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不是一種,而是兩種疾病?來自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的啟示

2020-12-14 騰訊網

研究簡介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PD存在多系統障礙,除了運動遲緩、肌強直、靜止性震顫、姿勢平衡障礙等運動症狀外,還可出現一系列非運動症狀,包括胃腸道反應等。帕金森病的特徵是存在異常的神經內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它可能以一種類似朊病毒的方式在細胞間傳播。然而,目前對於初始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起源仍不清楚。當前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間存在非常大的差異,這引發了猜測——帕金森病是否還包括不同的亞型?

因此來自丹麥學者Jacob Horsager等進行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採用PET和MRI等影像技術,對37例帕金森病患者(24例PDRBD-,13例PDRBD+)以及22例特發性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iRBD)患者(對照組)的大腦、腸道、心臟等多處器官的神經元進行功能障礙評估。且在3年和6年後,又進行了複查。

圖1 假設的身體優先型和腦優先型帕金森病亞型

主要研究結果:

PDRBD-和PDRBD+組在硬膜外FDOPA特異性攝取顯像上表現出相似的明顯減少,而2/3的iRBD患者有正常的顯像(P<10–13,方差分析[ANOVA])。與PDRBD-患者相比,PDRBD+和iRBD患者的平均心臟MIBG:縱隔比(P<10–5, ANOVA)和結腸11多奈哌齊標準攝取值(P=0.008,ANOVA)減少。與PDRBD-(P=0.07,t-test)相比,PDRBD+組平均MRI藍斑率呈下降趨勢。與其他組相比,PDRBD+組結腸體積增大(P<0.001, ANOVA),結腸轉運時間延遲(P=0.01,Kruskal-Wallis)。

圖2 (A)在x軸上描述了FDOPA特異性結合比率(SBR)值,在y軸上描述了後期圖像123I-MIBG H / M比。健康的老年對照數據(HC)顯示在右上角。患有孤立性REM睡眠行為障礙(iRBD)的帕金森氏病前驅患者最初會喪失心臟MIBG信號,而他們的多巴胺系統卻相當完好。由於多巴胺系統逐漸受損,因此iRBD患者會轉變為新的伴有REM睡眠行為障礙(RBD)的帕金森氏病(PDRBD+)。相比之下,沒有RBD的新帕金森氏病(PDRBD–)最初表現為黑紋狀體多巴胺系統受損,後來僅表現為心臟交感神經系統受損。這兩個iRBD異常值可能代表多個系統萎縮病例。 (B)FDOPA特異性結合率值在x軸上顯示,結腸11C-donepezil SUVs在y軸上顯示。儘管數據差異較大,但仍明確表明先走身體,隨後走腦。

該研究結果提示,在13例合併RBD的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未確診的RBD患者中,都首先表現出了心臟交感神經和腸道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異常,隨後才出現大腦的多巴胺減少——多巴胺是調控運動、情緒等功能的關鍵神經遞質。而在24例未合併RBD的帕金森病患者中,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疾病發展過程:首先檢測到大腦多巴胺系統損傷。

這些結果表明帕金森病可以根據在人體的起源部位而分為兩類——身體優先型和腦優先型帕金森病。對於一部分患者,疾病始於腸道,並從腸道傳播到大腦;對於另一部分患者,則始於大腦,並擴散至腸道和其他器官。沿著這一思路,我們可以針對兩種分型分別探索風險因素和遺傳因素,或許能帶來不同的創新療法思路。

專家述評

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Borghammer教授表示,一直以來,人們將帕金森病視為一種同質化的疾病,但一直感到困惑,為什麼患者症狀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一發現很重要,並且挑戰了迄今為止對帕金森病的理解。

對於「起源於腸道」的帕金森病,腸道菌群的組成可能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之前就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腸道中的微生物組與健康人不同,但當時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這個現象的意義。未來或許可以探索通過糞便移植或其他影響腸道菌群的方法來治療帕金森病。

而「起源於大腦」的帕金森病的診療則更具挑戰。由於患者在出現運動障礙之前,缺乏其他早期症狀。一旦確診,患者的多巴胺系統損傷可能已經超過一半。早期發現並減緩疾病進展並不容易。

總之,這些發現將是推進亞型特異性治療的關鍵,以治療和最終預防帕金森病。

參考文獻:

[1] Jacob Horsager, et al,. Brain-first versus body-first Parkinson'sdisease: a multimodal imaging case-control study. Brain,2020.DOI:10.1093/brain/awaa238

[2]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9-parkinson-disease-diseases.html

相關焦點

  • 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帕金森病竟然有兩種?病例對照研究新洞見
    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標誌性的異常沉積物α-突觸核蛋白,同時也可以存在於胃腸道中;動物實驗也證實,這種致病蛋白會從腸子爬進腦子。近期,神經病學領域知名期刊《大腦》(Brain)新發表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進一步指出,帕金森病可能有兩種分型,疾病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這一推測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不同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差別很大,也為帕金森病的個體化診療指出了方向。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近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爭論朊病毒樣活性是否會損害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經過詳盡分析後,日本研究人員報導沒有證據表明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持續存在於帕金森病中。在帕金森病中,一些科學家已經提出朊病毒樣機制有助於驅動與這種疾病相關的神經退行性過程。但是,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員Katsuya Araki博士的領導下,來自日本多個研究中心的一個龐大的科學家團隊在來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屍檢人腦的微束X射線衍射分析後,發現不存在朊病毒樣活性的跡象。這一發現表明不支持針對帕金森病提出的朊病毒假說。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本研究納入了一種新的標準化治療算法,用於確定單臂或雙臂致殘性震顫的帕金森病患者的注射模式和BoNT-A劑量,可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況定製治療方案。  方法: 這項開放性研究共包括47名帕金森病參與者(25名「De-novo」和22名「L-dopa」),他們接受了4次連續的BoNT-A治療,並在治療6周後隨訪了42周。
  • 中醫藥研究治療帕金森病獲突破
    自1817年帕金森病(PD)的首次命名距今將近兩個世紀,多少醫學家曾為此病的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現代醫學目前的治療水平也只是緩解症狀,始終沒有找到根治的藥物和方法,因此該病成為目前世界醫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祖國醫學對這個「西洋病」有沒有高招呢?
  • Nature:腸道感染竟能引發帕金森病產生?
    2019年7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和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一種缺乏一個與人類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相關的基因的小鼠模型中,腸道感染能夠導致類似於這種疾病的病理特徵。
  • 三、病例對照研究與隊列研究優缺點比較
    三、病例對照研究與隊列研究優缺點比較   兩種方法各有其優點與缺點,適用於不同情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比較:   1.觀察人數與完成時間 病例對照研究需要觀察的人數較少,調查完成後現場工作也就完成了,不需隨訪。因此比隊列研究經濟得多。
  • 研究人員重新審視帕金森病的 Charcot 振動療法
    19世紀著名的神經學家Jean-Martin Charcot發明了一種「振動椅」來緩解帕金森病的症狀。
  • Cells: 帕金森病白質和灰質的自由水成像
    Subjects這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包括20例Hoehn和Yahr 1-2期帕金森病患者,20例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對照組,無神經或精神疾病病史,結構磁共振成像(MRI)無異常信號。帕金森病患者由專家根據運動障礙協會的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 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相互作用研究為帕金森病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帕金森症的治療最近多集中在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上。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信使,影響基於獎勵的行為、動機以及運動。近日,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多巴胺在這種疾病中唯一作用的假設。該研究於7月16日發表在Neuron上。
  • 五大疾病的生物標誌物研究盤點
    基於此次試驗研究結果,在整個人群中對這一年齡段兒童進行早期1型糖尿病的篩查是可行的。研究中的篩查結果來自2015年2月-11月間篩查的26760例兒童。研究人員對參與者血液樣本中的胰島自身抗體進行了測定。其中,0.39%的樣本兩種或兩種以上胰島自身抗體陽性,相當於每1000個兒童中有4個孩子患病。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糖尿病藥物治療和帕金森病的風險: 一項糖尿病患者的隊列研究2,網絡可控性和局部基因表達的差異是帕金森病幻覺的基礎 >3,帕金森氏病中gamma振蕩和腦深部刺激頻率的交叉頻率耦合4,遺傳性阿爾茨海默疾病風險影響海馬子區模式分離的神經機制5,小膠質細胞的吞噬作用:一種從阿爾茨海默病遺傳學中發現的疾病相關過程
  • 帕金森病病理傳遞的腸-腦軸新數據
    本文研究了年齡大於或等於65歲老年人的血清Hp陽性、牙周疾病(periodontal disease, Pd)以及偶發性AD和全因性痴呆的感染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研究還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以檢驗Hp和某些牙周病原體的共同消除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 4,沒有痴呆的健康衰老:刺激社會心理和生活方式會有幫助嗎?
  • 088期抑研報|口腔潰瘍與精神疾病和帕金森病病情發展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本項研究中,我們旨基於人口的大型數據集來證明MDD與新發耳鳴之間的實際關聯。方法:本病例使用了國家健康保險資料庫中的數據作為對照。總共招募了18365名耳鳴患者作為病例,並確定了18365名習慣得分匹配沒有耳鳴的患者作為對照。建立邏輯回歸模型以計算比值(OR),並估計MDD病史和耳鳴之間的關係。
  • 帕金森氏病可在細胞之間傳播致神經細胞死亡
    經過幾年漸進性的研究,現在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將重要的步驟拼湊到了一起,揭示了帕金森氏病(PD)在細胞之間傳播並導致神經細胞死亡的機制。 他們的研究還揭示了一個廣義的概念:這種類型的疾病過程是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症、亨廷頓氏病、進行性核上麻痺,以及有可能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共同路徑。
  • 老年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這是義大利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找到了三組受試者,第一組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第二組是有記憶問題但大腦中沒有典型的阿爾茨海默病斑塊的人,最後一組是健康對照者。這裡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沒有任何遺傳易感性。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
  • 出國看病新研究,MRI技術協助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療
    麻省總醫院研究人員正在參加一項二期臨床試驗,測試一種有前景的帕金森病的基因療法。該團隊正在使用一種最先進的傳輸技術,可以讓他們看到輸入液進入大腦的過程,並根據需要實時調整。
  • 如何更好地應對帕金森病?專家給出7個建議
    一、有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嗎? 關於帕金森病的研究從沒間斷過,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可根治或預防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方法。但是,帕金森病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人員有望確定引起帕金森病的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大腦功能產生的確切影響。
  • 腸道感染會引發帕金森病嗎—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通訊作者之一、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Michel Desjardins告訴《中國科學報》。 腸子裡的帕金森 這並不是第一次將帕金森病與腸道聯繫在一起。 2003年,德國神經解剖學家Heiko Braak和同事提出,帕金森病患者負責控制腸道的中樞神經系統內也堆積了這種問題蛋白質。這被稱為Braak假說。
  • 帕金森病不是老人病 臺大醫院最年輕患者僅18歲
    華夏經緯網12月1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全臺灣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帕金森病,罹病人數在所有神經病變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尤其帕金森病並非年長者的專利,門診患者約有2成年輕型帕金森病,最近臺大醫院出現最年輕發病的病例僅有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