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早已結束,大部分省市志願填報時間也截止了。
金榜題名還是功敗垂成,也都是必須要接受的結果。但是在南京一中門口,卻有很多家長要求「校長下課」「一中不行」。
原因很簡單,中考的時候他們的孩子都非常優秀,都屬於南京的高分段學生,他們當時選擇了南京一中,但如今高考結束,南京一中的成績不如29中,很多學生沒有考上重本線。
眼看著曾經優秀的孩子高考落榜。他們認為是南京一中的辦學理念讓孩子落榜。
網友也對這件事情進行了討論。
有的網友認為這些家長抗議是盲目的。他們認為不能以高考論英雄,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是不同的。一中有自己的辦學理念,不能以一次排名就反對,這對學校而言是不公平的,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辦學秩序。學生學習最主要的還是靠自身努力,如果沒考好就怪學校,有點說不過去。不過學校也要認真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有不當之處。
也有的網友認為學校應該負主要責任。中學是學霸,怎麼到了你們這裡就不行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不然也不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了。在南京的網友分享說「他幾個朋友的孩子都在一中,這次高考都考的不理想」,學校應該要認真反思,為何招的學生比二十九中好,但高考成績卻不如二十九中。
更有甚者,把這件事上升到江蘇高考改革和素質教育上。認為素質教育不適合高考。
江蘇是我國高考改革的試點省份之一,素質教育喊的最早,喊的最響,但學生卻更累了,更苦了。
江蘇高考面臨了十年五改的怪現象,弄得教師無所適從,家長怨聲載道,學生苦不堪言。
比如今年江蘇高考文科狀元白湘菱總分430分,因為歷史選修科目只拿到了B+,所以無緣清華北大,甚至連大部分985高校都無法報考。
從2021年起,江蘇高考政策又有新變化,將從現在的語數外三門主科加兩門必修改為語數外三門主科加一門物理或歷史的必選科目和兩門選修科目的「3+1+2」模式,總分也從現在的480分變為750分,考試試卷也將採取全國卷。
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江蘇10多年的高考改革探索失敗了,這10多年被折磨的是老師、家長和學生。
素質教育真的不適合高考嗎?
高考雖然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對所有人都非常重要。但說到底,它也只是一場考試,一場對高中3年知識點的考核。
從衡水中學到毛坦廠中學,這些被稱之為「高考工廠」的學校,採用的都是應試教育的那套方法,對學生進行半軍事化管理,學生在學校就是狂刷題,通過重複的練習來提升自己。
而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的升學率和重點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各位網友,你認為是應試教育更適合高考,還是素質教育更適合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