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中正式發布《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這被認為是對家長舉牌「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的間接回應。
一些媒體在分析這起事件時,感慨「素質教育輸給了應試教育」,要獲得令家長滿意的升學率,就得狠抓高考,家長還是「喜歡」學校採取「縣中模式」,或者說「衡中模式」。
從表面上看,似乎如此。家長在南京一中校門口舉牌「一中好不行」「校長下課」,就是因為對今年的高考成績不滿。一中輸給了生源遠不如自己的二十九中:一中當年的中考錄取分數為631分,二十九中則只有589分,一中今年的一本錄取率為95.34%,可二十九中卻達到96.13%,更令家長不滿的是,二十九中今年400分以上的高分學生有68名,而南京一中只有20人。
南京一中在《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中稱學校取得了不錯的高考成績,同時表示,要研究新高考,做好明年新高考應對。加強對學生學習要求與管理,比如延長晚自習到十點。加強尖子生培優。比如分層教學,組建尖子生團隊,為學生多爭取包括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等其他升學渠道的機會。有自媒體將其解讀為向家長檢討、「認錯」,而「延長晚自習到十點」,則是明確向強化訓練要成績。
但這是素質教育輸給應試教育嗎?我覺得,素質教育不該背這個鍋。要得到「素質教育輸給應試教育」這一判斷,必須先看南京一中進行的究竟是不是素質教育,如果因高考成績「不行」(其實也不是「不行」,是家長認為的「不行」),就認為是學校搞素質教育惹的禍,那就是對素質教育的汙名化,這會誤導基礎教育,大家都採取灌輸方式對學生進行應試訓練。
之前,對於素質教育,輿論普遍認為,「農村學校沒條件推進素質教育,只有城市學校才能玩得起」,現在,地處發達地區省份城市的南京一中被家長舉牌「校長下課」,讓人感概「城市重點學校也不能舉行素質教育,要高考成績,就得向農村學校看齊,採取縣中模式」。總之,一句話,搞應試教育,是共同的現實選擇。
事實上,南京一中在7月25日,就發了一封喜報,喜報稱:「1.本屆高三559人參加高考,一本硬達線人數533人,一本達線率95.34%。2.全校12個班級均超計劃完成目標任務。3個崇文班一本率均為100%。3.400分以上人數創歷史新高。4.陶樂顏、劉政國兩位同學,錄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從中可見,一中是高度重視升學率以及高分學生人數的,這是大家所想像的該校倡導素質教育,不重視升學率嗎?
在抓高考升學率方面,我國高中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某名校某一年的高考升學率不太理想,絕不是因為這所學校推進素質教育所致,而是由於多方面原因。對於素質教育,我國社會的理解就是「愉快教育」、「放養式管理」,減少作業、減少考試。但真正的素質教育,並非如此。素質教育,首先是個性化教育,重視學生的個性、興趣發展,強調因材施教,不是用單一模式培養所有學生;其次是發展學生綜合素養以及重視生涯規劃的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如果學校真進行這樣的素質教育,有明確學習興趣、更強自主性的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差嗎?學生家長難道看不到學生的成長、變化嗎?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校方在告家長書中表示,要「組建尖子生團隊,為學生多爭取包括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等其他升學渠道的機會」,這就反映出學校的素質教育並不行。強基計劃是培養基礎學科人才的計劃,不但是招生改革,還是培養改革,該計劃強調有基礎學科興趣的學生才選擇,而不只是為了升學,把其作為進名校的「跳板」。作為一所高中名校,學校參加強基計劃的學生少,說明該校並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參加綜合素質評價也是如此。如果是一所倡導素質教育的學校,在強基計劃、綜合素質評價中的表現應該特別搶眼才是啊。
素質教育絕對不是不要考試、考核的教育,在任何發達國家,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都是被大學關注的。應試教育的問題是唯分數論,就圍繞分數進行教學,只育分不育人,學生缺乏興趣和長遠發展的動力;素質教育不是唯分數論,但不是排斥分數,是通過育人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發展,搞素質教育就將影響學生的成績,其實是歪論。是學生成績不好,就甩鍋給素質教育甩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