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薑黃品種追根溯源
1.1 薑黃的用藥歷史
薑黃作為一種黃白姜加工的「藥食兩用物品」,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腫瘤等作用,對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具有治療藥物療效。
薑黃入藥,最早見諸於《唐本草》, 唐代醫學家、藥物學家陳藏器認為∶薑黃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西番亦有來者,而非薑黃與鬱金、蒁藥相似,如蘇敬所附,即是蒁藥而非薑黃」。即明確指出,東南亞進口的「番薑黃」並非薑黃正品。
因此,原產於川南一帶犍為、沐川、宜賓、井研的川薑黃,最終納入 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該藥共入典川薑黃和雲南薑黃兩種。雲南產區本身較小,加之近些年雲南產區的薑黃不斷與其他品種藥材混種,導致雲南薑黃藥用成分的含量遠不能達到國家2015藥典標準的要求,因此目前真正能夠入藥的薑黃品種只有四川省犍為、沐川一帶的川薑黃。
1.2 薑黃的種源
薑黃芭蕉目,姜科、薑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莖很發達,根粗壯,末端膨大呈塊根;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葉頂端短漸尖;苞片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頂端鈍,花冠淡黃色,全世界薑黃約有7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緬甸、印度、泰國等國家,我國約10餘種,主產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區域。該屬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可作藥用、調味品、色素、香料、染料等。
圖1和圖2:薑黃植株
圖3:薑黃個子及粉末
1.3藥典對薑黃的品質要求
圖4:四川薑黃常見的性狀
薑黃,為姜科植物薑黃的乾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洗淨,煮或蒸至透心,曬乾,除去鬚根。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卵圓形、圓柱形或紡錘形,常彎曲,有的具短叉狀分枝,長2~5cm,直徑1~3cm。表面深黃色,粗糙,有皺縮紋理和明顯環節,並有圓形分枝痕及鬚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樣,有蠟樣光澤,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呈點狀散在。氣香特異,味苦、辛。
【鑑別】 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扁平,壁薄。皮層寬廣,有葉跡維管束;外側近表皮處有6~8列木栓細胞,扁平;內皮層細胞凱氏點明顯。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維管束外韌型,散列,近中柱鞘處較多,向內漸減少。薄壁細胞含油滴、澱粉粒及紅棕色色素。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2.0%。
【含量測定】 照揮髮油測定法測定,揮髮油不得少於7.0%(ml/g);薑黃素按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按乾燥品計算,含薑黃素(C21H20O6)不得少於1.0%。
不論從基源上講,還是從性狀和含量上講,能夠滿足2015藥典標準的道地薑黃主要是四川薑黃。
圖5:四川薑黃斷面 圖6:四川薑黃切片
二、當前市場流通中常見的劣品和習用品
目前國內除四川地區外,雲南和廣西地區薑黃種植面積都較小。市面上所謂的雲南或廣西產品大部門為進口薑黃,無論是性狀還是含量上不能達到2015藥典的要求,因此在價格上也低於四川薑黃一倍多。
但是由於此類薑黃價格便宜,因此中藥材交易市場,以及很多藥廠和飲片廠所使用的薑黃均為此類產品。下列是常見的幾種劣品和習用品:
一是進口青薑黃
圖7和圖8:進口青姜及其切片
價格最為便宜,浸出物、薑黃素和揮髮油含量遠低於藥典標準。
二是雲南薑黃 主產於雲南紅河州的陸春縣、金平縣
圖9和圖10:雲南薑黃及其切片
性狀與四川薑黃相似,薑黃素含量達到藥典標準,但浸出物和揮髮油低於藥典標準。
三是紅薑黃
圖11和圖12:進口紅姜及其切片:
價格便宜,薑黃素能夠達到藥典要求,浸出物和揮髮油含量遠低於藥典標準。
三、當前國內薑黃市場劃分
做為藥食兩用的調料大品種,印度是世界薑黃第一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年用量20萬噸以上;巴基斯坦需求20萬噸,緬甸2萬噸。
中國是新興的薑黃使用國家,特別近兩年,隨著國家打擊化學色素力度加大,食用色素使用量與日劇增,使薑黃用量增勢明顯。僅國內對薑黃的工業需求量,估計已達到50000噸以上。
而藥用薑黃年需求量在5000噸-6000噸之間,但由於過去大量使用進口薑黃替代入藥,導致川薑黃(正品)需求量一般在2800噸-3000噸。
四、劣品泛濫,影響薑黃的藥用價值。
4.1 以次充優,劣幣驅逐良幣
表:當前市場上薑黃價格對比
如上表,由於薑黃來源廣泛,國內市場大量使用進口青薑黃替代入藥,導致正品的川薑黃生產連年萎縮,難以良性發展。
4.2 藥用食用不分,影響臨床療效
表:當前國內流通的薑黃藥用成分對比
通過上表的對比,我們也可以明確看到,川薑黃的核心藥用成分,不但符合藥典要求;且遠高於國內外其它薑黃來源。
近期,國內各大藥市打假整頓正在進行。通過沐川、犍為等產地監測,以及亳州、安國藥材市場的薑黃走動情況看,無論是飲片企業還是用藥企業,更願意選擇來自道地產區的正品薑黃,這無疑對國內薑黃市場的淨化和正本清源,具有非常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