運動、情緒等功能的關鍵神經遞質。
而在24例未合併RBD的帕金森病患者中,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疾病發展過程:首先檢測到大腦多巴胺系統損傷。
研究通訊作者,奧爾胡斯大學醫院Per Borghammer教授表示,「藉助先進的掃描技術,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帕金森病可以根據在人體的起源部位而分為兩類。對於一部分患者,疾病始於腸道,並從腸道傳播到大腦;對於另一部分患者,則始於大腦,並擴散至腸道和其他器官。」
Per Borghammer教授繼續補充道,「一直以來,人們將帕金森病視為一種同質化的疾病,但我們一直感到困惑,為什麼患者症狀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一發現很重要,並且挑戰了迄今為止對帕金森病的理解。」
研究團隊指出,沿著這一思路,我們可以針對兩種分型分別探索風險因素和遺傳因素,或許能帶來不同的創新療法思路。
對於「起源於腸道」的帕金森病,腸道菌群的組成可能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之前就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腸道中的微生物組與健康人不同,但當時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這個現象的意義。未來或許可以探索通過糞便移植或其他影響腸道菌群的方法來治療帕金森病。」
而「起源於大腦」的帕金森病的診療則更具挑戰。「由於患者在出現運動障礙之前,缺乏其他早期症狀。一旦確診,患者的多巴胺系統損傷可能已經超過一半。早期發現並減緩疾病進展並不容易。」
這項研究讓我們對帕金森病有了新的認識。期待這些洞見,能讓帕金森病的針對性診療更進一步!(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20(第六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20MicIntestin?__token=liaode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