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放榜後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高三孩子的家庭,老師,學校是事件的主角。如果你是這樣想,那就有點跟不上節奏了。
近日,南京一中,眾多孩子就讀於此的高一、高二家長冒雨舉著「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的標語,連續數天抗議圍堵在校門口。原因是他們認為南京一中高考成績太差。
2020年南京一中參加高考人數599人,過一本線者533人,一本達線率為95.34%,文科生一本率100%,還有400分(總分480分)以上人數,全部都創歷史新高。這看起來很不錯的成績之所以引爆家長怒火,在於高考尖子生的缺失。本屆沒有學生進入清華北大,只有兩個香港中文大學,一個復旦大學。
想當年,中考成績佼佼者會在南京一眾名牌高中中選擇南京一中,就是衝著老牌名校聲譽、衝著高考輝煌歷史去的,來抗議的家長們更在乎的是孩子能不能越衝越高,而不是達到一本安全線就行。
高分進來,低分出來,很多中考分數不如自家孩子優秀的、去了「屌絲」學校的學生,竟然都紛紛逆襲,家長們怎麼能咽的下這口氣?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遭到家長們討伐的一中校長,和他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
首先,不許補課、不許考試、嚴查教材,不許排名、不公布成績、不按成績分班,突擊檢查、不許學生書包有卷子、輔導書、成績,45分鐘課程改成40分鐘,每天少上一節課……在這些硬性要求之上,學校還開展培養特長生、文體生、排球隊,建交響樂團,觀測天文氣象,開展科研活動,邀請西洋棋大師講座、課外文教活動……
看看南京一中這一年的官網新聞,豐富多彩得不像是一所重點高中。
而這也不是一中校長一時的心血來潮和單幹,而是響應南京市和教育局的要求,不帶水分嚴格執行。別的學校就沒這麼實誠、沒這麼有理想了,傳統藝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改向衡水、毛坦中學看齊的決心。而看看高考分數,看看家長們的反應,贏得還是那個分數。
南京一中也認錯了,發布了《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宣布整改,開始補課,兩天休一天,增加晚自習,開設尖子班,相當於重回應試模式。校長學校危機暫時解除,家長們也偃旗息鼓,素質教育試點以失敗而告終,這屆「被毀掉」的學生呢?不知道他們是不是覺得自己是被耽誤了。
不少人說,素質教育是教育界最大的騙局,是不良人士和媒體毫不顧忌中國國情和廣大中下家庭、一味跪舔英美精英教育的表現,還有人上升到了陰謀論的聯想,不過好在時間證明了應試模式雖然枯燥痛苦,但卻是最好最實在的,必須繼續堅持!
素質教育真的不行?必須承認在如今中國越來越焦慮、廝殺越來越殘酷的教育環境內,應試刷題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家長學生在這樣的環境裡也只可能跟著越來越害怕、越來越刻苦。小的時候,家長還是很願意讓孩子多看課外書、學好特長、做一做社工的。想想素質教育中的孩子,能不再機械的刷題背誦,戴著越來越厚的眼睛蹲守在教室裡,而能多方面的被開掘、發展,多好啊。
但隨著高考臨近,身邊人、過來人一遍遍詢問孩子成績和志願,自己一次次想到生活的辛苦和殘酷的高考法則,一切就都要為7月份的那一次考試讓位,仿佛分數越高未來就會越晴。家長曾經有多為孩子的那些素質而驕傲,如今就多為孩子用心不專而頭疼。是短視還是長遠、是現實還是跟從都不重要,沒幾個能把自己甩出社會的軌道。
這其中焦慮程度最高的群體,或許正是大中城市裡有一定經濟基礎和教育資源優勢的家長們,他們更能看到如原始叢林一般的城市中,有錢有權有資源會有怎樣大的優勢和未來,所以更渴望孩子通過高考——這一最便捷的方式來改變現狀。
他們對孩子教育的投入和付出也更多,所以格外敏感於回報。比如這次對南京一中的抗議,比如抗議重點小學接受打工子弟的孩子(蘇州勤惜實驗小學內建起的隔離牆,隔離正常學生和民工子弟)。但這也不能全怪他們,沒有人是不利己的。
有人說高考如此讓人瘋狂,人們越來越積極自發地維護應試教育,要歸咎於中國社會結構的固化,缺少上升渠道。其實答案很可能是相反的,教育是越來越普及的,未來必須有更高的知識水平,才能趕上時代變化的步伐。
也正是因為中國社會仍然處於劇烈變化之中,人們才能看到如果我的孩子讀書脫層皮、我脫兩層皮三層皮,就能換來更光明一點的前景,讓下一代過得更好,那為什麼要說不呢?
所以要慢下來、精細化的素質教育此時一定是水土不服、不合時宜,也只有資源上處於碾壓位置的富人,才能承受得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