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福
近日,南京一中的部分高三學生家長,因為該校高考「考砸」而圍堵學校,他們手舉「一中不行」的標語,要求校長趕緊「下課」。按一些家長的說法,之所以抗議校長,是因為「他搞素質教育,不抓學習,輕視高考」。
事後,南京一中發布《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對家長圍堵學校一事間接作出回應,並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比如延長晚自習到十點、分層教學、組建尖子生團隊等,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才逐漸平息。
家長的不滿、學校的回應,被外界視為素質教育的低頭、應試教育的勝利。由此引發的討論不絕於耳,有人甚至斷言,在以分數為升學剛性依據的當下,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矛盾不可調和。
不少家長認為,搞素質教育會影響孩子升學成績。這樣的擔憂看似不無道理。南京一中2017年中考錄取分數為631分,位居全市第三,生源質量當屬上乘。但3年之後,這批學生的高考成績卻遠不如預期。很多家長將此歸咎於南京一中去年推行的素質教育,當時明確要求: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搞排名,不公布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有家長為此投訴當地教育局,理由讓人無可辯駁:不考試,家長怎麼了解學生的情況,老師怎麼知道學生的不足?什麼都不知道,孩子們怎麼參加高考?
於家長而言,在高考賽道上讓孩子做素質教育試驗,必然會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來自孩子將來的競爭壓力,二是試驗失敗帶來的機會成本壓力。
試問,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全面發展、快樂成長?但在以考試為主要選拔方式的背景下,很多家長常常身不由己,很容易被「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裹挾,陷入「唯分數論、唯考試論」的怪圈。
筆者身邊有一位家長,以前非常支持快樂教育,為了讓孩子上學能夠輕鬆一點,一直堅持「不報補習班」。但如今到了升學的關鍵階段,眼看身邊的其他家長瘋狂「補課」,他也不由焦慮了起來,最終向應試教育妥協。
《超級演說家》裡有一期節目,聊的主題就是對「教育」的理解。有位學者一開場,便講了這麼一番話:「快樂教育,好像只能快樂那麼幾年,你爽了你的童年,你就要在你的中年,在你的老年付出代價。」正是明白了這一點,不少家長才會寧願讓孩子失去短暫快樂,也要逼著他們不停去學,目的就是為將來博取更好的生活。
其實,分數與綜合全面發展並不矛盾。素質教育是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只應該與「分數至上」「唯考試論」等錯誤觀念對立,從來沒有、也不應該反對考試和分數本身。
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言,素質教育決不會妨礙高考成績,如果考砸了,不是因為搞了素質教育,而恰恰是因為學校素質教育沒有搞好。因為素質教育其實也追求應試成績,但又不僅如此,還有應試和成績以外更豐富的素養。
基於此共識,包括南京一中在內的所有中學,最應該反思的,不是要不要堅持素質教育的改革方向,而是素質教育如何更好落實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