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土高原到青藏高原,跨越數千公裡,陝西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生李晨光畢業後遠赴西藏阿里地區高級中學支教,並在雪域高原上建起了一個又一個校園書屋,他說:「要讓閱讀的光芒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道路。」
在疆域遼闊的祖國西部,數十萬陝西師大畢業生和李晨光一樣,紮根在基礎教育一線,用青春、信念換來當地教育的日新月異;為培養好這些「教育人的人」,一代又一代陝西師大教師數十年如一日,懷揣報國之志,立身三尺講臺。
「作為一所紮根西部的師範院校,在76年的奮鬥徵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與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緊密相連。陝西師大人兩代師表,鑄就了『紮根西部、甘於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的西部紅燭精神。」陝西師大黨委書記李忠軍說。
培養優秀教師,數十萬紅燭聚螢成光
陝西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大三學生楊馥暢清楚地記得,2018年9月大一伊始,學校就給新生們開設了「理想信念與卓越師範人才培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課程。
從專題講座,到讀書沙龍、交流體會、主題演講,再到去延安實地學習,楊馥暢和同學們對青年習近平「過四關」「打壩淤地」「建沼氣池」「整社」等事跡耳熟能詳,被習近平總書記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植根人民、志存高遠的精神深深感動。
陝西師大自2007年國家免費師範生教育政策實施以來,每年承擔國家2000餘名公費師範生培養任務,其中70%來自西部地區。這些免費師範生畢業後都要回到生源地從事基礎教育工作。
「我們開設這樣的課程,就是為了引導和激勵學生樹立『紮根西部、腳踏實地;愛崗敬業,服務教育;心繫人民,矢志報國』的理想信念。」該校教務處副處長石洛祥表示。
「課程思政」以外,陝西師大著力為學生打造「身邊的榜樣」。今年83歲的「網紅」教授章竹君,在陝西師大講臺上一站就是61年,帶出30多名博士生、130多名碩士生和不計其數的本科生;1983年從陝西師大物理系畢業的仰孝升,回到家鄉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中學教書,紮根山區,30多年矢志育人,無怨無悔……身邊的榜樣力量無窮。來自四川南充農村的楊馥暢說:「畢業後,我要像師兄師姐一樣,回到家鄉,用我所學去改變家鄉的教育面貌。」
要改變西部教育面貌,還要靠畢業學生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豐富的教學技能。
今年畢業前,陝西師大文學院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卓越教師實驗班學生劉文俊順利拿到西安高新一中的籤約函。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當天,劉文俊作為全國公費師範生代表參加了表彰大會,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這一切,得益於劉文俊在陝西師大「公費師範生教育教學能力大賽」中的優異表現。
陝西師大教師教育辦公室主任李鐵繩介紹,為鍛鍊師範生的基本功,學校成立教師口語教學與研究中心,對師範生進行口語表達能力訓練;成立教師書法教學與研究中心,加強師範生的鋼筆字、毛筆字和粉筆字訓練;成立教師寫作教學與研究中心,專門培養師範生的一般性寫作能力和學術寫作能力;成立教師領導力發展與研究中心,著重提升師範生的教育領導力。依託4個中心,學校組織了「紅燭杯」師範生演講、板書、寫作、微課、教育教學能力等系列大賽。
通過舉辦系列大賽,師範生的教師專業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歲月荏苒,一批批專業能力紮實、充滿家國情懷的畢業生走出陝西師大,紮根祖國西部廣袤大地的基層學校,在教育一線揮灑青春。
該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中心正科級管理秘書高霏介紹,近10年來,學校本科公費師範生平均每年有超過72%在西部就業,累計有超過1000人在「三區三州」這樣自然條件艱苦的地方就業,學校畢業生供不應求。
輻射西部教育,為教師終身發展提供支撐
吳禎曾是陝西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免費師範生,2012年畢業後直接奔赴新疆,紮根祖國邊疆。然而,在專業發展中他遇到了紮根西部的免費師範生們普遍面臨的問題:教學資源相對匱乏,教育教學理念滯後,成長路徑較為單一等。
就在吳禎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陝西師大向他敞開了懷抱。2018年,吳禎成為該校免試在職教育碩士中的一員。
返回闊別已久的校園,學術前沿講座、課改理論與實踐、一線名師交流互動等精品課程輪番上場,不但解決了許多困擾吳禎已久的問題,更讓他對教育教學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對之後的職業生涯有了更為清晰的規劃。
「公費師範生教育碩士的職業定位是中小學教師,豐富的教育理論和學科專業知識、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和教育實踐反思能力是其必備的專業素質,為此,學校專門為該類學生構建『前沿理論學習+專業能力實訓+教學實踐反思』三結合的培養模式。」該校研究生院副院長王明道介紹。
自2012年7月招收首屆公費師範生在職攻讀教育碩士至今,陝西師大已有1.7萬名公費師範生和吳禎一樣,「回爐」再造,在西部教師教育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為滿足西部千千萬萬教師對專業成長的渴求,提高西部教師隊伍整體水平,陝西師大的教師培訓工作不斷深入推進。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會處,是革命老區,也是貧困地區,整體教育管理不夠高效,教學研究缺乏創新,教師隊伍專業素養不強,教師隊伍結構性差。
2016年,陝西師大探索利用社會資金、高校資源支持地區教育發展模式,啟動了為期3年的美麗園丁教育基金會——陝西師範大學支持慶陽革命老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協同創新計劃項目。3年中,陝西師大教師幹部教育學院副院長蘇爭豔自己也不記得,從西安到慶陽,她跑了多少趟。光是去慶陽調研,和當地教育局來回溝通,最終形成2萬多字《慶陽教師培訓方案》,就用了好幾周時間。
3年間,4000餘名慶陽市中小學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走進陝西師大,通過專家專題講座、互動交流、案例分析、課堂教學觀摩、專題研討等形式開展集中培訓;7批陝西師大名師團隊奔赴慶陽開展培訓,受益教師近萬名……
隨著培訓的紮實推進,慶陽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果一步步顯現:教師教學技能明顯提升、教育管理者治校理念逐步增強、大部分教師初步掌握教學研究的方法與策略。
慶陽教師培訓只是陝西師大許多培訓項目中的一個。「教師職前4年的學習無法支撐職後40年職業生涯的需求。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教師進一步堅定職業信念,提升教學能力,以持久的職業生命力奉獻於祖國西部的基礎教育。我們的培訓,在西部已經實現了全學科全領域全覆蓋。」蘇爭豔說。
深入推進扶貧,為西部教育託底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陝西師大研究生支教團這句口號馬義澤深有體會。
2017年,馬義澤加入陝西師大第19屆研究生支教團,作為分隊長來到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支教。課上認真授課,課下調研家訪,課餘創辦社團,周末義務補課……馬義澤用實際行動守護著張家川這個國家級貧困縣高中學子的「大學夢」。
從1998年參與團中央扶貧接力計劃至今,陝西師大先後向青海循化、寧夏西吉、甘肅張家川、陝西山陽、雲南元陽等地派出22屆研究生支教團。
開展扶貧工作,陝西師大最大的優勢在教師教育特色。陝西師大從2001年開始,就推出了青年志願者社會助學「知識援助行動」,項目志願者利用課餘時間,為貧困家庭學生開展課業輔導、興趣培養、素質拓展、親情陪伴和關懷激勵等關愛行動。迄今為止,累計有1.7萬名青年志願者參與其中,結成了1.5萬個助學對子,輔導人次20餘萬。
2012年起,根據教育部部署,陝西師大承擔起了雲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定點幫扶任務。受地域偏遠、多民族聚集等因素影響,景谷縣的教育發展始終面臨多重困境。2017年至今,學校領導相繼奔赴景谷縣鎮村15次,為當地教育找準「病根」開「藥方」。最終,學校確定了以扶智提智為先導、以阻斷貧根為目標、以科教幫扶為抓手、以人才優勢為保障的「四位一體」整體工作思路。
1000多個日夜,跨越2000多公裡的守望相助,陝西師大的扶貧工作滲透到景谷縣中小幼教育各條脈絡,讓讀書聲成為這片土地上最嘹亮的迴響。
高考是教育扶貧最顯見的「試金石」。2019年,景谷考生本科上線人數223人,比2018年的104人增加了119人,創景谷恢復高考以來歷史上最好成績。
「對口幫扶景谷教育是陝西師大『西部紅燭精神』在新時代綻放的一個生動剪影。我們將繼續著力培養『紮根西部,甘於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的優秀人才,推動祖國教育事業不斷蓬勃發展。」陝西師大校長遊旭群說。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5日第1版